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19 18:59:34

《风雨》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p align="left"></p><p></p><p>【学习目标】 </p><p>学习抓住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体会比喻、借代、夸张等修辞手法及侧面描写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p><p>【重点难点】 </p><p>重点:揣摩、品味文章的细节描写 </p><p>难点:学习侧面描写手法及其作用。 </p><p>【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p><p>【教学过程】 </p><p>一、导入新课 </p><p>同学们,你知道哪些描写风雨的诗句? </p><p>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p><p>渭城朝雨亦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p><p>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p><p>二、预习检测 </p><p>叫学生在多媒体上注音,后纠正。 </p><p>倏忽 (shū) 锥形(zhuī) 偌大(ruò) 蜷曲(quán) 攀附(pān) 屋檐(yán) </p><p>三、整体感知 </p><p>1.通过对哪些事物的描写来表现这狂风骤雨的? </p><p>树林子、垂柳、杨叶、芦苇、羊、葡萄蔓、苍蝇、鸟巢、鸟儿、废纸、湿猫 瓦、浮萍、水池、鱼儿、老头、孩子们…… </p><p>2.写了什么内容? </p><p>文章用了大量的篇幅进行景物描写来表现风雨之大之猛烈。 </p><p>四、品读风雨 </p><p>文章虽是描写“风雨”,但全文却无“风雨”二字,又无处不在描写风雨,无处不在表现风姿雨态。 </p><p>请你读一读,初步感知一下哪些段落中的句子或词语能够表现出作者独特而又新鲜的体验? </p><p>1.先请全班同学自由放声的读一读。(5分半) </p><p>2.学生读后,老师出示第一段的后半段。请同学们一起赏析,得出赏析的方法。 </p><p>(同学们读得真好!老师在同学们的朗读中已经感受到了疾风骤雨,下面我们仔仔细细的读一读,品一品。) </p><p>树林子往一处挤,绿似乎被拉长了许多,往上扭,往上扭,落叶冲起一个偌大的蘑菇长在了空中。哗地一声,乱了满天黑点,绿全然又压扁开来,清清楚楚看见了里边的房舍、墙头。 </p><p>全班同学一起朗读;读后由学生对句子进行赏析。 </p><p>运用“挤”“拉长”“扭”等动词,以及绿借代树林,形象地写出了树林子、落叶被风吹起的景象;拟声词“哗啦”一词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落叶形成的蘑菇坍塌的情景,这些描写都衬托了风之猛烈。 </p><p>3.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明白,赏析语段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p><p>抓住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动词); </p><p>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p><p>思考作者从哪些角度入手来写(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 </p><p>4.请各组同学选择你们认为写得最好的或读得最有独特感受的语段进行赏析,用上三个鉴赏方法,可侧重其中的一种方面。 </p><p>生1:1.树林子像一块面团了,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接着就向一边倒,漫地而行的;呼地又腾上来了,飘忽不能固定;猛地又扑向另一边去,再也扯不断,忽大忽小,忽聚忽散;已经完全没有方向了。 </p><p>运用比喻的修辞,把暴风骤雨中的树林子比作一块面团,运用“鼓”“陷”“倒”“腾”“扑”等动词,表现风雨的猛烈,给读者想象的余地。 </p><p>生2:2(1)垂柳全乱了线条,当抛举在空中的时候,却出奇地显出清楚,刹那间僵直了,随即就扑撒下来,乱得像麻团一般。 </p><p>运用比喻的修辞,把垂柳比作乱麻,并运用“抛举”“僵直”“扑撒”等动词,从外形描写垂柳在风雨中摇摆的情景,表现出风雨的猛烈。 </p><p>生3:2(2)杨叶千万次地变着模样:叶背翻过来,是一片灰白;又扭转过来,绿深得黑清。那片芦苇便全然倒伏了,一节断茎斜插在泥里,响着破裂的颤声。 </p><p>运用动词“翻”“扭转”“倒伏”“斜插”等动词, 从颜色、声音方面描写杨叶、芦苇,在风雨中飘摇的情景,表现了风雨来袭的场面。 </p><p>生4:3(1)一头断了牵绳的羊从栅栏里跑出来,四蹄在撑着,忽地撞在一棵树上,又直撑了四蹄滑行,末了还是跌倒在一个粪堆旁,失去了白的颜色。 </p><p>运用“跑”“撑”“撞”“跌”等动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受到风雨惊吓的羊的惊慌失措,表现了风雨的猛烈。 </p><p>生5:3(2)一个穿红衫子的女孩冲出门去牵羊,又立即要返回,却不可能了,在院子里旋转,锐声叫唤,离台阶只有两步远,长时间走不上去。 </p><p>运用“冲”“旋转”等动词描写出门寻羊的女孩;又用 “两步远”与“长时间”两组词汇的对比,表现风之猛烈。 </p><p>生6:4(1)槐树上的葡萄蔓再也攀附不住了,才松了一下蜷曲的手脚,一下子像一条死蛇,哗哗啦啦脱落下来,软成一堆。 </p><p>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以及拟声词“哗哗啦啦”,生动形象地描写葡萄蔓在风雨中脱落的情景,表现出风雨的猛烈。 </p><p>生7:4(2)无数的苍蝇都集中在屋檐下的电线上了,一只挨着一只,再不飞动,也不嗡叫,黑乎乎的,电线愈来愈粗,下坠成弯弯的弧形。 </p><p>运用“集中”“挨”等动词生动形象地描写苍蝇在风雨中聚集的情景,表现风雨的猛烈。 </p><p>生8:5.一个鸟巢从高高的树端掉下来,在地上滚了几滚,散了。几只鸟尖叫着飞来要守住,却飞不下来,向右一飘,向左一斜,翅膀猛地一颤,羽毛翻成一团乱花,旋了一个转儿,倏忽在空中停止了,瞬间石子般掉在地上,连声响儿也没有。 </p><p>运用“滚”“散”“尖叫”“飘”“斜”“颤”“翻”“旋”“掉”等动词,描写鸟巢在风雨中飘摇坠落,鸟在风雨中飞舞的情景,表现了风雨的猛烈。 </p><p>生9:6.窄窄的巷道里,一张废纸,一会儿贴在东墙上,一会儿贴在西墙上,突然冲出墙头,立即不见了。有一只精湿的猫拼命地跑来,一跃身,竟跳上了房檐,它也吃惊了;几片瓦落下来,像树叶一样斜着飘,却突然就垂直落下,碎成一堆。 </p><p>运用“贴”“冲”“跑”“跃”“跳”“飘”“落”等动词,描写废纸随风翻飞飘荡的情景和猫在风雨中逃窜的情景,以及瓦片在风中坠落的情景,表现出风雨的猛烈。 </p><p>生10:7.池塘里绒被一样厚厚的浮萍,凸起来了,再凸起来,猛地撩起一角,唰地揭开了一片;水一下子聚起来,长时间地凝固成一个锥形;啪地摔下来,砸出一个坑,浮萍冲上了四边塘岸,几条鱼儿在岸上的草窝里蹦跳。 </p><p>运用“凸”“撩”“揭”“蹦跳”等动词,细致地描写池塘里的浮萍在风雨中被风吹得聚集在一起的情景,鱼被风雨冲上岸边的情景,表现出风雨的猛烈。 </p><p>生11:8.最北边的那间小屋里,木架在吱吱地响着。门被关住了,窗被关住了,油灯还是点不着。土炕的席上,老头在使劲捶着腰腿,孩子们却全趴在门缝,惊喜地叠着纸船,一只一只放出去…… </p><p>拟声词“吱吱”与点不着的油灯,充分表现出屋外正狂风大作;老头子捶着腰腿和孩子们惊喜地放纸船形成对比,一方面写出了孩子们天性活泼,即便是暴风骤雨也阻挡不了快乐的游戏,另一方面写出了风雨之大(因为雨已经在地上聚起了水足以让船起航)。 </p> <p>5.小结: </p><p>通篇文章主要运用侧面描写,通过对事物情态(被吹乱的树林、垂柳、人、鸟巢等)的描写来衬托风雨的猛烈,表达作者对自然狂风暴雨的惊奇和赞叹。 </p><p>五、朗读课文最后一段,归纳课文主旨: </p><p>1.最后一段的“惊喜”一词能否换成“欢喜”,为什么? </p><p> “惊喜”是说明风雨来得突然,用"欢喜"无法表现出来。 </p><p>2.如何理解作者在结尾一段写了“孩子们却全趴在门缝,惊喜地叠着纸船,一只一只放出去……” </p><p>放船出去,说明雨来了,可以让船起航。文章题目为"风雨",前面只说风,只有这句,却是道出了雨。 </p><p>3.说说课文结尾的场景和情调与前面相比有什么不同?表明了文章怎样的主旨? </p><p>由室外到室内,由纷杂狼藉到安静平和,令人紧张的风雨以温暖的画面结束。 </p><p>文末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儿童天真纯洁性情的讴歌和赞美之情,这是的主旨所在。 </p><p>六、轻松练笔: </p><p>以“烈日”或“暴风雪”为题,写一段150字左右的片段作文。尽量用上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和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 </p> <p align="left"></p><p></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风雨》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