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3
<p align="left"></p><p></p><p>《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p> <p>【教学目标】</p> <p>1、了解诗词有关知识。</p> <p>2、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p> <p>3、品味语言。</p> <p>4、体味诗词意境。</p> <p>5、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p> <p>6、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p> <p>【教学重点】</p> <p>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p> <p>【课时】</p> <p>两课时。</p> <p>第一课时</p> <p>〖教学内容〗</p> <p>学习《观沧海》、《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p> <p>〖教学设计〗</p> <p>观沧海</p> <p>曹操</p> <p>一、导入新课</p> <p>请同学们齐声背诵曹操的《龟虽寿》。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回答)明确:表达了作者人老却不服老,想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今天我们学习他的另一首诗《观沧海》,此诗也同样表现了作者阔大的胸襟。诗的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p> <p>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p> <p>1、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p> <p>2、学生听录音、跟读、齐读。</p> <p>3、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p> <p>问题组:</p> <p>①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p> <p>②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p> <p>明确:</p> <p>①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p> <p>②全诗写了三层意思。</p> <p>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声,非常质朴,“观”字领全篇。</p> <p>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p> <p>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p> <p>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p> <p>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p> <p>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p> <p>三、研读赏析</p> <p>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学习,全班讨论明确:</p> <p>“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p> <p>四、学生熟读成诵</p> <p>次北固山下</p> <p>王湾</p> <p>一、导入新课</p> <p>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我们刚刚学过的哪一首诗,也表达了作者类似的心情,请一位同学起来背诵。(学生有可能会背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同学们在学习时,可以作一比较。</p> <p>二、整体感知内容</p> <p>学生听录音、自由朗读,思考下列问题:</p> <p>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p> <p>2、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p> <p>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p> <p>1、首联:诗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p> <p>颔联:船上所见景色。“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又为“江春”作铺垫。</p> <p>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的情景,残夜面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太快了,诗人已来,少有此句。</p> <p>尾联: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这首五首律诗四联之间,相为因果,浑然一体。</p> <p>2、尾联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p> <p>天净沙·秋思</p> <p>马致远</p> <p>一、导入新课</p> <p>除以上两首诗之外,还有一首非名的写“乡愁”的散曲,那就是流传七百多年的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p> <p>二、感知内容</p> <p>1、教师范读,学生仿读。</p> <p>2、学生自读,描绘想像这幅画面,感悟内容,体会思乡之情。</p> <p>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懑枯藤的老树,看到暮鸦在树梢上盘旋,昏鸦要归巢了;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看到“小桥流水人家”,炊烟缕缕,是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这时太阳就要下山了,太阳也回家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难熬的长夜。唉,自己有家难归,令人心碎肠断,更添悲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p> <p>3、自己想像的画面,及作者所表达的浓重的思乡情。</p> <p>4、学生根据作品提供的信息作简笔画,加深感悟。</p> <p>三、研读与赏析</p> <p>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p> <p>作品中前三行全写景,人物未出场,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主人公眼中的景物,景物紧紧扣着“情”;古道,是他的行经路;瘦马,是他所骑;而西风,也正吹在他身上,透着一种悲凉。仅仅28个字,一个长期漂流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就这样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文字不多,然而思乡之情却绵绵柔长,缠绕在读者心头。</p> <p>四、学生配乐朗读</p> <p>五、延伸作业</p> <p>1、将搜集的诗歌抄写下来,增加积累。</p> <p>2、展开想像,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散文,下节课交流。</p> <p>六、作业</p> <p>背诵这三首诗。</p> <p>第二课时</p> <p>〖教学内容〗</p> <p>《钱塘湖春行》、《西江月》</p> <p>〖教学设计〗</p> <p>钱塘湖春行</p> <p>白居易</p> <p>一、导入新课</p> <p>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p> <p>二、整体感知内容</p> <p>1、学生自由朗读。</p> <p>2、听录音。</p> <p>3、扫清文字障碍。</p> <p>4、思考讨论下列问题。</p> <p>问题组:</p> <p>⑴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p> <p>⑵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p> <p>学生自己合作探究明确:</p> <p>⑴首联:诗人从大处落笔,写行经孤山寺贾亭时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p> <p>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勃之势。</p> <p>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p> <p>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p> <p>⑵“最爱湖东行不足”一句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已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p> <p>三、研读与赏析</p> <p>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p> <p>讨论明确:</p> <p>诗人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莺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从这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像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p> <p>四、激励学生试当堂背诵过三首诗,并检查部分学生背诵</p> <p>西江月</p> <p>辛弃疾</p> <p>一、导入新课</p> <p>1、齐背前三首诗(可配上音乐)。</p> <p>2、我们读了“建安风骨”的代表作《观沧海》,品味了王湾诗中淡淡的思乡愁绪,领略到了白居易诗中西湖早春的明媚春光。今天,我们再随南宋著名爱国词人去领略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辛弃疾,自号稼轩居士,长期的农村闲居生活,更使他接近了农村,和农民建立了较深的感情。他一直重视农业生产,同情民间疾苦,因而才写出了这样轻快活泼的农村词。了解这些,我们才能深刻体会到词的妙处。</p> <p>二、教学内容</p> <p>1、学生自由朗读,听录音,跟读。</p> <p>2、思考讨论下列问题。</p> <p>问题组:</p> <p>⑴这首词分上下两片,各写了什么内容?</p> <p>⑵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p> <p>3、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p> <p>⑴上片:写景。明月初升,山林顿时变得明亮起来,惊动了在枝上栖息的山鹊和蝉;清风吹拂,把它们的叫声送到夜行人的耳中;田野间弥漫着稻花的香气,水中的青蛙不断地鸣叫;一路上都可以听到出来纳凉的人们在笑谈着今年的丰收。</p> <p>下片:避雨。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当词人走到山前时,雨点飘落下来,他知道骤雨将至,想要找个地方避雨。说来也巧,当他急急忙忙转过溪头时,一眼就看到了他过去曾经见过的那家茅店,依然在社林边。(学生自己表达上述内容,不必一致,大致合情即可。)</p> <p>⑵这首词描写了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抒发词人的闲适心情。</p> <p>4、合作探究:这首词的意趣?</p> <p>明确:上片写景色其实是烘托,下片写避雨才是词人的本意所在,也是词的意趣所在。</p> <p>三、学生熟读成诵</p> <p>四、拓展延伸</p> <p>1、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诗歌。</p> <p>2、展开朗诵比赛。</p> <p>3、以提高朗读水平。</p> <p>4、各小组展开竞赛。</p> <p>5、看谁背诵的诗歌多。</p> <p align="left"></p><p></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