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创新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p align="left"></p><p>教学目标】 </p><p>知识与能力:</p><p>1、积累“酝酿”“卖弄”“宛转”“烘托”等词语。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p><p>2、品读写景画面,学习作者分层次描绘春景的方法;</p><p>3、赏析语言,学习用词精当、修辞恰切的写法; </p><p>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p><p>1、体会美文,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p><p>2、培养学生形成热爱大自然、珍惜青春的情感。 </p><p>【教学重点】 </p><p>1、能流畅地朗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p><p>2、培养学生朗读写景抒情散文的兴趣和能力。</p><p>【教学难点】 </p><p>1、品味语言的清新优美,抓住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的写作方法。</p><p>2、体会作者情感。 </p><p>【方法手段】</p><p>诵读法、讨论、点拨法、多媒体展示</p><p>【教学时数】</p><p> 2课时</p><p>【教学步骤】</p><p>第一课时</p><p>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p><p>1. 导入语: </p><p> 春天令人神往,春天充满生机,春天如诗情如画意,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春光中,让我们的心灵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可记得孟浩然的《春晓》,可记得杜甫的《春夜喜雨》。在多少作家的笔下曾这样深情地描绘过春天,今天让我们再读一篇描画春天的优美的散文《春》(投影出示课文题目及学习目标)。 (这样导入课文有如下作用:①帮助学生回忆获得春天时的美好感受,为课文教学做情感的铺垫;②轻松自然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p><p>2.作者简介</p><p>方法:学生展示预习情况,最后简化为如下知识点 </p><p>朱自清(2023)原名朱自华,字佩弦,江苏扬州人。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2023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作品有:散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背影》、《荷塘月色》等名篇。 </p><p>3.检查预习,学习字、词 。 </p><p>①字词疏导:叫学生在多媒体上注音,后纠正。 </p><p>朗(lǎng) 润钻(zuān) 出嫩(nn)绿 </p><p>眨(zhǎ)眼 酝酿(yùn niàng) 鸟巢(cháo)</p><p> 宛(wǎn)转 蓑(suō)衣 稀疏(shū) 抖擞(sǒu)精神 </p><p>②多音字: </p><p>水涨起来了zhǎng 应和h 捉迷藏cáng 黄晕yùn</p><p>他涨红了脸zhàng 和平h 宝藏zàng 头晕yūn</p><p>二、整体把握文章:</p><p>1.配音听《春》的朗读,把握文章的情感。</p><p>2.朗读课文, 注音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 </p><p>问题: </p><p>(1) 课文围绕“春”写了什么? </p><p>(2)文章是按“盼春”—“绘春”—“赞春”来写的,请同学们划分出来.</p><p>(3)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绘春”,展现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的? </p><p>小组讨论以上问题 ,做好总结,并展示。</p><p>3.理清文章结构:</p><p>(1) 课文围绕“春”写了什么?</p><p> 明确:本课作者对春天作了全面、精细的观察,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 </p><p> 文章是按“盼春”—“绘春”—“赞春”来写的,请同学们划分出来. 本课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p><p> 第一部分:(1)总写——盼春。表达出人们对春天的盼望和兴奋喜悦的心情。 </p><p> 第二部分:(2-7)具体写——绘春。把景物和感受结合,全面细致地描绘出春景图。 </p><p> 第三部分:(8-10)总写——颂春。赞美春天,点出了春天的特点:新、美、健。 </p><p>(2)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绘春”,展现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的? </p><p> 文中具体描绘了六幅春景图: </p><p> 春醒图——自然醒——第二自然段 </p><p>春草图——草报春——第三自然段 </p><p>春花图——花争春——第四自然段 </p><p>春风图——风唱春——第五自然段 </p><p>春雨图——雨润春——第六自然段 </p><p>迎春图——人迎春——第七自然段 </p><p>三、探究质疑: </p><p>(第一部分) </p><p>(1)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 </p><p>(“盼望着”;“近”) </p><p>“盼望着,盼望着”。为什么要连用两个呢? </p><p>(这样叠用,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 </p><p>(第二部分) </p><p>请同学们朗读第二段,读后请回答:春天来了,走到了作者的面前,作者看到了什么? </p><p>(1)看到了山,水,太阳。(可以看出这是对春天的描绘) </p><p>(2)从这一段开始,作者已经开始在描绘春天了,既然它已经来到了作者的面前,为什么他不开始从最细小的一草一木写起呢? </p><p> 明确:这一段是对春天的一个整体的描绘。为什么会先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呢?因为这是一种视觉的规律。假如现在来了一个新同学,他就站在门口,我们先会看他的什么呢?是高是矮,是肥是瘦,是黑是白,等等,然后我们才会去看他穿着什么样的衣服,什么样的鞋子,什么样的发型,等等,再接下来,我们将会看到他衣服的颜色,鞋子的颜色,甚至是品牌等等。 </p><p>(3)这段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运用拟人,勾勒出春天的生机勃勃。) </p><p>(第三部分):</p><p>请同学们朗读第三段,读后请回答: </p><p>(1)这段抓住了春草的什么特点来写? </p><p>教师明确:嫩、绿、多 </p><p>(2)把“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换为“小草一下子从土里生出来”,体会其表达效果有何不同。哪个好?“钻”和“偷偷”用得好,说说好在哪里? </p><p>教师明确:“钻”既表现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劲,又用“偷偷地”修饰,形容它不知不觉地出现,生动地表明春草的活力。 </p><p>(3)那么为什么作者在描绘春草图中要穿插这些小孩的画面呢? </p><p> 提示:小草和小孩子具有哪一个共同点呢?</p><p>小,说明他们都处在生命中最富有生气,最活泼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生命力最为旺盛。在春草图中,作者将小草的画面和小孩子的画面组合在一起,也就是将两个最富有生命力的景象组合起来,交相辉映,使得整个春草图显示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p><p>四、总结: </p><p>作者抓住了春天的特点通过对春天作了全面、精细、准确、生动地描绘,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p><p>五、当堂检测</p><p>方法:多媒体出示题目,学生先做,做完后师生互动、点评。</p><p>目的:学习中掌握知识,训练中巩固知识。 </p><p>六、布置作业:</p><p>1、积累词语、背诵课文。</p><p>2、在老师的指导下描写片段,训练写作能力。</p><p>提示:在我们陇西,初春的景致同样富有特色,请根据你的观察和感受,调动多种感官,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描绘初春的景象,展示一下你的风采吧。</p><p>板书设计:</p><p>当堂检测 </p><p>1.给加粗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p><p>朗润( ) 抚摸( ) 抖擞( ) 撑伞( )</p><p>liáo亮( ) yùnniàng( ) 黄yùn( ) suō衣( ) </p><p>2.结合语境,给加粗的多音字写出正确的读音:</p><p>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 )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p><p>②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 )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p><p>③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 )着。 </p><p>④上灯了,一点点黄晕( )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p><p>3.下列各项中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p><p>A.朗润:明朗润泽。宛转:形容声音圆润柔媚。</p><p>B.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样子。繁花:密密地开着的花。</p><p>C.呼朋引伴:呼唤朋友,指引同伴。舒活:舒展.活动。</p><p>D.卖弄:炫耀。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 </p><p>4.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修辞的一项是( ) </p><p>A.“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p><p>B.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p><p>C.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p><p>D.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 </p><p>5.填空。</p><p>①《春》是一篇精美的散文,春的 ,春的 ,春的 ,都通过作者的生花妙笔表现出来了。 </p><p>②默写: </p><p>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p><p>春天像小姑娘,,,。 </p><p>春天像健壮的青年,,。 </p><p>③在横线上填一个词或短语,要求符合文章内容。 </p><p>春草春花春风</p><p>春雨春人 </p><p>6.积累。</p><p>请从你积累的古诗词中,默写一首有关咏春的古诗词。</p><p>教学反思</p><p>我坚信: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p><p>这节课,是对语感教学的一次有益尝试,在指导学生感受语言、领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们也喜欢这节课,我甚感欣慰。 但是,我对语感教学只是初窥门径,理论上掌握得不多,教学实践更少,上这节课的时候遇到了一些问题。课堂驾驭能力不强,由于师生对话多,秩序有点乱。教学过程中的四大步骤平均用力,造成用时紧张,虎头蛇尾。今后要注意删繁就简。部分学生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品味语言的能力较低,课堂练笔差,记忆能力也低。今后必须更多地把目光投向后进生,关注全体学生,让全体学生全面发展。 </p> <p align="left"></p><p></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