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19 18:59:25

《观沧海》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p align="left"></p><p>教学目标 </p><p>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了解景、人、情之间的关系,准确把握意象和意境的含义。 </p><p>2、情感目标:体会诗人奋发向上建功立业的情怀。 </p><p>3、技能目标:学会通过意象的赏析来鉴赏古诗的意境美。 </p><p>教学重点 </p><p>1、借助丰富的想象力和日常的情感积累,考察“意”与“境”是如何合理的融合在一起的。 </p><p>2、通过对作者、写作风格、写作背景的了解来把握诗歌的所抒发的思想情感。 </p><p>教学难点 </p><p>1、通过把握意象与主体之间的关系来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和意境美。 </p><p>教学方法 </p><p>1、朗读教学。2、讲读教学 </p><p>教学手段 </p><p>1、多媒体辅助 </p><p>课时安排 </p><p>一课时 </p><p>一、导入: </p><p>通过学生背诵所学过的古诗,引出对诗歌赏析的三个层面:语言美、意象美、意境美。同时通过骆宾王的《咏鹅》来讲解意象与意境的概念(出示《咏鹅》图片)。 </p><p>个体整体 </p><p>意象意境 </p><p>情景交融的景和物整首诗的意象构成的境界和氛围 </p><p>二、在朗读和想象的基础上把握诗的意境 </p><p>1、播放录音(听朗读谈感受) </p><p>2、学生集体朗读,找出诗中意象以及象征意义。 </p><p>高耸的山,辽阔的沧海,动荡的水波,耸立的山岛,丛生的树木,茂盛的花草,洪波海浪,秋风,日月。 </p><p>作者对这些意象寄托了什么样的情思呢?这些意象的组合能形成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呢? </p><p>3.背景 </p><p>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p><p>作者的心情:心情愉快,自信乐观,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更加强烈, </p><p>4.风格 </p><p>在继承汉乐府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提出了“缘情”的文学主张。他们以质朴刚健、清新自然的语言、比兴的手法真实地再现现实,抒发强烈的思想感情,表现出鲜明的个性色彩和时代精神形成了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后人称这种文风为“建安风骨”。 </p><p>(出示板书) </p><p>自信乐观雄心勃勃 </p><p>背景 </p><p>打完胜仗 </p><p>登高望海 </p><p>雄浑阔大,气势不凡 </p><p>意境 </p><p>风格 </p><p>慷慨悲凉 </p><p>质朴刚健 </p><p>充满生机气吞万里 </p><p>意象 </p><p>大海高山 </p><p>草木日月 </p><p>他的雄心勃勃正与大海的气吞万里的磅礴气势相契合,他的奋发乐观正与草木的生机勃勃相吻合,情景有机的融合在一起。 </p><p>三、检验对意境、意象和主观感情的把握。 </p><p>宿建德江 </p><p>孟浩然 </p><p>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p><p>1、这首诗中有哪些意象? </p><p>答:舟、烟渚、客、旷野、低树、江、月。 </p><p>2、这首诗的意境是什么? </p><p>答:孤寂、悲凉等。 </p><p>四.总结 </p><p>通过观沧海的学习,我们知道要鉴赏古诗词的意境美,我们应该从意象,作者风格,写作背景,或者诗眼的角度去分析,其中意象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意境。 </p><p>[教学反思] </p><p>上完《观沧海》这一课后,我觉得自己收获颇多,在反复的修改调整中,我就自己教学中的不足总结出如下规律: </p><p>1、讲解知识要从形象到抽象 </p><p>这节课我的教学目标为了解“意象”和“意境”这两个概念,同时学会鉴赏古诗词的方法,一开始我是从抽象到形象来讲授这一知识点的,结果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只知道记笔记,后来在大家的建议下我改动原有方式,授课的效果就大大提高。 </p><p>2、要把握好时间 </p><p>在上完课后,我感觉这次课最不尽任意的地方就是有点头重脚轻,前松后紧,前半部分花的时间太多,结果到最后该解决的问题没完成,只能放到课后完成。 </p><p>3、备课要充分 </p><p>充分的准备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观沧海》这首古诗,从传统的观点看,认为都是抒发作者的雄心壮志,但是我在备课时,在翻阅背景材料时,感觉这种说法有点偏颇,不过我想可能学生不会提到,也没仔细考究,结果在上课时思维活跃的同学却想到了,此时我凭借自己已有的历史知识给了这位学生适当的合理的引导。 </p><p>4、要激发学生积极性 </p><p>说的激发学生积极性,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但在实际中怎么做,做得如何等等,就又另当别论了。此次开完课后我对这一问题起先也没考虑,直到有一天一位同学气乎乎的跑到我办公室,跟我说那次上课打击了他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当时我莫名其妙,后来才知道原来那天他准备好了问题我没问他,由此事情我得出这样的结论,上课的时候我的眼光应该跟同学进行不时的交流,与学生进行互动,从而及时的收集反馈学生的信息,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p><p>5、练习要有针对性 </p><p>每一节课都有固定的教学目标,而且这一目标要有可检测性,此次开课中我也设置了一些小练习,但是在上完课后,我才发现我的练习与目标有点距离,练习稍稍高于目标,练习中涉及的内容过宽过多,结果却使的目标有点淡化,在教学中出现了第二个难度高峰。 </p><p>此外,整个教学过程还应该讲究结构的完整,重点的突出,难点的强调,内容的连贯。只有这样才能将一节课上好。 </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观沧海》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