《陈太丘与友期》教案7
<p align="left"></p><p>一、 导入</p><p>1、同学们平时喜欢看故事书吗?</p><p>老师今天给大家推荐一本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世说新语》,这是由南朝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主要记晋代名士言谈、行事的一本书,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篇《陈太丘与友期》。</p><p>2、陈太丘,就是陈寔,因曾任太丘县令,所以称陈太丘。期,就是约定。整个题目连起来的意思就是“陈太丘和友人约定”。陈太丘和友人约定什么,发生了什么故事?我们一起来读读全文。</p><p>二、读文释义</p><p>(一)初读课文——出示无句读全文</p><p>1、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地朗读全文,你能读准字音、读对停顿吗?</p><p>2、请一个学生读,让另一生从字音、停顿进行评价</p><p>3、打开课本,齐读课文</p><p>(二)疏通文意</p><p>1、同学们刚才自读的时候,能看懂这篇文章的意思吗?有哪些字、词、句不太清楚、不太理解呢?提出来,</p><p>2、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放开声音翻译全文</p><p>3、师读一句,生齐翻译一句</p><p>4、字词梳理</p><p>三、品文研析</p><p>1、读了这篇短文,</p><p>......</p><p>8、大家觉得,这篇短文为什么要安排一个才七岁、把喜怒都还摆在脸上的孩子来指责友人的迟到失信呢?(更能突显“信”的重要)</p><p>9、刚才同学们读友人和元方的对话时,有没有注意到他们所使用的称谓?</p><p>“君”是有礼貌地称呼对方,相当于今天的“您”</p><p>“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尊”是敬词,用于称跟对方有关的人或事,比如“尊姓大名”</p><p>“家君”是对人称自己父亲的一种谦称;“家”是谦词,用于对别人称自己亲属中年长于自己的人,比如“家父”</p><p>中国乃礼仪之邦,古人在人际交往中,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贫民百姓,都有许多谦辞和敬辞,体现了对人的尊重。恰恰今天人际交往中没了这些礼貌用语,见面必呼职位,充分体现官本位社会的特点。元方这个七岁小儿,即便是在生气状态下,也仍然尊称对方为“君”,而没有爆粗口,说脏话,更加显示出“礼”的重要。</p><p>四、课堂回眸</p><p>1、陈太丘严格遵守约定,决不姑息不守时守信的人,是一种正直;</p><p>友人面对一个孩子合理的批评,能放下大人的架子知错能改,是一种正直;</p><p>元方不因对方是大人,有理有据地指出对方过错,对自己的爱憎不遮不掩,也是一种正直。</p><p>一篇135字的小文,讲了一个关于信和礼的故事,塑造了三个正直的形象,告诉人们:要做一个守信讲理的人,要做一个正直不阿的人,这恐怕就是编者要把这篇文章收录在“方正门”的意图了。</p><p>2、这么涵义丰富的小文,不把它背下来总觉得有点缺憾。我们一起背背这个小故事把,老师背旁白,同学们背友人和元方说的话。</p><p>五、作业</p><p>1、背诵全文</p><p>2、完成课后练习一的第2小题</p><p>3、课外阅读《世说新语》中的其他故事</p><p>六、板书</p><p>七、反思</p><p>本次教学比较顺利地完成整个教学过程,基本落实了教学目标,在朗读中解决字词积累与运用,通过分析三个人的语言、动作描写,体味人物内心、品格,把握人物形象,都是正直的人,符合刘义庆把这个故事收入“方正门”的意图。课堂总会有一些遗憾,时间把握上还有一点欠缺,还要努力加强自己的课堂驾驭能力,让课堂上的每一分钟利用率能更高效。在品析部分,还要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引导他们更多元化地理解。自己再尽量少讲一些,让学生再多讲一些。 </p> <p align="left"></p><p></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