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19 18:59:39

济南的冬天(语文版七上)

<p align="left"></p><p> 老 舍 </p><p>教学目的与要求: </p><p>1、体会抓住特征生动描写景物的特点; </p><p>2、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 </p><p>3、体会作者对济南的冬天的喜爱之情。 </p><p>课时安排: 二教时 </p><p>教学设计: </p><p>1、整体感知; </p><p>2、讲练结合; </p><p>3、错读法。 </p><p>第一教时 </p><p>教学要点:导入新课;作者简介;朗读分析;学生小结。 </p><p>(一)导入新课: </p><p>1、提问: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了?(初冬) </p><p>2、提问:初冬的景物有什么特征?(提示:太阳、风、草色、树木、雾、人的活动……) </p><p>明确:冬天在人们的心目中,总是与“衰草”、“枯叶”、“寒风”、 “严霜”等联系在一起的,如唐代诗人柳宗元写冬天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在他的眼里,冬天是萧条的、冷清的、孤寂的;但同样是写北中国的冬天,在老舍的笔下,冬天却显得那么温情脉脉,风情万种,他写的是济南的冬天。(板书课题) </p><p>小结:写景要抓住季节特征、地域特征,并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 </p><p>3、大家看了课题,你得到了那些信息?(地点是济南,季节是冬季) </p><p>自然,“济南的冬天”不是北京的冬天,也不是伦敦的冬天,它有它的特征。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这济南的冬天。 </p><p>(二)作者简介: </p><p>1、的作者是谁? (老舍) </p><p>2、能不能请一个同学介绍一下老舍的情况? </p><p>(阅读注解一,指导学生“圈点勾画”。) </p><p>3、教师补充: </p><p>老师还要补充一点,2023年,作者从英国经新加坡回国,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在老舍先生的眼里,都是那么美,都是那么温情。作为游子,他真切的感觉到了祖国的亲切与温暖,这种感受,在文中流露的很充分。 </p><p>(三)读课文 </p><p>问题: </p><p>1.听了老师的朗读,大家能不能概括一下济南的冬天的特征?(温晴) </p><p>2.写了那些景物?(板书:山、水) </p><p>(四)分析课文的第一部分 </p><p>好,下面我们来品味这篇优美的散文。 </p><p>先请同学们合上书,听老师朗读课文的第一部分,看与原文有什么不同?并思考作者用什么方法来揭示济南冬天的特征的? </p><p>(提要求:合上书本专注的听) </p><p>“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个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奇迹),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好地方(宝地)。 </p><p>明确: </p><p>1)两个“像我”,突出作者的主观感受强。 </p><p>2) “没有风”说得绝对了,只是听不见风声罢了。 </p><p>3)还用“奇迹”与上文重复。 </p><p>4)“北”字,突出济南的地域特征,以区别于南方城市的冬天,如昆明、广州等。 </p><p>5) “宝地”更突出了对济南的冬天的喜爱。 </p><p>6)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体会语言的准确性。 </p><p>(五)、小结 </p><p>启发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内容。 </p><p>明确: </p><p>1)文学常识:作者简介。 </p><p>2)注意用词的准确性。 </p><p>(六)、布置作业。(小作文) </p><p>写一篇“初冬的早晨”的写景散文,要抓住景物的特征。 </p><p>第二教时 </p><p>教学要点:理清写景的层次;用词讲究,富有表现力;寓情于景。 </p><p>教学内容与步骤: </p><p>(一)温习旧课,导入新课(略)。 </p><p>(二)整体感知: </p><p>1、老舍是一位名家,但对于名家,我们也要有怀疑的精神。对文章的思路安排,你们有没有自己的看法?(学生速读课文)(提要求:1.速读。2.限时2分钟) </p><p>明确: </p><p>1、“这就是冬天的济南”,可以另起一段。因为它的作用是结束全篇课文。 </p><p>2、教师引导:上一节课我们感知作者描绘济南冬天的景色主要是抓住了山、水。那么,在文章中,哪句话对有山有水的济南美景做了总体的概括描写。 </p><p>(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p><p>既然是总体的概括描写,那么有没有必要单独作为一节,独立成段呢? </p><p>(教师明确:“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人们由天上看到了什么?阳光,如此晴朗,如此温暖,感到虽然身在冬季,却宛如生活在春光明媚之中,这一部分描绘了阳光朗照下的山景,而”一个老城……这是不是一个理想的境界“则自然而然地引出了明媚的阳光,因而适合与第二节合并为一段。) </p><p>接着,从两个角度极力渲染小山的秀美,分析2—4节。 </p><p>阳光朗照下的小山:温柔的母亲。 </p><p>薄雪覆盖下的山:娇羞的少女←城里欣赏→雅致的小水墨画←城外感受。 </p><p>山上:矮松; </p><p>山尖:薄雪; </p><p>山坡:雪草相间; </p><p>山腰:薄雪。 </p><p>(看护妇,银边,带水纹的花衣,害羞的少女……) </p><p>小结:的确,在老舍先生的笔下,小山宛如一个年轻的母亲,娇羞的少女,作者借景抒情,描绘了一幅幅动人的美景,抒发了对济南冬天的深深喜爱之情。描写时,层次很分明。 </p><p>3、说济南:“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老舍用他的含情妙笔,绘山景,描水色,并把小城和小城的山水人格化了,山温柔慈爱的母亲,娇柔秀美的少女,那水呢? </p><p>阅读理解第五小节,找出济南的水与众不同的地方。 </p><p>明确: </p><p>1)不结冰,冒热气。 (注意:“不但……倒反”的作用) </p><p>2)绿→水藻 </p><p>3)澄清 </p><p>4、 感受结尾的妙文上。 </p><p>教师提问:1)作者如何从济南的水自然而然结束全文的? </p><p>明确:“看吧,由澄清……蓝水晶”。视角由下至上,又由上至下,从而由水过渡到整个济南的全景“这块水晶里,包着……小灰色树影”,描绘了一幅冬天济南城色彩斑斓的图画。 </p><p>5、“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p><p>明确: </p><p>(1)首尾呼应 </p><p>(2)简洁明了; </p><p>(3)余音袅袅,让人回味。 </p><p>6、品味全篇课文(放背景音乐,在音乐声中,请学生体味全篇课文) </p><p>7、小结全文: </p><p>(1)、写景层次分明,脉络清晰。 </p><p>(2)、用词讲究,富有表现力:手法多样,表达传神。(比喻,拟人) </p><p>(3)、寓情于景,表达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p><p>(三)、检查第一课时作业。 </p><p>评析学生第一课时作业---小作文,请同学们评评议议,从而体会写景作文的注意点,对写作起指导作用。 </p><p>(四)、布置作业: </p><p>1、精读“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一段,看看哪些地方写得好,写下你的理由,然后把这段文字背诵下来。 </p><p>2、阅读全文,找出一些精彩语句,摘抄在笔记本上。 </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济南的冬天(语文版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