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太丘与友期》(人教版七年级)
<p align="left"></p><p>学习目标 </p><p>1、 知识与能力:积累“期”、“委”、“去”、“引”、“舍”等常见的文言词语,能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并争取能背诵。 </p><p>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 </p><p>3、情感与态度:认识中华民族讲“信”重“礼”的传统美德。 </p><p>教学重点:诵读背诵课文,用自己的语言评价人物。 </p><p>教学难点:理解“元方入门不顾”是否无礼。 </p><p>教学方法:合作探究学习法;引导教学法。 </p><p>教学用具:多媒体 </p><p>教学时间:1课时 </p><p>一、导入新课: </p><p>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与约会有关的故事。大家想一想,我们与朋友约会必须做到什么?(守时)。鲁迅先生说过,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可惜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像鲁迅先生这样有时间观念。就像陈太丘的这位朋友自己迟到不说,还骂人,结果被一个小孩数落了一顿。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课文,认识一下这个小孩吧。 </p><p>二、初读感知。 </p><p>1、听范读。在听的过程中注意文章的节奏、语气、重音。 </p><p>2、 学生朗读没有标点的课文,然后同学评议朗读情况。 </p><p>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p><p>提醒字音:不通否是通假字。联系以前学过的通假字:“项为之强”中“强”通“僵”,“诲女知之乎”中“女”通“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中“知”通智。 </p><p>3、 全班朗读。 </p><p>过渡:要想读得更好,还要明白课文内容。可能大家在预习的过程中,有一些字词句的翻译还不太明白,今天我们在课堂上解决。 </p><p>三、译后再读。合作学习。 </p><p>1、要求:学生对照注释,读课文,疏通文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词句记录下来。 </p><p>2、课件展示重点字词,让学生翻译,以抢答的形式作答。 </p><p>(1)字词: </p><p>与有期行:动词:约定期日中:名词,约定的时间 </p><p>尊君在不:通“否”,在问句尾表示询问的意思 </p><p>门外戏:玩耍相委而去:放弃;离开 </p><p>下车引之拉 </p><p>入门不顾:回头看 </p><p>(2)句子 </p><p>①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p><p>太丘放弃等候就离开了,太丘走后,那人才来。 </p><p>②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p><p>不是人啊!与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 </p><p>③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顾。 </p><p>友人听了很惭愧,走下车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自己家门。 </p><p>3、角色朗读,读出语气,重音,节奏。听的同学可以想象课文中的情境,为背诵作准备。 </p><p>4、 试背诵课文。 </p><p>四、质疑探究。 </p><p>学生讨论,提出可探讨性的问题。( </p><p>如: </p><p>友人是个怎么样的人? </p><p>友人知错而“惭”说明友人是什么样的人? </p><p>元方最后“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p><p>五、学习体会 </p><p>1、请学生谈谈从这则故事里学到了什么? </p><p>明确: </p><p>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畅谈,老师引导。 </p><p>六、作业 </p><p>字词积累:利用工具书,找成语 </p><p>期:约定 </p><p>舍:舍弃 </p><p>去:离开 </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