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造人》学案(人教版七年级选修)
<p align="left"></p><p>学习目标 </p><p>知识目标 </p><p>1、初步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体会想像和夸张在神话创作中的作用。 </p><p>2.了解关于宇宙起源的朴素的解释。 </p><p>能力目标 </p><p>学会使用夸张和想像。 </p><p>情感目标 </p><p>1.感受人类诞生后的欢欣与愉快。 </p><p>2.理解女娲身上所寄托的人类母亲的优秀品质。 </p><p>学习重点 </p><p>1、大胆而新奇的想像。2、体会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p><p>学法提示 </p><p>文章浅显易懂,可以通过复述故事和形式把握课文内容,理解联想与想像手法的运用。试着对女娲造人的动机、方法等作另一种推测,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大胆进行探索,了解人类起源的科学解释。 </p><p>课时:一课时 </p><p>导学过程: </p><p>一、文体解话:你知道什么是神话故事?说说你读过的神话故事。 </p><p>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p><p>1、朗读课文:划出文中的生字,优学注音;划出你认为难写的字写会为止 </p><p>2、速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p><p>3、默读课文:初读的感受是什么? </p><p>三、再读课文,体会作品主题。 </p><p>1、复述故事情节,理解联想与想像手法的运用 </p><p>⑴、先自由朗读课文,熟悉情节,准备复述。 </p><p>⑵、读课后习题中《风俗通》里的两则短文,然后2—3人复述课文故事情节,其他学生边听边在课文中划出短文中所没有的内容。待复述完后,讨论整理归纳,看看课文中丰富了哪几个情节。 </p><p>交流: </p><p>⑶讨论:a.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是真的吗?你怎样理解这种写法? </p><p>b.你也发挥自己的想像,对女娲造人的动机、经过做另一种推测,说给大家听听。可以先四人小组讨论,组内选出想像奇特、合理的在全班交流。 </p><p>2、探究品味,感受课文中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p><p>、讨论:说说你对女娲的认识。(提示:紧扣课文语句) </p><p>、跳读课文,划出文中表现对人类诞生的喜悦心情的句子,讨论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p><p>、运用想象,把成语“喜气洋洋”“眉开眼笑”构想成生动的画面,并用文字描述出来。(100字以内) </p><p>四、比较《女娲造人》与《伊甸园里》,拓展思维空间。 </p><p>[讨论]在我们中国,有女娲造人的美丽神话;在西方,也有上帝造人的宗教神话(教材综合性学习“追寻人类起源”中的参考资料:上帝造人的宗教神话《伊甸园里》)。这两篇神话都是想像的,你更喜欢哪一篇?说说理由。 </p><p>五、测一测,检查一下你学习本课的成果如何: </p><p>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p><p>开天辟地( ) 女娲( ) 掺水( ) 塑造( ) </p><p>莽莽榛榛()()澄澈()() </p><p>2、文学常识填空。 </p><p>(1)是根据古代神话改写的,其体裁是,它详细叙 </p><p>述了的具体过程,着力刻画了女娲的母亲形象。 </p><p>(2)神话是远古时代人民表现对自然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它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以远古人民贫乏的生活为基础,借助和把自然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神话带有浓厚的色彩。 </p><p>3、仿照下列的拟人手法和句式特点,再另写一个句子。 </p><p>例句:山涧的小溪,并不因为大海在山下就停止歌唱;路旁的小草,并不因为大树在身边而含羞躲藏。 </p><p>仿句: </p><p>六、课堂小结:(自己总结学习本课的收获、体会或提出疑难问题) </p><p>板书设计: </p><p>女娲造人 </p><p>袁珂 </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