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课堂实录(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p align="left"></p><p>思考的问题: </p><p>1、引导学生怎样欣赏文学作品? </p><p>2、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p><p>案例描述 </p><p>备课前的思考 </p><p> 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师生互动的学习与交流的过程,更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新课程的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的学习过程,它是有着生命意义的师生的共融共进的历程,是生机勃勃和五彩缤纷的。 </p><p>新课程标准给了学生海一般阔,天一样高的空间,让学生在课堂内外能够充分施展自我个性,发挥他们的创造力。但这样自然给教师的备课也带来很大难度,备课空间宽了许多,知识储备与容量也丰富了起来。就像本课《春》,在几次教材改革过程中,都坚如磐石,足见其长久的文学魅力。如何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好这一课,自然是摆在每位教者面前的一大难题。一方面要打破以往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另一方面要时刻想到赋予《春》一课新的教学面貌。因此在备课中我想到既要向学生讲清知识点,又要使学生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下,发挥“个性”。因此本篇的讲解,着重从“美读”与“欣赏”两个角度进行,在过程中领略文章的主要内容。 </p><p>课前交流 </p><p>自信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石,老师希望你们用课上的精彩表现来证明你们的自信,相信自己是最完美的! </p><p>课堂实录片段 </p><p>一、研讨课文第三段 </p><p>1、指名读文章第三段 </p><p>2、交流 </p><p>师:你喜欢这段中的哪些句子?为什么喜欢,它们好在哪里? </p><p>甲生:“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因为这个句子很美。 </p><p>乙生(补充甲生的遗漏):他还采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 </p><p>师:他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p><p>乙生:把桃树红的花比作火…… </p><p>丙生:“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因为他用了比喻的修辞,散落的状态好。 </p><p>师:别的句子有同学喜欢么? </p><p>丁生:我喜欢“赶趟似的……”因为他描写出了春天百花竞相开放,神态很像春。 </p><p>师:能否读一下这个句子?读出他的竞相开放. </p><p>(丁生读) </p><p>师评:并没有读好,没有读出感觉。 </p><p>(师范读) </p><p>师:大家齐读这一句。 </p><p>(生齐读) </p><p>师:大家还喜欢哪些句子? </p><p>戊生:“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因为有生机勃勃的活力,里面的一个“闹”字很精彩,把这样的情景表现的很形象。 </p><p>师:“闹”换成“叫”好不好啊? </p><p>戊生:不好,表现的情景不一样,“叫”不能反应情景,而“闹”的含义更为宽泛。 </p><p>师:为什么写蜜蜂? </p><p>生:用蜜蜂来侧面写花的香。 </p><p>师:大家都很聪明,遇到难题要回到根本上找。读书,找关键词语。 </p><p>乙生:我从书上划下了“树上-花下-地上”这些词。它的顺序是从上到下。 </p><p>师:写景要抓特点,这段作者描写的景物的特点是什么? </p><p>生:花的多、香、艳。 </p><p>师:作者的感情怎么样啊? </p><p>生:喜爱 </p><p>师:好,那大家就带着喜爱的感情读课文。我给大家配乐。 </p><p>(生齐读) </p><p>3、背诵这一段 </p><p>师:这样的优美语言我们能不能把它背过?大家用三分钟的时间试背一下。(学生自由背诵) </p><p>4检查2-3人,学生评价背的有没有感情 </p><p>二、教师讲解作批注的方法学生自学课文。 </p><p>1、师投影出示课本讲解作批注的方法:写到文本旁边的空白地方,可以是疑问想法或者是联想。下面大家找到自己喜欢的段落自己批注。 </p><p>(教师巡视,看学生的批注情况) </p><p>3、小组交流批注的情况。教师巡视。 </p><p>4、全班交流。 </p><p>师:大家批注的哪些句子啊?交流一下! </p><p>A句,甲生:“小草偷偷……”句,这句使小草有了意识与情感。 </p><p>师:好在什么地方? </p><p>甲生:“偷偷地”、“钻”用的好。 </p><p>师:你读这一句。(生读) </p><p>b句,乙生:“山朗润起来了……”,用了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手法。“欣欣然”有高兴的样子。 </p><p>师:读这一句体会“欣欣然”。 </p><p>C句,丙生:“像母亲的手……”用了比喻的修辞,抓住了温柔的特点。 </p><p>师:读这一句体会“温柔” </p><p>d句,丁生:第五段,因为他用了各种感官,比如:触觉、味觉、嗅觉等描述了春风,从不同的角度感受春的美。 </p><p>E句,戊生:第七段,作者写到了人们,充满了希望的情感。 </p><p>师:那你读读这段,体会人们充满希望的情感。(生读) </p><p>5、小结 </p><p>用批注的方法来读课文,品味语言是学习文章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希望大家坚持,形成习惯。好,给大家两分钟时间在读自己喜欢的地方,品味语言。 </p><p>教学后记 </p><p>本课重在感受、领悟朱自清《春》的语言美,从语言的角度切入课文,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走近课文,并且淡化了朱自清和写作背景,只留下《春》,突显《春》的语言。 </p><p>课堂在读上下足了功夫,学生读得充满激情,但课堂发言方面,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就比较薄弱。课堂一开始的用自己的语言咏春,画好春图后的描绘春,学生大多不敢说,小声说,没有底气说,说得无条理,不完整,更少流畅的,口头表达是该用心加强的。 </p><p>在圈点勾画中,学生进一步感知着课文内容和语言美,通过旁批,学生也学着鉴赏,学着反思,初步学会读书的方法。但相对而言,学生的兴致不高。 </p><p>最大的不足是对学生发言后的点评不够精到,鼓励多但针对性不强,更没有对学生提出较有发展性的建议,课堂前后环节的衔接略显生硬,课堂语言不够艺术,不够美。 </p><p>整节课充分还学生以课堂,感到困惑的是,调动了积极性,让学生跃跃欲试,热热闹闹新课改之后,课堂又有些难以掌控,难以把握平衡点,也不清楚学生收获如何。还存在两极分化的问题,有的学生的手总举着,有的学生一次也来不及举,在面向全体学生,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的问题上有于深思. </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