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19 18:58:45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苏教版高一必修)

<p align="left"></p><p>课前预习 </p><p>1.认真阅读课文 </p><p>2.语基常规训练 </p><p>(1)正音 </p><p>诅()咒()估量()芜()杂 </p><p>诽()谤()悼()念给()予 </p><p>污()蔑()勒()令空()白 </p><p>嫉()恨得心应()手譬()如 </p><p>(2)辨音 </p><p>解放()抹桌子()给养() </p><p>押解()抹眼泪()供给() </p><p>浑身解数()拐弯抹角()送给() </p><p>打量() </p><p>量体裁衣() </p><p>(3)辨形 </p><p>嚼(jǔ)贤妒能(jí)息(gū) </p><p>咒(zǔ)痛心首(jí)评(gū) </p><p>丧(jǔ)肆无惮(jì)名钓誉(gū) </p><p>恶不悛(hù) </p><p>量(diān) </p><p>念(diān) </p><p>教学过程 </p><p>一.导入新课 </p><p>一百多年前,马克思的女儿与马克思之间有过这样一次对话,“您喜爱的座右铭是什么”“思考一切”。这是马克思留给我们后人的一个经典的回答,一笔巨大的财富,这是一种独立思考的思维品质!作为思想家、科学家与革命家的马克思,“思考一切”是他一贯的性格,“思考一切”也是马克思伟大创造精神的起点。正因为如此,马克思才能以毕生的精力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深刻地影响了20世纪的人类生活,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为什么我要把他的影响定义在全世界全人类这个范围而不是只限于社会主义社会呢?因为马克思在西方国家,在资本主义社会,同样受到尊重,同样受到推崇,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已经成为了西方国家不可缺少的理论基础。在美国的大学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已经成了一门必修的科目。因此,学习《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篇课文,我们不仅要学习马克思的丰功伟绩,还要学习马克思思考一切的精神,学会独立思考,学会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这是你们作为当代中学生所必须具备的思维品质。 </p><p>二.读课文、编列提纲 </p><p>提示:悼词结构一般分三部分:开头、主体、结尾 </p><p>开头:一般介绍死者逝世的时间,地点,原因,身份和职务。 </p><p>主体:概述死者生前的功绩及生者对其功绩的评价。 </p><p>结尾:对死者的悼念。 </p><p>开头----述其哀----悼念:一般介绍死者逝世的时间,地点,原因,身份和职务。 </p><p>主体----赞其功----评价:概述死者生前的功绩及生者对其功绩的评价。 </p><p>结尾----颂其德----悼念:对死者的悼念以及对参加悼念仪式的人提出希望和要求。 </p><p>文章总体结构把握:悼念--评价--悼念,按一般的常规,与这种结构相对应的思想感情应该是惋惜(悲痛)——敬仰(颂扬)——悼念。 </p><p>这一篇悼词其实是论说文的一种,结构上可以看作是总分式的,层次清楚,几乎每个自然段的开头都使用了关联性的语句,使文章衔接自然。请同学们在编列提纲时注意论说过程中的段首语。 </p><p>据此理清文章的结构,明确提纲: </p><p>第一部分(1--1)悼念交代死者逝世的时间、地点以及逝世当时的情况。 </p><p>第二部分(2--7)评价对死者的一生作简要评价 </p><p>巨大损失 </p><p>人类历史规律 </p><p>科学理论剩余价值 </p><p>各个领域 </p><p>科研目的 </p><p>革命实践——生命要素 </p><p>第三部分(8--9)悼念表达对死者的沉痛悼念之情,并劝慰逝者亲属,对在场的人们提出希望与号召 </p><p>三.探究论证过程及方法 </p><p>教师明确:文章先从两个方面总括马克思的贡献和影响,再分述在理论方面(发现两个规律)的贡献和影响;在实践方面(注意工业和自然科学的发展、积极参加革命活动)的贡献和影响。最后点明马克思一生的事业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在中间部分作者用了很明确的段首语:“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p><p>段与段之间使用关联词句,不但标示文章的层次,还使文章结构更紧密。 </p><p>这篇文章还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参照书P17页): </p><p>讨论一:举例论证:《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恩格斯论述马克思的伟大攻击时列举了大量事实,使人由衷地认识到马克思逝世“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p><p>讨论二:对比论证:文章在论述马克思发现剩余价值的意义时,便将发现前“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和发现后的“豁然开朗”作对比。 </p><p>讨论三:类比论证:将马克思和达尔文相比。 </p><p>讨论四:比喻论证 </p><p>至此,可以说我们基本了解了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也很好地体会了作者的感情。(结合这篇文章谈谈最近作文的写作) </p><p>四.课堂作业 </p><p>“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念、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理解这一长句的内容。 </p><p>1.去枝叶,找主干。 </p><p>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p><p>2.抓主干,理枝叶。 </p><p>“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是“发现”的状语,突出了马克思这一发现的伟大意义。“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是插说部分,对上文“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作补充说明,而冒号以后的文字,则与“简单事实”构成复指成分,突出了马克思这一伟大发现内容上的具体阐述。 </p><p>3.通过准确、鲜明、生动的关键词语挖掘思想内容。 </p><p>在插说中,恩格斯用“繁芜丛杂”、“掩盖”等词语,深刻地揭露了唯心史观的反动本质。“繁芜丛杂”是形容历史唯心史观的谎言邪说的五花八门、形形色色;“掩盖”是揭露唯心史观故意歪曲事物真相以适应剥削阶级需要的卑劣行径。这里用反动意识形态为剥削散布重重迷雾来反衬马克思从简单事实中揭示真理所经历的复杂斗争和所具有的伟大意义。“繁芜丛杂”“掩盖”这两个比拟用得十分生动。 </p><p>4.通过分析关联词语看逻辑推理过程。 </p><p>这句话冒号以后的内容,包含了三层意思:(1)物质决定精神,用“首先……然后……”所构成的条件关系的复句来表达。(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用“从而”来揭示这一因果关系。(3)必须由经济基础解释上层建筑,而不是由上层建筑来解释经济基础,用“……而……”来阐述。 </p><p>五.听读课文朗读录音,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p><p>六.布置作业 </p><p>完成练习与评价 </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苏教版高一必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