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19 18:59:37

《济南的冬天》教学建议2

<p align="left"></p><p></p><p>《济南的冬天》教学建议</p> <p>一、整体感知</p> <p>宜采取多种形式反复阅读。如放录音、教师范读、学生范读、齐读、散读等。在阅读时可思考如下问题:</p> <p>1、课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p> <p>2、你读了课文,是不是觉得济南的冬天如作者所说,是“暖和安适”的?为什么?</p> <p>3、课文在写法上与《春》有些什么相同的地方?</p> <p>二、深入理解</p> <p>可作重点赏析的地方较多,如观察角度的选择与变化:描写景物,由于观察景物的立足点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描写角度。有的是处在观察对象的下面,从下面仰看上方。如课文第5段“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向上看吧……”有的处在观察对象的上方,从上面俯瞰下来,如课文第2段。有的是对描写的对象,一部分一部分详细观察,然后层层铺写,或突出某一部分加以描写,如课文第3、5段;还有随作者立足点的变化,描写所见的景象,这就是平常所说的“移步换景”。又如语言的运用、色彩的调配、结构的安排、比喻和拟人的写法、情景交融的特点,都可作为重点来赏析。当然在赏析过程中不是要面面俱到,而是要突出重点,集中赏析几个重点语段,以收见微知著、窥一斑而见全豹之效。赏析时,一定要根据文学作品的特点,把注意力放在形象美、情感美、意境美、语言美这些上面。</p> <p>三、比较阅读</p> <p>前一课学了《春》,学生对描写景物运用生动词语和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有所体会,阅读这篇课文,宜引导学生自己理解。并可作些提示:写景的文章从形式上看是写外界环境,而实际上必须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经过内心的感受揣摩才能成文。绝不是东一个比喻、西一个拟人,外加些华丽的词藻堆积成的。课文《春》和《济南的冬天》,哪一篇不是景与情紧密结合,写出了自己的真切感受的呢?没有真正被外界景色感动了的情,就无法把景写好。可作一些比较,看看下边各组甲句与乙句有什么不同。</p> <p>甲: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p> <p>乙:这一圈小山围着济南,使济南在冬天也特别暖和。</p> <p>甲: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p> <p>乙:快日落时,阳光斜射在山腰上,薄雪露了点粉色。</p> <p>甲: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p> <p>乙:天儿越晴,水藻越绿,水也不结冰,垂柳的长枝倒映在水中。</p> <p>四、拓展练习</p> <p>以《……的冬天》或《……的秋天》为题写一篇作文。要仔细观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像,抓住景物特点,用形象生动的笔墨进行描写。注意将景物写活,做到情景交融。</p> <p align="left"></p><p></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济南的冬天》教学建议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