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19 18:58:37

游褒禅山记

<p align="left"> </p><p>游褒禅山记 第二课时</p><p>慈溪实验高级中学语文组许娜芳</p><p>[课文说明]</p><p>此文作者是北宋文学大家王安石的散文精品中立意不同凡响,写法别具一格的一枝奇葩。它的主旨不在于通过记游表现山川之美,景物之胜,或者寄托某种情致怀抱,而重在借景生情,即事明礼,最终以精警独到的理趣取胜。这篇记游,由此及彼,拓宽视野,能使我们获得更多的规律性启示。</p><p>导入:</p><p>由我们喜欢吃的汉堡包导入,引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兴趣。</p><p>不管这个汉堡包用什么方式去吃,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要把它吃完,填饱肚子。</p><p>同时也应该吃好,回味他的独特韵味。同样我们在学习上,比如学习这篇课文,我们的目的也只有一个,那就是把通过学习掌握一些知识,在此基础上,回味它独特韵味,希望今天这堂课结束后,我们的同学还沉静在余味中,并能三月不知肉味。</p><p>一、 回顾</p><p>A、 昨天我们通过第一节课的学习,从中体味了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与一般游记的不同之处,在这篇游记中,记游只是一个引子,关键是在记游基础上所阐发的人生哲理,这跟王安石为政治学的态度是紧密相关的,相传王安石推行新法过程中就有“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豪情壮志,那么他这种对待事情的执着精神,坚定不移的意志就如烙印一般体现了我们的许多点滴之处,接下来,我们就再来细细品味又如何体现他的这一特点的?</p><p>B、 问:大家在文中找找看,能不能发现蛛丝马迹?</p><p>如在第一段,作者游褒禅山,介绍褒禅山的由来引出慧空禅院,又引出要游华山洞,为什么要特别提到仆碑和仆碑上的文字呢?</p><p>——>对“花”“华”的辩析表现了王安石爱咬文嚼字的习惯,俗话说,就是钻牛角尖,按照我们朱光潜老先生的话说,就是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虽然因此常受时人讥笑,充分体现了“求思之深”。</p><p>如第二段中因为自己跟随他人半途退出之后的后悔。</p><p>“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从侧面也反映出了他的那种执着与百折不挠精神。</p><p>C、 联系实际</p><p>这不仅让我想到了我们在座的各位对待学习的态度,每次考试下来看到成绩与排名之后,就抱着士可杀孰不可辱的心态,有部分同学开始有很好的计划与想法,一天能够坚持,二天、三天尚可,但一个星期之后早把自己的雄心壮志抛到脑后,该玩的照样玩,该讲的照样讲,周而复始,要想上个层次就难了。</p><p>希望通过此文的学习能够对大家的灵魂有那么一点触动,那么我想即使王安石已入土为安,但他还在充分发挥他的余热。</p><p>三、研读课文</p><p>(一)1、齐读第二自然段。</p><p>2、互动探究字词,共同解读题难字词句。</p><p>问其深,侧其好游者不能穷也。</p><p>拥火以入</p><p>不出,火且尽</p><p>盖余所至</p><p>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p><p>则其至又加少矣</p><p>方是时</p><p>余之力尚足以入</p><p>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p><p>3、略写什么?详写什么?运用了哪些对比?有什么作用?</p><p>用19字就将前洞的相关情况一笔带过,作者在这边却用了较多的笔墨写了后洞的特点,及游洞后的所见所感。这一段中的对比也呼之欲出:</p><p>(1) 前洞平旷与后洞幽深对比。</p><p>(2) 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少”,“其至又加少”对比。</p><p>(3) 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p><p>(4) 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p><p>作用:为下文的议论作铺垫。</p><p>4、进洞时那种好奇以及进洞后所见的欣喜转化为出洞的内疚与后悔。</p><p>那么为什么后悔?是不是自己能力不够?是不是没有相应的条件?因为余之力尚是以入,火足以明也,却随之出,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根结在于他的意志不坚定,最后一句对下文抒发议论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p><p>5、学习文章,不光光掌握一些基础的知识点,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使自己有所感有所悟,这才是关键所在。</p><p>(二)齐读第四段</p><p>在后悔自己选择的同时作者又反醒自己做了深层次的思索。</p><p>1、“于是余有叹焉”承上启下,进一步具体阐述作者后悔心情背后的思索。</p><p>2、作者先说古人“古人之于….而无不在也”作者为什么先说古之人?答曰:以古人为标准,另外可以使作者的立论更有说服力。</p><p>3、然后作者写一般人惧险远“夫夷以近….则至者少(照应前洞),所以他们就不能见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这让我想到毛泽东的七绝诗——《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暮色苍茫看劲松,敌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从文中“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就为“无限风光在险峰”这句话做了注脚。</p><p>4、欲得非常之观,就必须有志(而世之….非有志者不能至也);</p><p>5、然后说到有志无力(有志者…亦不能至也);有志有力,还要有外物(有志与力….亦不能至也)。</p><p>6、最后两个分句再次说明只要有志,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悔”。</p><p>作者说“不能至”是指什么说的?(不能至洞的深处,不能见“非常之观”)。</p><p>这本来是件“有悔”的事,为什么作者又说“可以无悔”呢?(因为已经“尽吾志”了。)</p><p>“尽吾志”是什么意思?(为实现自己的愿望作最大的努力。)</p><p>总结:作者揭示了“志”、“力”、“物”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强调了“力”与“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用,又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强调只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悔”、“无讥”,作者在这儿所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从这里大家感受到了什么启发?结合我们自己在学习生活中的亲生体验来谈一下对此的认识。</p><p>补:</p><p>有“志”就相当于成功了一半,或许生命什么都可以缺,譬如失去一只眼睛,或者失去一条腿,但就是不能失去信念。通过两个故事让他们对此有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与感悟。</p><p>二、 总结:</p><p>实际上我们学习文言文的目的也已经达到了,我们从古文身上学到的是他们这种可贵的精神与品质。让我们明白无论治学、立业都必须有坚强的意志、百折不挠的精神,有深思而慎取的态度;意志不坚,浅尝辄止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p><p> </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游褒禅山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