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其芳
<p align="left"> </p><p> </p><p>何其芳 - 经历</p><p id="changeTheId-wrap-img-0">何其芳图册</p><p>何其芳(2023年2月5日—2023年7月24日),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曾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所长,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原名何永芳,出生于四川万县一个守旧的大家庭。</p><p>幼年时即喜爱中国古代诗词小说,2023年到上海入中国公学预科学习,读了大量新诗。2023—2023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幼年时即喜爱中国古代诗词小说,2023年到上海入中国公学预科学习,读了大量新诗。2023—2023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何其芳2023年以优异成绩同时考取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二校。先入清华外文系,后离开。2023年秋,入北大</p><p class="content_h2">何其芳 - 哲学系</p><p>。大学期间在《现代》等杂志上发表诗歌和散文。2023年北大毕业后,何其芳先后任教于天津南开中学、山东莱阳乡村师范、成都联合中学。</p><p>2023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他的散文集《画梦录》于2023年出版,并获得《大公报》文艺金奖。大学毕业后,何其芳先后在天津南开中学和山东莱阳乡村师范学校任教。</p><p>抗日战争爆发后,何其芳回到老家四川任教,一面继续写作诗歌、散文、杂文等。2023年北上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任教,后任鲁艺文学系主任。2023年8月,辗转奔赴延安,被安排到鲁迅艺术学院工作。2023年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p><p>新中国成立后,主要从事文学研究和评论,并长期参加文艺界的领导工作。曾任中国</p><p class="content_h2">何其芳 - 文学艺术界</p><p>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等职,并任文学研究所所长职务。2023年参加筹办并出席第一次文代会。2023年奉调创建文学研究所(原属北大,2023年改为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后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历任领导小组组长、副所长、所长、一级研究员。他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文学评论》主编、《人民文学》和《文艺报》编委。</p><p class="content_h2">何其芳 - 作品风格</p><p id="changeTheId-wrap-img-1">何其芳图册</p><p>诗歌是何其芳最先喜爱和运用的</p><p>文学样式</p><p>。他自称开始创作时“成天梦着一些美丽的温柔的东西”,早期的作品鲜明地表现出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思想感情和个性。他不满丑恶的现实,又不清楚出路何在;他热切地向往着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但缺乏热烈的追求。于是较多徘徊于怀念、憧憬和梦幻中,只能留下寂寞和忧郁。</p><p>何其芳对于艺术形式的完美,表现出执著的探求。在诗歌方面,他创作之初即十分讲究完整的形式、严格的韵律、谐美的节奏,并注意表现出诗的形象和意境。因此,他的诗明显地具有细腻和华丽的特色。在散文创作上,他自称“我的工作是在为抒情的散文发现一个新的园地”,他善于融合诗的特点,写出浓郁缠绵的文字,借用新奇的比喻和典故,渲染幻美的颜色和图案,使他的散文别具风格。</p><p class="content_h2">何其芳 - 真正明显</p><p>地表现出思想和艺术风格的变化,是在抗战开始,特别是到了延安以后。这时他渐离梦境,面对现实,诗文风格趋向朴实明朗。</p><p class="content_h2">何其芳 - 著作书目</p><p id="changeTheId-wrap-img-2">何其芳图册</p><p>《汉园集》(诗集)与卞之琳、李广田合著,2023,商务</p><p>《画梦录》</p><p>散文集</p><p>)2023,文生</p><p>《刻意集》(小说、戏剧等合集)2023,文生;增删本.2023,文生《还乡日记》(散文集)2023,良友;又名《还乡杂记》,2023,桂林工作社</p><p>《预言》(诗集)2023,文生;增删本,2023,新文艺</p><p>《夜歌》(诗集)2023,诗文学社;增订本,2023,文生;增删本又名《夜歌和白天的歌》,2023,人文</p><p>《星火集》(散文集)2023,群益</p><p>《星火集续编》(散文集)2023,群益</p><p>《关于现实主义》(论文集)2023,海燕</p><p class="content_h2">何其芳 - 西苑集</p><p>(论文集)2023,人文</p><p>《关于写诗和读诗》(论文集)2023,作家</p><p>《散文选集》2023,人文</p><p id="changeTheId-wrap-img-3">何其芳图册</p><p>《诗歌欣赏》(论文集)2023,作家</p><p>《何其芳诗稿》2023,上海文艺</p><p>《何其芳选集》(1—3卷)2023,四川人民</p><p>《一个平常的故事》(散文集)2023,百花</p><p>《何其芳文集》(1—6)2023—2023,人文</p><p>《何其芳诗文选读》2023,四川教育出版社</p><p>《何其芳散文选集》2023,百花</p><p>翻译书目:</p><p>《何其芳译诗稿》2023,外国文学出版社</p><p class="content_h2">何其芳 - 诗歌</p><p id="changeTheId-wrap-img-4">何其芳</p><p>《季候病》</p><p>说我是害着病,我不回一声否。</p><p>说是一种刻骨的相思,恋中的征候。</p><p>但是谁的一角轻扬的裙衣,</p><p>我郁郁的梦魂日夜萦系?</p><p>谁的流盼的黑睛像收女的铃声</p><p>呼唤着驯服的羊群,我可怜的心?。。</p><p>不,我是梦着,忆着,怀想着秋夭!</p><p>九月的晴空是多么高,多么圆!</p><p>我的灵魂将多么轻轻地举起,飞翔,</p><p>穿过白露的空气,如我叹息的目光!</p><p>南方的乔木都落下如掌的红叶,</p><p>一径马蹄踏破深山的寂默,</p><p>或者一湾小溪流着透明的忧愁,</p><p>有若渐渐地舒解,又若更深地绸缪……</p><p>过了春又到了夏,我在暗暗地憔悴,</p><p>迷漠地怀想着,不做声,也不流泪!</p><p>《脚 步》</p><p id="changeTheId-wrap-img-5">何其芳图册</p><p>你的脚步常低响在我的记忆中,</p><p>在我深思的心上踏起甜蜜的凄动,</p><p>有如虚阁悬琴,久失去了亲切的手指,</p><p>黄昏风过,弦弦犹颤着昔日的声息,</p><p>又如白杨的落叶飘在屋檐的荒郊,</p><p>片片互递的叹息犹是树上的萧萧。</p><p>呵,那是江南的秋夜!</p><p>深秋正梦得酣熟,</p><p>而又清澈,脆薄,如不胜你低抑之脚步!</p><p>你是怎样悄悄地扶上曲折的阑干,</p><p>怎样轻捷地跑来,楼上一灯守着夜寒,</p><p>带着幼稚的欢欣给我一张稿纸,</p><p>喊着你的新词,</p><p>那第一夜你知道我写诗!</p><p>《慨 叹》</p><p>我是丧失了多少清晨露珠的新鲜?</p><p>多少夜星空的静寂滴下绿阴的树间?</p><p>春与夏的笑语?花与叶的欢欣?</p><p>二十年华待唱出的青春的歌声?</p><p>我饮着不幸的爱情给我的苦泪,</p><p>日夜等待熟悉的梦来覆着我睡,</p><p>不管外面的呼唤草一样青青蔓延,</p><p>手指一样敲到我紧闭的门前。</p><p id="changeTheId-wrap-img-6">何其芳图册</p><p>如今我悼惜我丧失了的年华,</p><p>悼惜它如死在青条上的未开的花。</p><p>爱情虽在痛苦里结了红色的果实,</p><p>我知道最易落掉,最难捡拾。</p><p>《欢 乐》</p><p>告诉我,欢乐是什么颜色?</p><p>像白鸽的羽翅?鹦鹉的红嘴?</p><p>欢乐是什么声音?像一声芦笛?</p><p>还是从稷稷的松声到潺潺的流水?</p><p>是不是可握住的,如温情的手?</p><p>可看见的,如亮着爱怜的眼光?。</p><p>会不会使心灵微微地颤抖,</p><p>而且静静地流泪,如同悲伤?</p><p>欢乐是怎样来的?从什么地方?</p><p>萤火虫一样飞在朦胧的树阴?</p><p>香气一样散自蔷薇的花瓣上?</p><p>它来时脚上响不响着铃声?</p><p>对于欢乐,我的心是盲人的目,</p><p>但它是不是可爱的,如我的忧郁?</p><p class="content_h2">何其芳 - 《秋天》赏析</p><p id="changeTheId-wrap-img-7">何其芳图册</p><p>《秋天》选自何其芳早年创作的诗集《预言》(2023-2023)。它不像那个时期的诗人们那样爱用象征手法,写得神秘莫测,或爱寻味哲理,显示思想的深高厚重;也不像他向前拘守个人狭小天地,缠绵悱恻于男女私情,除了幽怨、苦思就是期待,而是难得地将视野投向乡野,投向普通人的活动场景,以观者的身份言身外他人之事,表现一派明朗纯净的诗意诗风。诗作采用直陈其事的写法,表面看来似乎简单、直白,缺少象征的奥义,实则意味情味既深且长。诗中透出那么一种氛围,那么一种神韵,这是最能勾住读者心魄的东西。</p><p>所谓氛围,在文学作品尤其是抒情作品中,通常是指作品中的整体性的境象、风神、气韵。它与严羽的“气象混沌,难以句摘”的气象有所类似,又有所不同,气象所指更为廓大,包括内容、形式各个方面;氛围似乎主要关乎内容,涉及意象、意境、情感等。氛围可感而不可言,正如司空图所言:“神而不知,知而难状。”亦如唐人所言:“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但读之有感,了然于心,也应能言追心意,形之于文。</p><p>在《秋天》里诗人用最精粹的语言描写农家生活,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面,三节诗又组成三幅复合画面。画面的组合造成了既流动又整合的特殊氛围。</p><p>第一幅画面是“农家丰收图”。这里不是写某个农夫,而是写普遍的农家活动。写了两个场景,一是山谷伐木,一是篱间背瓜果。山谷伐木置于篇首,丁丁声悠远地飘来,诉诸听觉;震落了清凉的露珠,诉诸视觉和触觉,真是一片世外风光,启迪人追思那邈远的印象,《诗经》中不是有“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之句吗?“飘”和“幽谷”在何其芳早年诗中常出现,不过那都是写虚的,用的是比喻义、引申义,用在这里才是写实的,别有一番情韵。背瓜果所伴随的心情和表情在诗中未点明,但读者可以想到,那是欣喜、笑盈盈的。“栖息”本用来描写有生命的物类,现用在这节诗的末尾,来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秋天)西视象化了,创造出松弛、闲静的氛围。</p><p id="changeTheId-wrap-img-8">何其芳图册</p><p>第二幅画面是“霜晨归渔图”。其中“雾”“霜”这些表现环境氛围的词(还有上一节的“露”),也是何其芳早年诗中常出现的,传达出清凉、冷寂、朦胧的气氛。画面还包括一系列活动:撒网,收渔,摇桨。这些平常活动画面在这里都蕴含着淡而远、清而静的神韵。“轻轻”一词常在何诗中出现,在此仿佛“信手拈来”,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也许在早年何其芳的心目中,秋天就真的是这么宁静、悠远。</p><p>第三幅画面是“少女思恋图”。这节诗从野草、蟋蟀和溪水写起,相当于古人所谓“感兴”的写法,即先言他事,由兴而感,由景入情。野草寥廓,溪水清洌,这本不是人的活动,其后必有续言,那就是少女心怀恋情。大自然繁嚣的夏天过去了,秋天到来却变化清静了,人在寂静时大都反观自身,倾听心灵之声。牧羊女听了一夏的“牛背上的笛声”,忽然听不到了,心灵的某一角落开始萌动起来,真是“如树根在热的夏夜里震动泥土”(何其芳诗《夏夜》)。写恋爱尤其是初恋,是早年何诗所擅长的,这次他写得更含蓄也更精彩了。这一节才五行,就写出了由外景向内情的过渡,写出了初恋从无到有的过渡。诗人选取了“牧羊女的眼里”这一特定角度,虽未明写眼神,但读者自能见出那里面的清纯、明净,那是初恋少女似恋非恋时的特殊眼神。而且比较这三节诗我们可以看到,前两节主要写外在景物与人事,这第三节真正写入心灵深处,写出了微妙的感觉,使全诗收束在感情的实处。不这么写,难以入情、入神,诗就“飘浮”起来了。</p><p>总之,《秋天》这首诗通过描绘不同场景、画面,创造了一种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氛围。这一氛围具有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的特点。它写的是繁忙夏天之后的农闲景象,所以具有清静的氛围;它写的是世外桃源般的生活,不见农家些许的艰难苦恨,所以具有清远的氛围;它写的是少男少女朦胧而纯真的爱情,所以具有清甜的氛围;它像何其芳其他诗作一样专用轻柔之词写清丽意象,避开喧嚣的景境,避开拙重之词,所以具有清柔的氛围。诗中各幅画面,以及画面里的各个意象,无一不和谐地统一;因而这种氛围所赖以形成的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等多方面特点也无一不达于极致。技盖至此,非高手不能为。可是何其芳写这首诗时才是20岁左右的大学生</p><p class="content_h2">何其芳 - 贡献</p><p id="changeTheId-wrap-img-9">何其芳图册</p><p>何其芳的学术贡献和治学精神,周扬曾作过这样的评价:“其芳同志在艺术上不断进行着新的追求和探索,在理论上也有自己的独立建树。其芳同志治学严谨,刻苦勤奋。他研究了我国古典诗歌、民歌、新诗在形式上的特点,根据现代汉语的客观规律,提出了建立现代格律诗的主张,并且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对诗歌的形式进行了新的探索。他关于我国古典文学的研究,提出了不少自己独到的见解,推动了我国古典文学研究的发展。他不止一次地说过,做好古典文学研究工作,特别是总结那些带有规律性的问题,不仅有助于社会主义文学的发展,还可以丰富我国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p><p>作为杰出的诗人,何其芳不仅写过许多深受读者欢迎,传诵很广的优美诗篇,而且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第一位系统地探索并建立了现代格律诗的理论体系的学者。早在2023年写的《关于写诗和读诗》的文章里,他就提出了现代格律诗的问题,把新诗区分为格律诗和自由诗,主张建立现代格律诗。2023年,他专门写了《关于现代格律诗》的长篇论文,就建立现代格律诗的必要,现代格律诗的顿和押韵,现代格律诗不能采用五、七言体等问题,进行了系统而又周详的论证与发挥。他提出,现代格律诗除了应该具备诗的一般特点外,以形式而论,还应每行有一定的顿数,可分三顿、四顿、五顿几种不同的句式。在长诗中,如有必要,顿数可以变化;同时要押大致相适的韵,不一定非要一韵到底,可以少到两行一换韵,四行一换韵。何其芳关于现代格律诗的理论主张,是在研究了中国古典诗歌和民歌的传统,研究了“五四”以来新诗创作的实践经验,并借鉴了外国诗歌的形式规律的基础上提出来的。</p><p id="changeTheId-wrap-img-10">何其芳图册</p><p>在何其芳看来,做学问的方法,研究的方法,在本质上是一种思想方法,是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具体学术研究领域的应用,他一再强调,学术研究方法其实是一种特殊的工作方法。在具体的研究对象上,何其芳非常重视占有和掌握资料,通过占有和掌握资料,尽可能详细和周密地了解课题的历史和现状。例如,前人有些什么重要的、值得重视的研究成果,有哪些值得借鉴之处,存在着哪些局限,以及现在进展到什么程度,水平如何,难点何在,等等,他都要了解。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找到自己进行研究的着力点,最终获得创造性的实绩。以对屈原的研究为例,他讲,这并不是他非常熟悉的领域。为尽可能详细地占有资料,了解屈原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他阅读了能够找得到的古往今来的全部《楚辞》的注本,特别是文学所图书馆馆藏的屈赋注本。</p><p>何其芳认为,从事文学研究必须要有广博的学识,不仅要广博,而且要扎实。因此,他主张读好书,多读书。何其芳读书,有做批语的习惯,许多很重要的思想见解,就批在他自己的书上,它们大部分没有被系统地整理过。整理这些批语,不仅对于何其芳研究,就是对于更广的意义上的文学研究,也都是非常有价值的。从文化视野上来看,何其芳学术研究所关注的领域,也可以说涵盖了古今中外。在他留下来的学术遗产中,属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以2023年写的长达8万余字的《论〈红楼梦〉》为代表。在这篇论文中,他不仅对《红楼梦》作了全面的精细的思想分析和艺术分析,对其中一些主要的人物给予了准确的评价,对当时与以往红学研究中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如“市民说”的问题,后四十回的真伪问题等,都经过缜密的研究,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而且,通过对这部封建时代社会生活百科全书式的作品的研究与评价,充分而全面地展示了何其芳的才情与学力、学风和品格。这篇论文可以视为何其芳文学研究的一个制高点,它代表了当时以及以后相当一段时间内《红楼梦》研究的最高水平,至今读来,仍不觉其陈旧,给人以艺术的和生活的启发。</p><p>六卷本《何其芳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收录了何其芳的大部分创作和论著。</p><p>大诗人何其芳改名</p><p>现代著名诗人和文学理论家何其芳,原名何永芳,国文老师将“永”改为“其”,成为何其芳。这一字之改,使名字大放光彩,由一个十分俗气的名字,变成一个内涵隽永的美名。将“永”改为“其”名字起了两大变化:一是变九、名分档为连姓取名,扩大了名字的容量,丰富了名字的内涵;二是变三个实词为两实一虚,虚实相生,使名字充满了生机,跳荡着情感,升腾着热浪,具有感人的力量。何其芳——多么芬芳,多么美好,多么令人陶醉啊!名字散发着诗意,洋溢着浪漫情怀,真是不可多得的佳名。何其芳不负重望,后来成为著名诗人和文学评论家,使“名副其实”,美名远播。</p><p>《秋天》选自何其芳早年创作的诗集《预言》(2023-2023)。它不像那个时期的诗人们那样爱用象征手法,写得神秘莫测,或爱寻味哲理,显示思想的深高厚重;也不像他向前拘守个人狭小天地,缠绵悱恻于男女私情,除了幽怨、苦思就是期待,而是难得地将视野投向乡野,投向普通人的活动场景,以观者的身份言身外他人之事,表现一派明朗纯净的诗意诗风。诗作采用直陈其事的写法,表面看来似乎简单、直白,缺少象征的奥义,实则意味情味既深且长。诗中透出那么一种氛围,那么一种神韵,这是最能勾住读者心魄的东西。</p><p>所谓氛围,在文学作品尤其是抒情作品中,通常是指作品中的整体性的境象、风神、气韵。它与严羽的“气象混沌,难以句摘”的气象有所类似,又有所不同,气象所指更为廓大,包括内容、形式各个方面;氛围似乎主要关乎内容,涉及意象、意境、情感等。氛围可感而不可言,正如司空图所言:“神而不知,知而难状。”亦如唐人所言:“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但读之有感,了然于心,也应能言追心意,形之于文。</p><p>在《秋天》里诗人用最精粹的语言描写农家生活,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面,三节诗又组成三幅复合画面。画面的组合造成了既流动又整合的特殊氛围。</p><p>第一幅画面是“农家丰收图”。这里不是写某个农夫,而是写普遍的农家活动。写了两个场景,一是山谷伐木,一是篱间背瓜果。山谷伐木置于篇首,丁丁声悠远地飘来,诉诸听觉;震落了清凉的露珠,诉诸视觉和触觉,真是一片世外风光,启迪人追思那邈远的印象,《诗经》中不是有“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之句吗?“飘”和“幽谷”在何其芳早年诗中常出现,不过那都是写虚的,用的是比喻义、引申义,用在这里才是写实的,别有一番情韵。背瓜果所伴随的心情和表情在诗中未点明,但读者可以想到,那是欣喜、笑盈盈的。“栖息”本用来描写有生命的物类,现用在这节诗的末尾,来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秋天)西视象化了,创造出松弛、闲静的氛围。</p><p>第二幅画面是“霜晨归渔图”。其中“雾”“霜”这些表现环境氛围的词(还有上一节的“露”),也是何其芳早年诗中常出现的,传达出清凉、冷寂、朦胧的气氛。画面还包括一系列活动:撒网,收渔,摇桨。这些平常活动画面在这里都蕴含着淡而远、清而静的神韵。“轻轻”一词常在何诗中出现,在此仿佛“信手拈来”,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也许在早年何其芳的心目中,秋天就真的是这么宁静、悠远。</p><p>第三幅画面是“少女思恋图”。这节诗从野草、蟋蟀和溪水写起,相当于古人所谓“感兴”的写法,即先言他事,由兴而感,由景入情。野草寥廓,溪水清洌,这本不是人的活动,其后必有续言,那就是少女心怀恋情。大自然繁嚣的夏天过去了,秋天到来却变化清静了,人在寂静时大都反观自身,倾听心灵之声。牧羊女听了一夏的“牛背上的笛声”,忽然听不到了,心灵的某一角落开始萌动起来,真是“如树根在热的夏夜里震动泥土”(何其芳诗《夏夜》)。写恋爱尤其是初恋,是早年何诗所擅长的,这次他写得更含蓄也更精彩了。这一节才五行,就写出了由外景向内情的过渡,写出了初恋从无到有的过渡。诗人选取了“牧羊女的眼里”这一特定角度,虽未明写眼神,但读者自能见出那里面的清纯、明净,那是初恋少女似恋非恋时的特殊眼神。而且比较这三节诗我们可以看到,前两节主要写外在景物与人事,这第三节真正写入心灵深处,写出了微妙的感觉,使全诗收束在感情的实处。不这么写,难以入情、入神,诗就“飘浮”起来了。</p><p>总之,《秋天》这首诗通过描绘不同场景、画面,创造了一种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氛围。这一氛围具有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的特点。它写的是繁忙夏天之后的农闲景象,所以具有清静的氛围;它写的是世处桃源般的生活,不见农家些许的艰难苦恨,所以具有清远的氛围;它写的是少男少女朦胧而纯真的爱情,所以具有清甜的氛围;它像何其芳其他诗作一样专用轻柔之词写清丽意象,避开喧嚣的景境,避开拙重之词,所以具有清柔的氛围。诗中各幅画面,以及画面里的各个意象,无一不和谐地统一;因而这种氛围所赖以形成的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等多方面特点也无一不达于极致。技盖至此,非高手不能为。可是何其芳写这首诗时才是20岁左右的大学生!</p><p class="content_h2">何其芳 - 文学思想</p><p>何其芳的学术贡献和治学精神,周扬曾作过这样的评价:“其芳同志在艺术上不断进行着新的追求和探索,在理论上也有自己的独立建树。其芳同志治学严谨,刻苦勤奋。他研究了我国古典诗歌、民歌、新诗在形式上的特点,根据现代汉语的客观规律,提出了建立现代格律诗的主张,并且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对诗歌的形式进行了新的探索。他关于我国古典文学的研究,提出了不少自己独到的见解,推动了我国古典文学研究的发展。他不止一次地说过,做好古典文学研究工作,特别是总结那些带有规律性的问题,不仅有助于社会主义文学的发展,还可以丰富我国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p><p>作为杰出的诗人,何其芳不仅写过许多深受读者欢迎,传诵很广的优美诗篇,而且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第一位系统地探索并建立了现代格律诗的理论体系的学者。早在2023年写的《关于写诗和读诗》的文章里,他就提出了现代格律诗的问题,把新诗区分为格律诗和自由诗,主张建立现代格律诗。2023年,他专门写了《关于现代格律诗》的长篇论文,就建立现代格律诗的必要,现代格律诗的顿和押韵,现代格律诗不能采用五、七言体等问题,进行了系统而又周详的论证与发挥。他提出,现代格律诗除了应该具备诗的一般特点外,以形式而论,还应每行有一定的顿数,可分三顿、四顿、五顿几种不同的句式。在长诗中,如有必要,顿数可以变化;同时要押大致相适的韵,不一定非要一韵到底,可以少到两行一换韵,四行一换韵。何其芳关于现代格律诗的理论主张,是在研究了中国古典诗歌和民歌的传统,研究了“五四”以来新诗创作的实践经验,并借鉴了外国诗歌的形式规律的基础上提出来的。</p><p>在何其芳看来,做学问的方法,研究的方法,在本质上是一种思想方法,是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具体学术研究领域的应用,他一再强调,学术研究方法其实是一种特殊的工作方法。在具体的研究对象上,何其芳非常重视占有和掌握资料,通过占有和掌握资料,尽可能详细和周密地了解课题的历史和现状。例如,前人有些什么重要的、值得重视的研究成果,有哪些值得借鉴之处,存在着哪些局限,以及现在进展到什么程度,水平如何,难点何在,等等,他都要了解。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找到自己进行研究的着力点,最终获得创造性的实绩。以对屈原的研究为例,他讲,这并不是他非常熟悉的领域。为尽可能详细地占有资料,了解屈原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他阅读了能够找得到的古往今来的全部《楚辞》的注本,特别是文学所图书馆馆藏的屈赋注本。</p><p>何其芳认为,从事文学研究必须要有广博的学识,不仅要广博,而且要扎实。因此,他主张读好书,多读书。何其芳读书,有做批语的习惯,许多很重要的思想见解,就批在他自己的书上,它们大部分没有被系统地整理过。整理这些批语,不仅对于何其芳研究,就是对于更广的意义上的文学研究,也都是非常有价值的。从文化视野上来看,何其芳学术研究所关注的领域,也可以说涵盖了古今中外。在他留下来的学术遗产中,属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以2023年写的长达8万余字的《论〈红楼梦〉》为代表。在这篇论文中,他不仅对《红楼梦》作了全面的精细的思想分析和艺术分析,对其中一些主要的人物给予了准确的评价,对当时与以往红学研究中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如“市民说”的问题,后四十回的真伪问题等,都经过缜密的研究,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而且,通过对这部封建时代社会生活百科全书式的作品的研究与评价,充分而全面地展示了何其芳的才情与学力、学风和品格。这篇论文可以视为何其芳文学研究的一个制高点,它代表了当时以及以后相当一段时间内《红楼梦》研究的最高水平,至今读来,仍不觉其陈旧,给人以艺术的和生活的启发。</p><p class="content_h2">何其芳 - 故居</p><p>100年前,著名诗人何其芳在万州甘宁镇一农家出生,因创作出蜚声文坛的《生活是多么广阔》和《为少男少女歌唱》等诗歌,何其芳与卞之琳、李广田一起并称为享誉中国诗坛的“汉园三诗人”</p><p id="changeTheId-wrap-img-11">何其芳故居图册</p><p>,其故居也成了诗歌文学爱好者寻梦的地方。</p><p>离万州城区35公里的甘宁镇,在场镇边凉风中学旁就是何其芳故居所在地。竹林掩映下一段白色围墙后,便是故居正大门。只见偌大一块长方形石板晒场三面挤满了各色小洋楼,而正中一堵灰色砖墙大门前坐落着一块石牌,上面刻“万州区文物保护单位何其芳故居”。立牌时间是2023年6月22日。</p><p>何其芳老宅院建筑精美大气,原来何其芳故居有8个天井,房屋几十间,可惜后来被毁了。</p><p>按总体规划,何其芳故居复建项目占地2023平方米,建筑面积2023平方米,明年10月投用,复建何其芳故居,需资金2023万元以上,现在三峡移民后续故居复建和文化生态建设两个项目可望获资金近800万元,但缺口仍然很大。目前,区政府正组织资金,加快何其芳故居修缮保护工作。</p><p align="left"> </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