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琼瑶《秋歌》
<p align="left"></p><p>《秋歌》写作于2023年。 </p><p>这是一个爱情的考验和等待的故事,这样的故事无疑与琼瑶这时的心情是相吻合的。 </p><p>《秋歌》讲述的是一个自尊自重的女孩董芷筠,因弱智的弟弟竹伟闯了祸,认识了 </p><p>富家子弟殷超凡。殷超凡被美丽能干的芷筠吸引住了。 </p><p>殷超凡回到家中,就被大惊小怪的母亲留在了家里,因为他是殷家生了三个女孩后 </p><p>的惟一的儿子。殷超凡没有履行自己第二天就去乍筠家的诺言,到了第五天,他才被家 </p><p>人放了出来,到了直筠家。 </p><p>芷筠对他的到来,充满了说不出的感情,她曾等过殷超凡,可殷超凡不来,在她以 </p><p>为他不会再来时,他却又来了。 </p><p>殷超凡带芷筠去吃饭,他说自己学的是土木,爱的是艺术,干的是管理,他即兴编 </p><p>了一首诗给芷筠: </p><p>在认识你以前,世界是一片荒原, </p><p>从认识你开始,世界是一个乐园! </p><p>过去的许多岁月,对我像一缕轻烟, </p><p>未来的无限生涯,因你而幸福无边! </p><p>你眼底一线光彩,抵得住万语千言, </p><p>你唇边小小一笑,就是我欢乐泉源! </p><p>这世界上有个你,命运何等周全, </p><p>这还不算稀奇,我却有缘相见! </p><p>芷筠为之心动了。 </p><p>殷超凡要带芷筠和竹伟去郊外游玩,芷筠不愿和殷超凡太快发生亲密的关系,她拒 </p><p>绝时,芷筠的邻居霍立峰却来了,引起了殷超凡的误会。殷超凡掉头而去。 </p><p>芷筠并不知道殷超凡会为霍立峰生气,但她在冷静的思考中,在理智上,芷筠都确 </p><p>认殷超凡不会再来找她了。但是,在潜意识中,她却总是若有所待。日子一天天过去, </p><p>每天下班回家,她都有一种难解的、心乱的期盼,希望殷超凡能来找她。 </p><p>在公司里,顶头上司方靖伦对芷筠也有着异乎寻常的好感,可芷筠拒绝了。她知道 </p><p>自己是喜欢殷超凡的。 </p><p>殷超凡忍不住对芷筠的思念,他又回来找芷筠,他不愿不战而退,芷筠告诉他,不 </p><p>需要战,自己是他的,殷超凡狂喜起来。 </p><p>假期里,殷超凡带着芷筠和竹伟到郊外玩,他们没有目的,觉得哪儿的风景好,就 </p><p>到哪儿停下来,最后他们来到了一处风景优美的地方,把那儿取名叫“如愿林”。 </p><p>回到了市区,殷超凡带到自己常去的一家餐厅用餐,在这儿芷筠碰到了三姐雅佩和 </p><p>爱着自己的范书婷,面对着咄咄逼人的书婷,殷超凡竟不知该如何是好,尤其是他们对 </p><p>弱智的竹伟的嘲弄,更让芷筠受到了伤害,她选择了离去。 </p><p>殷超凡追上前对芷筠解释,可芷筠却不想听,她认为殷超凡欺骗了自己,而巨他没 </p><p>有诚意,他们是两个世界里的人。 </p><p>殷超凡说:“就因为太有诚意,才处处用心,处处遮瞒!你动不动就说我们是两个 </p><p>世界里的人,我敢说我的身份吗?我敢告诉你我出身豪富吗?你如果有点思想,也不能 </p><p>因为我是殷家人而判我的罪!你讲不讲理?你有没有思想感情……” </p><p>芷筠含泪道:“我不管你的动机,我只知道你一直在欺骗我!即使你没有欺骗过我, </p><p>经过今晚的事,我也不能和你继续交往了!殷少爷,你请吧!” </p><p>芷筠赶走了殷超凡,自己也痛苦万分,老板方靖伦看出了芷筠有心思,芷筠对方靖 </p><p>他说了自己的痛苦,而且哭倒在方靖伦的怀中,但却被别的员工看见了。 </p><p>这时,殷超凡并没有放弃芷筠,他又来到芷筠上班的地方,芷筠在方靖伦的帮助下, </p><p>离开了办公室。她请求方靖他以友谊的形式来帮助她,方靖伦说男女之间没有友谊, </p><p>“有的,只是,像火边放着冰块,要不然就是冰块溶解,要不然就是火被扑灭,要长久 </p><p>维持现状,是不可能的!” </p><p>方靖伦送芷筠回家,却看见殷超凡已经等在芷筠家门口,殷超凡见又一个男人送芷 </p><p>筠回来,他生气地跑掉了。 </p><p>殷超凡跑回家中,把自己关了起来,他甚至不愿和家人说话,和他感情最好的三姐 </p><p>雅佩问他为什么生气,他怪雅佩她们的出现破坏了她们,雅佩却冷静地指出,是芷筠受 </p><p>到了伤害。 </p><p>殷超凡醒悟了过来,他带着花盆,去他们曾经一同去过的如愿林挖了一株他们都喜 </p><p>爱的紫苏,向芷筠道歉。他们又和好如初。 </p><p>上班时,方靖伦又看到芷筠的笑容,知道问题解决了,他由衷地为芷筠感到高兴, </p><p>他要芷筠以后有困难第一个就来找他商量,芷筠答应了,但为了殷超凡,她决定辞去这 </p><p>份工作。 </p><p>殷超凡决定立即和芷筠结婚,并让芷筠去见他的父母,芷筠知道自己无法逃避,答 </p><p>应了。可回到家中,弟弟竹伟却在霍立峰的教导下,打了邻居的孩子,芷筠为此痛苦万 </p><p>分,殷超凡对芷筠说,以后竹伟将是他们两个人的责任,他会帮芷筠。 </p><p>殷超凡回到家中,知道自己的父母会反对芷筠,但在殷超凡的据理力争下,父亲终 </p><p>于同意见芷筠,不过他却另派人去调查芷筠的身世。 </p><p>殷超凡的父亲殷文渊见到了芷筠,很是欣赏,但得知芷筠有一个白痴弟弟,却使他 </p><p>不能同意儿子和芷筠的婚事。 </p><p>芷筠意识到殷超凡父亲对自己的态度的变化,可殷超凡却沉浸在幻想中,他想先和 </p><p>芷筠结了婚再说。芷筠不同意他的想法,但答应他考虑半个月。 </p><p>一天早上,霍立峰来找竹伟,想教他打架,正在睡觉的芷筠听见后,穿着睡衣跑出 </p><p>来阻止,这时,殷超凡来了,他看了芷筠的穿着,气得大骂芷筠。竹伟见姐姐被欺负, </p><p>他不听芷筠的劝说,把殷超凡打了一顿,被打得肋骨断了两根,左手臂骨折,内出血, </p><p>脾脏破裂,开刀割除了脾脏。 </p><p>殷文渊找到芷筠,他答应不告竹伟,但条件是芷筠必须离开殷超凡,芷筠别无选择, </p><p>她答应了。 </p><p>殷超凡醒来后,呼唤芷筠,姐姐告诉他,父亲是不会派人去找芷筠的,只有他自己 </p><p>好起来,才能尽快找回芷筠。几个月后,殷超凡出了院,他到处找芷筠,可芷筠就像是 </p><p>消失了一般,一点消息也没有。殷超凡又去了他和芷筠常去的如愿林,他想到芷筠对他 </p><p>未说出口的话,就是想要他自己能独立。 </p><p>殷超凡搬了出来,但他答应家人自己找到工作安顿好后会和他们联系。 </p><p>殷文渊看到了儿子的决心,也被感动了,他开始寻找芷筠。芷筠被殷文渊找到了, </p><p>她租用了一块土地,种花谋生。 </p><p>殷超凡来了,芷筠的弟弟竹伟竟学会了他们曾唱的一首歌:像奇迹一般,竹伟居然 </p><p>把这支歌唱完整了。 </p><p>还记得那个秋季, </p><p>我们同游在一起, </p><p>我握了一把红叶, </p><p>你采了一束芦获, </p><p>山风在树梢吹过, </p><p>小草在款摆腰肢。 </p><p>我们相对注视, </p><p>秋天在我们手里。 </p><p>你对我微微浅笑, </p><p>我只是默默无语, </p><p>你唱了一支秋歌, </p><p>告诉我你的心迹, </p><p>其实我早已知道, </p><p>爱情不需要言语。 </p><p>我们相对注视, </p><p>默契在我们眼底。 </p><p>芷筠和殷超凡依偎着,彼此望着,手握着手,心贴着心,在这一瞬间,都有种近乎 </p><p>虔诚的情绪,体会到冥冥之中,似乎有那么一个庞大的力量,在支配着人生的悲欢离合。 </p><p>《秋歌》的结尾,好像已经预示着琼瑶和平鑫涛之间的等待已经有了结果。 </p><p>19.勤苦写作:《人在天涯》 </p><p>2023年,平鑫涛和妻子终于离婚了。 </p><p>也许是因为琼瑶心境变好的原故,琼瑶这一年创作了三部作品: </p><p>《人在天涯》,《我是一片云》,《月朦胧鸟朦胧》。 </p><p>琼瑶在《人在天涯》的后记中道: </p><p>今年年初,我又从国外归来。 </p><p>前前后后出国的次数,自己也不记得是第几次了。我的生活,长久以 </p><p>来,就是“写作”、“休息”、“旅行”三件事来占据的。“写作”的时 </p><p>候,我总是夜以继日,不眠不休,不见人,不应酬,不回信,不接电话…… </p><p>全神贯注地写,因而被亲家们给予“六亲不认”的外号。“休息”的时候, </p><p>我就完全变了,我看书,交朋友,聊天,看电影,尽量放松自己的情绪, </p><p>完全不去想我的写作。而“旅行”的时候,我不止是在享受,我也忙于观 </p><p>察和吸收,追寻和体验,对一切新奇的事物,我总在近乎感动的情绪下惊 </p><p>叹而欣赏。这样,我活得好忙,也活得好充实。出国的次数多了,就想以 </p><p>国外为背景来写部小说,但是,这只是个念头而已,我对国外的任何地方, </p><p>都只是走马看花,缺乏深入的认识,真要写自己不了解的东西,毕竟太困 </p><p>难。因此,这念头在脑中闪过,却从未有任何力量,吸引我去实行。 </p><p>若干年前,我第一次去罗马,我立即被那个城市所震撼了。我疯狂地 </p><p>迷上了罗马,当时,就很激动地说过一句话:“所有有关艺术的神话,应 </p><p>该发生在这个地方!”不久之后,我又二度去罗马,坐在翠菲喷泉的前面, </p><p>坐在古竞技场的拱门下,坐在国会方场的台阶上,坐在罗马废墟的断壁残 </p><p>垣里,我忽然间,觉得有股庞大的力量,把我给牢牢地抓住了,我对自己 </p><p>许下一个宏愿:我一定要以罗马为背景,写一部小说!“宏愿”是有了, </p><p>却没有“故事”。我无法去杜撰一个空中楼阁般的故事,也无法“无中生 </p><p>有”,这愿望就埋藏在我的内心深处,一直埋了四年之久。 </p><p>直到今年一月,我在美国,去了旧金山,去了洛杉矾,去了华盛顿, </p><p>D·C。接触到很多留学生和华侨,听到很多的故事,包括一些稀奇古怪、 </p><p>令人难以置信的奇闻。在这些故事之中,有一个故事却深深地感动了我! </p><p>一月底,我从国外倦游归来,一下飞机,就被“家”的温暖给包围了。 </p><p>奇怪,出国的次数越多,对于“家”的感情就越浓厚,对于自己“国家民 </p><p>族”的观念也就越深重。海外,即使是集声色之极的拉斯维加斯,即使是 </p><p>雾蒙蒙的金门大桥,即使是华盛顿的国家博物馆,即使是日本的富士山, </p><p>即使是东京的宝家歌舞,即使是京都的庙宇楼台……都抵挡不了“家” </p><p>“国”对我的呼唤!回到台湾,回到家里,我满足地靠在沙发中,由衷地 </p><p>说了一句: </p><p>“是我开始写《人在天涯》的时候了!因为,我有了‘故事’,也有 </p><p>了‘感情’,还有了‘动力’!” </p><p>我坐进了书房,没有延误一分钟,立即执笔写《人在天涯》。虽然我 </p><p>刚经过一段疲劳的旅行,虽然正逢春节,虽然旅美多年的锦春妹第一次返 </p><p>国,我都无暇旁顾,又恢复了“六亲不认”的我,埋头在我的作品中。 </p><p>《人在天涯》虽然有一个真实故事为蓝本,但,不可否认,我更改了 </p><p>若干情节,也夸张了若干情节。真实故事写成小说,要想完全“写实”, </p><p>是根本不可能的事,连“传记”都做不到百分之百的真实。我把这故事从 </p><p>美国搬到欧洲,一来偿了我的夙愿——以罗马为背景写一部书。二来,我 </p><p>认为这故事如果发生在欧洲,比发生在美国更动人而合理。三来,不论罗 </p><p>马也好,瑞士也好,美国也好,对我而言,都是“天涯”! </p><p>我执笔写《人在天涯》的同时,正好联合报在海外发行世界日报,邀 </p><p>稿甚殷。因此,这部书原为皇冠杂志所预订,经协商后先给了《联合报》 </p><p>与《世界日报》,再由《皇冠》杂志转载。也打破了我历年来所坚持的一 </p><p>个原则——书未完稿前决不发表。这本书是边写边登的,因而,也带给我 </p><p>极多的难题。在写作前,我认为两度去罗马,而且有份很细密的日记,写 </p><p>这本书决不成问题。谁知一旦着手,才知道自己所了解的,毕竟只是皮毛。 </p><p>对雕塑,对艺术,我也只能欣赏而无研究,这本书写得十分辛苦。为了怕 </p><p>出错误,我直接或间接地请教了多位在欧洲留过学的音乐家和艺术家。在 </p><p>这儿我特别要向这些帮助过我的朋友们致谢。包括:林宽先生、席德进先 </p><p>生、郭轫先生、徐进良先生、纪让先生和白景瑞先生。如果这本书写得真 </p><p>实,是诸位先生帮助之功,如果有错误,是我记录之失,无论如何,若有 </p><p>谬误之处,请读者们多所包涵。虽然有各位先生的协助,这本书仍然有若 </p><p>干问题。例如,欧洲的艺术学院是学分制或学年制,就有两种不同的说法, </p><p>有的说是学年制,有的说是学分制。经我求证结果,在罗马的“国家艺术 </p><p>学院”,是学年制,欧洲其他艺术学院,多为学分制,于是,故事中,我 </p><p>采用了后者。再例如学位问题,艺术学院毕业后,是学士?硕士?还是博 </p><p>士?最高能修到什么学位?各种说法,莫衷一是。终于,我综合各方面的 </p><p>资料,认为这学位只有一个“称谓”,并无“艺术博士”的存在。又例如 </p><p>欧洲的艺术沙龙,是一年四季皆有?还是每年一次?凡此种种,我所写的, </p><p>可能会有错误,虽然与故事情节及主题,并无太大关系,却不能不加以说 </p><p>明。 </p><p>回忆这些年来,我从开始写作至今,已有15年以上的历史,这是第一 </p><p>次,我写《人在天涯》这种题材。我常说,我不“求变”,可是,随着年 </p><p>龄的增长,见闻的增加,我体验的不同,我的作品可能会自然而然的“变”。 </p><p>这本书,和我以往的作品,我相信有一段距离。我不知道我的读者们,会 </p><p>不会喜欢它?因为赶时间,这些日子,我不眠不休,在书桌前熬了不知多 </p><p>少个通宵!(碰巧有两次,我所住的地方竟通宵停电,我只能秉烛而写, </p><p>在烛光摇曳下,字迹模糊,连格子都看不清,虽然烛光很诗情画意,仍然 </p><p>弄得我“眼花绦乱”,对古人的秉烛夜读,不能不深深佩服!)这一个月 </p><p>来,我对志远、志翔、忆华和小荔子,比对我自己还熟悉,只由于故事有 </p><p>若干真实性,我写得辛酸,写得激动,写得泪眼模糊! </p><p>我爱这个故事,我爱这故事中</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