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19 18:59:25

古代诗歌四首(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p align="left"></p><p>○学习目标 </p><p>①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p><p>②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p><p>③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p><p>④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p><p>○学习重点 </p><p>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p><p>○学法指导 </p><p>唐宋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艺术瑰宝,多读多背必有好处。本课共选了三首诗、一首曲,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诗人们登山望海,驾舟杨帆,赏花观鸟,咏春悲秋……用凝练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图景,唤起我们美好的情怀。学习本课,要先了解诗词的有关知识,再结合注释疏通诗句,初步把握句面意思,尔后,应抑扬顿挫的进行朗读,在朗读中要想像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品味诗词的意境。 </p><p>预习形成 </p><p>1、找出各首诗中的生字注音,难写的字写会。 </p><p>2、查阅资料:简介作者作品, </p><p>(1)曹操 </p><p>关于汉乐府诗 </p><p>(2)王湾 </p><p>(3)白居易 </p><p>(4)马致远及散曲 </p><p>3、理解文题,概括诗意 </p><p>(1)《观沧海》 </p><p>(2)《次北固山下》 </p><p>(3)《钱塘湖春行》 </p><p>(4)《天净沙秋思》 </p><p>合作展示 </p><p>一、《观沧海》曹操 </p><p>1、导学:这时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p><p>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配乐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p><p>2、思考题 </p><p>①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p><p>②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p><p>③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p><p>二、《次北固山下》王湾 </p><p>1、导学 </p><p>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诗题的“次”字是停宿、停泊的意思。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三面临江.。诗人这次途经北固山去游吴中,但见船下江水潮平岸阔,头顶南雁北归,触发了心中情思,于是写下这首传世佳作。 </p><p>2、思考下列问题: </p><p>①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p><p>②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p><p>3、探究想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p><p>三、《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p><p>1、导学: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此诗是长庆三年或四年(823—824)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诗人早春游湖,面对湖光山色,莺歌燕舞,草色花香,心情十分愉快。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诗的风格自然清新,娟秀明丽。 </p><p>2、思考下列问题。 </p><p>①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 </p><p>②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p><p>③“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p><p>四、《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p><p>1、导学:天净沙:散曲曲调名。散曲是元代的新诗体,是在民间逐渐发展形成的一种可以配乐歌唱的长短句歌词,以后文人相继大量写作。 </p><p>散曲分小令与套数两种。小令只有一支曲子。套数又叫“散套”、“套曲”,是由同一宫调的若干小令相联而成的组曲。一套至少两支曲子,多的可达三四十曲,没有定数限制,但必须是同一宫调,而且要一韵到底。在结尾的地方,一般有“尾声”,以表示首尾的完整和音乐的终结。散曲的长短句形式较词更为灵活自由,最短的有一字句、二字句,最长的可有二三十字为一句的。句中可以衬字,使唱词生动、通俗、口语化。 </p><p>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p><p>2、感知内容 </p><p>老师的描绘,学生闭目想象画面,体会思乡之情。然后交流自己想象 </p><p>的画面。 </p><p>3、赏析这篇散曲在写景、抒情上的特点 </p><p>检测反馈 </p><p>第十五课《古代诗歌四首》 </p><p>第一部分: </p><p>1.填空:(4分) </p><p>《观沧海》一诗中的想象之句是: </p><p>《次北固山下》一诗的颈联是: </p><p>《钱塘湖春行》的名句是: </p><p>《天净沙秋思》的主旨句是 </p><p>2.下面不是对偶的一句是()(5分) </p><p>A.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B.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p><p>C.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D.乡音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p><p>4.对“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句品析有误的一项是()(5分) </p><p>A.第一句诗的意思是: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 </p><p>B.第二句话的意思是:旧年的春景生机盎然,令人难以忘怀。 </p><p>C.“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时序匆匆交替,怎不叫身在异乡的诗人更生思乡之情? </p><p>D.诗人将“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出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p><p>5.对下列诗句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 </p><p>A.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写的是虚景即诗人的主观感受,是从两个“若”字看出来的。 </p><p>B.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将诗人身在江南,却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与末联的“乡书”、“归雁”遥相呼应。 </p><p>C.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虽没有述说难以忘怀的具体情景,但“沉醉不知归路”不仅自然地引出下文,而且留给读者丰富的想象。 </p><p>D.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以惊鹊写明月,以鸣蝉衬清风,“惊”写鹊,“鸣”写蝉,有静有动,有实有虚,有声有色,有形有味,堪称写景佳句。 </p><p>6.残夜将尽未尽之时遥望东海,一轮红日正在升起,旧年将尽未尽之时,春天的气息已经来到江上,这写出怎样的生活哲理? </p><p>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分) </p><p>7.汉代苏武陷落于匈奴,被迫在漠北牧羊,让南飞的大雁把书信带回故国,后来人们用“鸿雁传书”或“归雁”代指书信或信使,诗人的家书是从哪里寄向哪里?是向哪个方向寄? </p><p>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分) </p><p>第二部分:阅读分析 </p><p>(一)读《次北固山下》,回答问题: </p><p>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p><p>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p><p>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p><p>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p><p>10.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4分) </p><p>次北固山下(次: ) 客路青山外(客路:) </p><p>乡书何处达(乡书: ) 海日生残夜(残夜: ) </p><p>11.诗中的千古名句是,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p><p>(5分) </p><p>12.这首诗写的意境深婉,景情交融,主要选的景物有哪些?(5分) </p><p>(二)读《钱塘湖春行》,回答问题: </p><p>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p><p>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p><p>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p><p>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p><p>13.该诗押的韵是,韵脚是。(5分) </p><p>14.解释句子中词语的意思:(6分) </p><p>行不足:阴: </p><p>15.这首诗写了钱塘湖的哪些景色?(5分) </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古代诗歌四首(人教版七年级必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