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新装》《黑信》《我若为王》《童区寄传》教案及练习
<p align="left"></p><p>教学目标 </p><p>(一)语文基础知识目标 </p><p>1. 生字 </p><p>陛下bì 爵士jué 炫耀xuàn 钦差大臣qīn 滑稽jì </p><p>骇人听闻hài 御聘yùpìn 勋章xūn 头衔xián 收敛liǎn </p><p>颓丧tuí 枢密shū 嗫嚅niè rú 社稷jì 踌躇chóuchú </p><p>气氛fēn 怠慢dài 白痴chī 亲眷juàn 呵斥hē </p><p>畏葸xǐ 谄媚chǎn 憎恶zēng 郴州chēn 且荛ráo </p><p>劫持jié 伺其睡sì 孰若shú 虚吏lì </p><p>2. 辨析形似字的字音及字形 </p><p>3. 词语 </p><p>称职: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都能胜任所担任的职务。称,适合;相当。 </p><p>愚蠢:愚笨,傻;头脑迟钝,不灵活。 </p><p>渴望:迫切地希望。 </p><p>不可救药:原意是病重得无法医治。比喻人或事无法挽救。药,治疗。 </p><p>理智:辨别是非、利害关系以及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p><p>滑稽:(言行)引人发笑。 </p><p>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震惊。骇,惊吓,惊惧。 </p><p>炫耀:夸耀。 </p><p>随声附和:别人说什么,自己也跟着说什么。形容没有主见。附和,跟着别人说。 </p><p>晴天霹雳:比喻突然发生的意外事件。 </p><p>大逆不道:封建统治者对反抗封建统治,背叛封建礼教的人所加的重大的罪名。 </p><p>倒背如流:倒着背诵像流水那样顺畅。形容诗文等读得很熟。 </p><p>嗫嚅:形容想说话而又吞吞吐吐不敢说出来的样子。 </p><p>社稷:这里指国家 </p><p>诏书:皇帝颁发的命令。 </p><p>谒见:进见(地位或辈分高的人)。 </p><p>踌躇满志:对自己的现状或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踌躇,得意的样子。 </p><p>光景:境况;状况;情景。 </p><p>呵斥:大声斥责。 </p><p>谄媚:用卑贱的态度向人讨好。 </p><p>畏葸:畏惧。 </p><p>娇痴:天真、可爱而不解事。 </p><p>亲眷:亲戚,眷属。 </p><p>4. 一词多义 </p><p>5. 句式 </p><p>童寄者,郴州荛牧儿也。……者……也,判断句式。 </p><p>彼不我恩也 倒装句式。就是“彼不恩我也”,恩,作动词,以恩德待我。 </p><p>6. 通假字 </p><p>之虚所 虚同“墟” 集市 </p><p>恐栗,为儿恒状 栗通“慄”,发抖。 </p><p>州白大府 大通“太”, 上级。 </p><p>7. 词类活用 </p><p>布囊其口 囊 名词作动词,捂。 </p><p>虽疮手勿惮 疮 名词作动词,烧伤。 </p><p>8. 作者 </p><p>安徒生(2023),19世纪丹麦著名童话家。2023年4月2日生于丹麦菲英岛欧登塞的贫民区。安徒生从小就为贫困所折磨,先后在几家店铺里做学徒,没有受过正规教育。安徒生从2023年开始创作,他在文学上最大的贡献是童话,共写了160余篇,被译成80多种文字。他的童话脍炙人口,如《拇指姑娘》、《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等。 </p><p>聂绀弩,现代作家,曾用萧今度、耳耶等笔名,以善写杂文著称,其杂文集有《历史的奥秘》《蛇与塔》《早醒记》《血书》《狮和龙》等。聂绀弩的杂文观点鲜明,语言明快,读起来有酣畅淋漓之感。 </p><p>(二)阅读能力目标 </p><p>1. 能够领会联想和想像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 </p><p>2. 理解童话通过幻想、想像和夸张塑造形象的特点。 </p><p>(三)写作能力目标 </p><p>学习想像和夸张的手法,培养联想和想像力,学会写想像作文。 </p><p>(四)思想教育 </p><p>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以及蕴含其中的作者的感情。 </p><p>三. 课文讲解 </p><p>《皇帝的新装》 </p><p>(一)文章主旨 </p><p>通过一个昏庸无能而又穷奢极欲的皇帝被两个装成织工的骗子所骗,光着身子游行的诙谐故事,幽默而辛辣地讽刺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奢侈、昏庸、虚伪、愚蠢和自欺欺人的丑行。课文具体描述的是看不见的、实际上根本不存在的“美丽的新装”,深刻揭露了皇帝及大臣们的丑恶灵魂。 </p><p>(二)文章思路 </p><p>是以“新装”为线索,按时间顺序,以皇帝为中心人物来展开情节,表现中心思想的。 </p><p>共分四部分: </p><p>第—部分(第1段),写皇帝酷爱新装成癖。 </p><p>第二部分(第2—3段),写皇帝决定让骗子们做新装。 </p><p>第三部分(第4—22段),写大臣、官员、皇帝看骗子做新装的经过。 </p><p>第四部分(第23段至篇末),写皇帝穿上新装举行游行大典,并以一个小孩戳穿新装的骗局结束全文。 </p><p>(三)写作特点 </p><p>《皇帝的新装》这篇童话,便是运用想像和夸张来塑造人物、表现中心的。 </p><p>首先,作者以丰富的想像构思,虚构了曲折的故事情节。是这样安排的:皇帝爱新装、骗子做新装、大臣看新装、皇帝穿新装、揭穿假新装。通过这些情节,揭露以皇帝为代表的封建统治者虚伪、愚蠢的本质。其次,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的刻画,都运用了想像,生动地塑造了皇帝及大臣的形象,如描写老大臣看布时,“他把眼睛睁得特别大,‘我什么东西也没有看见!’但是他没敢把这句话说出来。……‘哎呀,美?真是美极了!’老大臣一边说,一边从他的眼镜里仔细地看……”揭露了老大臣自私、自欺欺人的丑恶嘴脸,有力地表现了中心。 </p><p>(四)课后练习解答 </p><p>第一题 骗子行骗,赋予实际上并不存在的所谓的“新衣服”一个奇怪的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这种奇怪的特性是贯穿故事始终的主线,作者展开情节、安排材料、刻画人物都是围绕这个主线进行的。童话就围绕它巧妙地展开了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离奇而生动的故事情节。 </p><p>第二题 老大臣在惊奇之余,先是“把眼睛睁得特别大”,然后又一边称赞,“一边从他的眼镜里仔细地看”,最后则“注意地听着,以便回到皇帝那儿可以照样背出来”。老大臣心情都非常惊诧,但是写老大臣用祈使句,表示他的可怜和哀叹;都否认自己的愚蠢,否认自己不称职,但写法也有变化:老大臣自恃年高资深,皇帝自以为至高无上,都用反问句,否定语气强烈。官员年轻得志,不禁有点自我怀疑,所以用的是疑问句:“大概是我不配有现在这样好的官职吧?”这些都表现了老大臣的虚伪、自欺欺人,也再现了他当时那种惶恐的心态。总体来看,写老大臣比后面那位“诚实的”官员写得详细,因为他是第一个来“看”布的人,关系着这场骗局是否能进行下去,所以,作者用了较多的笔墨描述。对这两位大臣的描述是为了揭露皇帝,他们处于陪衬、烘托的地位。 </p><p>第三题 在这样一个谎言充塞、欺骗成风的世界里,作者让一个天真无邪的小孩子喊出了“天真的声音”,讲出了谁也不敢说出的真相,使得“新装”顿时失去神奇的作用。这一笔,增强了童话的神奇色彩和作品的现实意义。为什么要让一个小孩子来揭开皇帝新装的奥秘,戳穿游行大典的骗局?因为孩子总是无所顾忌、直言不讳的:“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这句话既天真又大胆,既率直又肯定,符合孩子的身份。如果改由成人来说,反倒不真实。其实,它虽出自孩子之口,却代表了所有老百姓的意见,以致大家都重复着“他实在没穿什么衣服呀”这句话。作者用孩子的眼光来感受、描绘,寓严肃的主题于诙谐的故事之中,因此,他不愧为世界著名的童话家。想象符合情节发展即可。 </p><p>《黑信》 </p><p>(一)文章主旨 </p><p>通过弗里德里赫国王在庆祝登基三十周年纪念活动中,收到一封谩骂自己的信后,龙颜大变,下令召开国务会议,决定要查处这个写黑信的人的经过,揭露并讽刺了国王愚蠢,心胸狭窄,小题大作以及警察局长的蠢举。 </p><p>(二)思考探究 </p><p>1. 同样都让皇帝丢了丑,为什么《黑信》中的警察局长被赶下台了,而《皇帝的新装》里的大臣们却没有?关键是他们的行动与皇帝是否一致,是否迎合了最高统治者的愿望和利益。详见练习一解答。 </p><p>2. 《黑信》有具体的国家和国王的名字,《皇帝的新装》则没有,这种不同的写法有什么特点? </p><p>安徒生写的是童话,讽刺的是普遍的人性的弱点。而哈谢克写的是小说,这样写显得更为真实、可信,同时作者作为民族意识非常强烈的作家,目的之一是直指民族的敌人。详见练习二解答。 </p><p>(三)写作特点 </p><p>这篇文章最大的语言特点是成功地运用了夸张的写作手法。例如“他至少把……那些字句念了五十来遍,早已能够倒背如流了,这才猛然发出一声惊呼:‘这个坏蛋连名字也没留’”“他在书室里乱转一气,嘴里叨念不停:“ 陛下,您是……”这些语句夸张地写出了国王气糊涂了的神态。 </p><p>(三)课后练习解答 </p><p>第一题 《皇帝的新装》中大臣们能够迎合皇帝,而《黑信》中的警察局长自作聪明,将皇帝不愿让更多人知道的事,告知天下,得到罢官的下场。 </p><p>第二题 相比较而言,《皇帝的新装》采用虚指方式,批判面更广,《黑信》采用特指方式写作,更大胆,更使作品真实可信,具有典型性。 </p><p>《我若为王》 </p><p>(一)文章主旨 </p><p>通过想象和联想自己“为王”后的种种情形的描述,有力地嘲讽和鞭挞了独裁专制和奴性的丑恶,表达了对建设一个健康的,没有奴性的,真正民主、平等的社会的渴望,同时启示人们觉醒起来,推翻一个旧世界,创造一个新世界。 </p><p>(二)文章思路 </p><p>这篇文章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自然段,由一影片名引出“我若为王”的话题,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第二部分为第二自然段至第六自然段,充分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具体描述“为王”后的种种情形,以引起读者对独裁专制和奴性的厌恶与憎恨;第三部分为最后两自然段,表达对建设一个健康的没有奴性的,真正民主、平等的新世界的渴望,启示人们觉醒起来,为创造一个崭新的社会而奋斗。再次品味文章的语言,找出文章中的关键的语句,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p><p>(三)写作特点 </p><p>《我若为王》虽然是用一种奇特的手法写出的杂文,但理解起来难度并不算大。阅读此文,首先要联系文章的时代背景。我们知道,杂文是时代的产物,对丑恶的社会现象,它是匕首,是投枪,具有很强的战斗力。联系时代背景也就是了解作者写作的针对性,即匕首、投枪的战斗对象。 </p><p>(四)课后练习解答 </p><p>第一题 </p><p>第1小题,把臣下、子民杀绝是“暴君”,但所做者是“不准一个奴种留在人间”,这自然“反而正是明君”。 </p><p>第2小题是对大题题干(含第1小题)涉及话语的进一步解读,即自然不是作者真要杀人,而是表达了对封建王权思想,尤其是对与之紧密相连的奴性主义、奴性思想的极度痛恨。 </p><p>第3小题又是大题题干(含第1小题)涉及话语的进一步解读。这样的极端用语,应该是给读者以批判(痛斥)奴性思想和王权思想的痛快淋漓的感觉。 </p><p>第二题 </p><p>《皇帝的新装》主要是夸张地表现出自欺欺人的人性弱点的滑稽可笑以及夸张地表现出封建统治者皇帝的愚昧腐朽的滑稽可笑,所有与此有关的细节读来生动有趣;设计出的那个使人陷入自相矛盾的恶性循环怪圈的巧妙前提(即骗子那句“愚蠢和不称职者看不见新布料”),即暴露人性弱点的这个智慧设计显得生动有趣。 </p><p>《黑信》主要是故事情节,这个荒诞喜剧十分有趣;夸张地表现出国王这个“世界上最傻的傻瓜”,特别是读了五十遍才知为匿名信,气得不停地叨念自己是傻瓜,自己把信的内容公之于众,这种喜剧性的讽刺笔调读来生动有趣;描述警察局长可笑的“踌躇满志”“一鸣惊人”“无人不知”“下台大吉”,十分有趣。 </p><p>《我若为王》主要就是“理趣”“智趣”,其重点又在三处:一就是全篇这种“假定又假定”的假定性的笔法。其实是对封建王权思想和奴性思想,对社会劣根的辛辣讽刺。二就是最后三段连续的大转折,富有深刻的哲理,内涵极为丰富用笔却极为洗炼。三是极端用语所表现的嬉笑怒骂皆成文的风趣。此外,全文中的反复、排比、因果相承等独特表达也加强了荒谬感、可笑感,使文中的讽刺处处读来趣味盎然。 </p><p>《童区寄传》 </p><p>(一)文章主旨 </p><p>记叙劳动少年区寄遇劫后,善于抓住时机,利用贼人的矛盾心理,杀盗自救,表现了他机智勇敢的性格和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同时,也反映了唐代社会黑暗腐败的现象。 </p><p>(二)文章思路 </p><p>全文可分三部分 </p><p>第一部分(第一段),记叙劳动少年区寄被两个强盗绑架后,设法麻痹贼人,利用时机杀死第一个强盗。 </p><p>第二部分(第二段),记叙区寄逃跑途中遇上另一个贼人,他掌握贼人贪婪的心理,机敏地应付,终于设法杀死第二个强盗。 </p><p>第三部分(第三段),写刺史对这件事情的处理和当地的强盗对区寄的看法。 </p><p>(三)写作特点 </p><p>表现区寄这个人物,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第一、二段写区寄被绑架和杀贼自救的经过,是正面描写。通过区寄在这场生死斗争的具体活动,灵活巧妙的伪装,机敏对答的谎言,善于利用条件解救自己的方法,表现出了他机智勇敢的性格和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第三段是侧面描写。通过对官府和强盗两种不同的人对区寄杀贼一事的反应和议论,来进一步突出这个少年英雄的形象。 </p><p>(四)课后练习解答 </p><p>第一题 </p><p>区寄是小孩,年幼体弱,又是一人对二豪贼,这些都是他的劣势。区寄利用了孩童胆小害怕和幼稚体弱的特点,前者如“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后者体现为豪贼把他绑缚后都放心睡去。区寄所利用的敌手的弱点主要是:①对小孩子的轻视,麻痹大意。区寄示弱后,“贼易之,对饮酒,醉”。区寄杀一贼后,另一贼只是把他绑紧些,仍倒头睡去,仍低估了区寄的智力和胆量。区寄充分利用了敌手的轻视麻痹,紧紧抓住了因此造成的疏忽的间隙和逃脱的机会。②利用了贼人趋利的弱点。区寄用“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耶”打动强盗的心,不仅保住了性命,而且再次留下了杀贼逃脱的可能。 </p><p>第二题 </p><p>区寄在自救过程中所表现的不同于一般孩子的品质。第一是胆略,沉着镇定。贼人对他的最大疏忽也在这里。区寄的机智勇敢才能发挥,才能从容与敌周旋,才能瞅准逃脱的机会。第二是智勇双全。首先是机智,伪儿啼哭,就火就刀绝绳,以“一郎僮”打动贼人,杀贼,哭叫报官等等,都是很有心计的谋划、决策。其次是勇敢,“虽疮手忽惮”,“取刃杀贼”,这些勇气以及前面的心计都是一般孩子难以达到的。所以,结尾对其胆略智勇用了一个侧面描写,以秦武阳作比,以众贼不敢正视他,不敢过其门作了烘托。 </p><p>第三题 </p><p>第1小题①者:……的。②者:……的人。如②句的有“乡之行劫缚者”。 </p><p>第2小题①第一个“之”:往,到;第二个“之”:他(指区寄)。②之:往。译为“他”的还有“贼易之”,“因取刃杀之”,“孰若卖之”等等。“烧绝之”的“之”也是代词,但译为“它”,指绳索。该文中的“之”还有译为“的”的,如“乡之行劫缚者”的“之”。 </p><p>第四题 </p><p>“与其杀是僮”与“是儿少秦武阳二岁”中的“是”意义相同,皆为指示代词,可译为“这”“这个”。在两句中都是组成“是僮”“是儿”的主谓结构或复指结构的名词词组,但前句“是僮”作“杀”的宾语,后句作全句的主语。“是”作为“这”“这个”意,在古汉语中为“是”的主要意义,如《李寄》中的“自是东冶无复妖邪之物”,在现代汉语中还存在,如“由是可知”,“是日天气晴朗”。“因为我是王,是他们的主子”中的“是”为系词,起联系主、谓语的作用,为现代汉语最常见的用法。 </p><p>【模拟试题】(答题时间:60分钟) </p><p>一、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p><p>cì( )给 御pìn( ) 头xián( ) </p><p>jué( )士 xūn( )章 </p><p>二、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p><p>1. 忽然晴天霹雳似地有一封信飘落到他的膝上。 </p><p>晴天霹雳: </p><p>2. 弗里德里赫国王龙颜大怒。 </p><p>龙颜: </p><p>3. 为江山社稷计,非查出那名胆敢冒犯寡人的歹徒不可。 </p><p>江山社稷: </p><p>4. 虽然实际上他们都是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不知究竟出什么岔子。 </p><p>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 </p><p>三、下列句子中加点数词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p><p>A. 一封信飘落在他膝上。 </p><p>B. 那些字句念了五十来遍。 </p><p>C. 这个称号在全国范围内只属于孤家一人。 </p><p>D. 在寡人登基三十周年纪念的今天。 </p><p>四、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p><p>1. 布囊其口 </p><p>2. 之虚所 </p><p>3. 恐栗,为儿恒状 </p><p>4. 贼易之 </p><p>5. 孰若吾得专焉 </p><p>6. 因大号 </p><p>7. 虚吏白州 </p><p>8. 幼愿耳 </p><p>五、翻译下列句子。 </p><p> 1. 行牧且荛 </p><p>2. 力上下,得绝 </p><p>3. 彼不我恩也 </p><p>4. 愿以闻于官 </p><p>5. 刺史颜证奇之 </p><p>六、《皇帝的新装》第二段中“这可骇人听闻了。”此句中的“这”字指代什么? </p><p>七、皇帝问对骗子织的布的评价,那两位诚实的官员为什么就抢先介绍? </p><p>八、阅读理解。 </p><p>(一) </p><p>卖火柴的小女孩 </p><p>A天气冷得可怕。正在下雪,黑暗的夜幕开始垂了下来。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除夕,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街上走着,她的衣服又旧又破,脚上穿着一双妈妈的大拖鞋。她的口袋里装着许多盒火柴,一路上不住口地叫着:“卖火柴呀,卖火柴呀!”人们都在买节日的食品和礼物,有谁会理她呢? </p><p>中午了,她一根火柴也没卖掉,谁也没有给她一个铜板。 </p><p>她走着走着,在一幢楼房的窗前停下了,室内的情景吸引住了她。哟,屋里的圣诞树多美呀,那两个孩子手里的糖果纸真漂亮。 </p><p>看着人家幸福的情景,小女孩想到了生病的妈妈和死去的奶奶,伤心地哭了。哭有什么用呢?小女孩擦干眼泪,继续向前走去。 </p><p>“卖火柴呀,卖火柴呀!叔叔,阿姨,买一些火柴吧!” </p><p>可是,人们买完节日礼物,都匆匆地回家去,谁也没有听到她的叫卖声。雪花落在她金黄色的长头发上,看上去是那么美丽,可谁也没有注意到她。 </p><p>小女孩走着走着,一辆马车飞奔过来,她吓得赶快逃开,大拖鞋跑掉了。马车过去后,她赶紧找鞋。那是妈妈的拖鞋呀,妈妈还躺在床上呢。可是,一只找不到了,另一只又被一个男孩当足球踢走了。小女孩只好光着脚走路,寒冷的雪将她的小脚冻得又红又肿。 </p><p>天渐渐黑了,街上的行人越来越少,最后只剩下小女孩一个人了。街边的房子里都亮起了灯光,窗子里还传出了笑声。食品铺里飘出了烤鹅的香味,小女孩饿得肚子咕咕直叫。小女孩好想回家,可是没卖掉一根火柴,她拿什么钱去给妈妈买药呢? </p><p>雪越下越大,街上像铺了一层厚厚的白地毯。 </p><p>小女孩一整天没吃没喝,实在走不动了,她在一个墙角里坐下来。她用小手搓着又红又肿的小脚,一会儿,小手也冻僵了。真冷啊,要是点燃一根小小的火柴,也可以暖暖身子呀。 </p><p>她终于抽出了一根火柴,在墙上一擦,哧!小小的火苗冒了出来。小女孩把手放在火苗上面,小小的火光多么美丽,多么温暖呀!她仿佛觉得自己坐在火炉旁,那里面火烧得多旺啊。小女孩刚想伸出脚暖和一下,火苗熄灭了,火炉不见了,只剩下烧过的火柴梗。 </p><p>她又擦了一根,哧!火苗又窜了出来,发出亮亮的光。墙被照亮了,变得透明了,她仿佛看见了房间里</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