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19 18:59:25

《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5

<p align="left"></p><p></p><p>《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p> <p>教材分析:</p> <p>曹操的《观沧海》一诗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乡愁;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辛弃疾的《西江月》描述了作者夜行黄沙道中所见到的农村夏夜的优美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农事丰收的喜悦;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则表现了天涯沦落人的羁旅之苦。</p> <p>学习目标:</p> <p>知识与能力目标:初步把握欣赏诗歌的方法,培养整体感悟作品的能力。了解与诗歌有关的文学常识。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准确背诵诗歌。</p> <p>过程与方法目标:认真揣摩诗人的情感,学习诗人通过写景来抒情的方法。能品味重要诗句的深刻含义。</p> <p>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p> <p>学习重点: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p> <p>学情分析:</p> <p>初一同学诵读古诗的通病是急于成诵,读的速度太快,节奏感不强,这就不利于感悟与理解。要改变这种状况,我们认为这须从读诗的节奏训练人手。建议大家要认真听示范录音的范读,好好揣摩,玩味,一人时对着镜子放声朗诵,有条件的话,将它录下来,反复播放,反复提高,相信用不了多久,同学们的诵读水平就会有很大的提高。</p> <p>课前准备:</p> <p>唐宋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艺术瑰宝,多读多背必有好处。课前让学生再搜集一些与之相关的诗词,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积累。</p> <p>课时安排:2课时</p> <p>教学过程:</p> <p>第一课时</p> <p>教学内容</p> <p>学习《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p> <p>《观沧海》教学设计</p> <p>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p> <p>曹操,一代枭雄,在《三国演义》中,我们已经一览他的风姿。但是由于《三国演义》褒刘贬曹的创作倾向,导致作者并未能给曹操一个公允的评价。其实,据史料记载,曹操也是一代良君,他是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诗歌创作中,曹操也是以豪放悲怆的创作风格被古代文坛所称颂。今天,我们即将学习的一首《观沧海》就是写在曹操事业的巅峰时期。那时,他即将统一北方,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经亲临的碣石山,又临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也是如沧海般澎湃。就让我们赶快来欣赏一下这首气壮河山的大作吧,来感受它的雄浑气势。</p> <p>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p> <p>1、教师范读课文</p> <p>2、学生自由朗读,扫除文字障碍,教师纠正读音。</p> <p>碣石 澹澹竦峙萧瑟</p> <p>三、细读课文,探究问题。</p> <p>1、全诗围绕哪几个字展开?</p> <p>2、这首诗歌写了几层?哪些句子是写实?哪些是写虚?</p> <p>3、诗歌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p> <p>(小组讨论,全班交流)</p> <p>四、精读课文,研讨探究:</p> <p>研读课文,自主合作探究以下问题:</p> <p>——诗中描绘了哪些美丽壮观的景象?请一一列出并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p> <p>——诗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诗人的经历来谈。</p> <p>——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襟?为什么?</p> <p>——除之外,还有哪些表现作者志向抱负的名作名句,全班合作做一个积累,越多越好,积累要完整,包括名句、作者、出处、朝代等。</p> <p>五、课堂小结。</p> <p>这首诗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已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的表现。诗中洋溢着饱含的激情。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p> <p>《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p> <p>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p> <p>古代的交通是很不发达的,即使古代的皇帝也未能坐上现代的公交车。因此,流落他乡或在外谋职的人是很难定期回家的,自然会不是产生故园之思,因此,表达思乡之苦就成为类古代诗歌中的一个重要的主题。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一下,唐代诗人王湾的诗歌《次北固山下》,来共同感受一下作者那种浓浓的乡愁。</p> <p>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p> <p>1、诗歌描绘了怎样的内容?</p> <p>2、诗歌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p> <p>三、细读课文,思考品味。</p> <p>请你用生动的语言或者图画来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描绘的景象?</p> <p>学生自主探究想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p> <p>讨论明确:</p> <p>“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可见写景极为传神。全诗和谐优美。</p> <p>四、精读课文,拓展延伸。</p> <p>作者看到了归雁,这时候想到了什么?他为什么要借助归雁表达自己的思乡之苦?如果你是作者,你漂泊在外,你将会有哪些感受,与同学们一同交流一下。</p> <p>《钱塘湖春行》教案设计</p> <p>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p> <p>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我们自然就会联想到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我们就会更加细致入微的体味到西湖的美丽景色,仿佛就会更真切地看到含涕一笑得西施的影子。</p> <p>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p> <p>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思考问题:</p> <p>1、诗歌描绘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你从诗歌中哪些词语得到了印证?</p> <p>2、哪些词语表明诗人已经陶醉于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p> <p>三、细读课文,研读探究。</p> <p>诗歌中的“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p> <p>四、精读课文,拓展延伸。</p> <p>反复朗读,朗读时注意节奏准确,讲究抑扬顿挫,想象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把平面无声的文字想象成立体的、有声的、有情的,有个人感受的丰富画面。运用多种创作手法来扩展本首诗歌的内容,写成一篇写景散文。</p> <p>五、课堂小结。归纳诗歌赏析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学生先发表看法,教师补充强调。</p> <p>掌握节奏从而理解作品,细致地去揣摩作者在这篇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情绪变化。在此基础上应反复吟咏,熟读成诵。俗话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天长日久,功到自然成。</p> <p>六、布置作业:熟练背诵课文并会默写。</p> <p>第二课时</p> <p>一、复习背诵,导入新课。</p> <p>齐背前三首诗(可配上音乐)。</p> <p>我们读了“建安风骨”的代表作《观沧海》,品味了王湾诗中淡淡的思乡愁绪,领略到了白居易诗中西湖早春的明媚春光。今天,我们再随南宋著名爱国词人去领略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辛弃疾,自号稼轩居士,长期的农村闲居生活,更使他接近了农村,和农民建立了较深的感情。他一直重视农业生产,同情民间疾苦,因而才写出了这样轻快活泼的农村词。了解这些,我们才能深刻体会到词的妙处。</p> <p>二、《西江月》教案设计:</p> <p>1、整体感知:</p> <p>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下列问题。</p> <p>问题组:</p> <p>①这首词分上下两片,各写了什么内容?</p> <p>②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p> <p>③探究这首词的意趣。</p> <p>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p> <p>a.上片:写景。明月初升,山林顿时变得明亮起来,惊动了在枝上栖息的山鹊和蝉;清风吹拂,把它们的叫声送到夜行人的耳中;田野间弥漫着稻花的香气,水中的青蛙不断地鸣叫;一路上都可以听到出来纳凉的人们在笑谈着今年的丰收。</p> <p>下片:避雨。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当词人走到山前时,雨点飘落下来,他知道骤雨将至,想要找个地方避雨。说来也巧,当他急急忙忙转过溪头时,一眼就看到了他过去曾经见过的那家茅店,依然在社林边。(学生自己表述上述内容,不必一致,大致合情即可。)</p> <p>b.这首词描写了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抒发词人的闲适心情。</p> <p>2、精读赏析:</p> <p>1、词人为什么夜行?夜行的时间长不长?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p> <p>2、“忽见”一词有什么表达作用?</p> <p>3、你认为词中哪些词语描写的充满意境?请你找出来,并在全班范围内进行交流。</p> <p>①“蝉鸣”可见天酷热,天气变化从“明月”至“七八个星天外”,要有时间,可见夜行之长。</p> <p>②夜行雨,要寻找避雨之处,避雨之处“忽见”,想什么就有什么,能不高兴?是喜出望》l之吼</p> <p>③上片写景色其实是烘托,下片写避雨才是词人的本意所在,也是词的意趣所在。</p> <p>3、教师小结:这首词构画了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一片诗情画意,优美动人,夜色那么清幽,气氛那么恬静,充满了朴野成趣的乡土气息,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p> <p>三、《天净沙秋思》教案设计</p> <p>1、导入新课:七百多年以来,当人们提起“乡愁”这个词语,人们就自然会联想到这篇作品。它巧妙地运用了名词的串联,运用景物烘托的手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一个特定的氛围中,使作者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的环境有机的统一在了一起,生动地表达了长期飘泊在外的游子的深沉的悲哀。</p> <p>2、整体感知:</p> <p>教师范读课文,学生仿读。</p> <p>学生闭上眼睛,教师描绘场景:</p> <p>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弱的老马,迎着凛冽的寒风,在古道上踯躅独行。他走过缠满老藤的古树,看见暮鸦在树梢上盘旋,昏鸦就要归巢了。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看到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温暖图画,炊烟袅袅,一派安适、清雅的景象。这时候太阳就要下山了,自己却没有投宿的地方,迎接自己的依然只是漫漫长夜。哎,自己却是有家难归,令人心肠寸断,更添愁绪。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p> <p>3、精读赏析:诗歌一共描绘了几幅图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p> <p>四、拓展延伸:</p> <p>1、开展背诵比赛,鼓励一节课背得多,背得熟,背得好的同学</p> <p>2、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散文。</p> <p>3、将搜集的诗歌抄写下来,增加积累。</p> <p>五、课堂总结。</p> <p>辛弃疾的《西江月》描述了作者夜行黄沙道中所见到的农村夏夜的优美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农事丰收的喜悦。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则表现了天涯沦落人的羁旅之苦。</p> <p>六、布置作业。</p> <p>布置古诗词背诵的任务,首先定期检查完成语文书后《课外古诗词背诵》的学习要求,再分作家广泛地背诵他们的经典之作。每个学期至少组织一次名家名句默写比赛。</p> <p>七、板书设计。</p> <p>八、课后反思。</p> <p align="left"></p><p></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