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19 18:58:35

游褒禅山记教学目标与设想

<p align="left"></p><p>教学目标与设想(不当之处请多多指正)学习的步骤:</p><p>1 阅读课文。</p><p>2 理清作者思路,找出文章的写作线索。</p><p>3 逐段阅读,弄清文中字句含义与用法。</p><p>4 了解写作特色。</p><p>5 掌握作者要表达的思想与感情。</p><p>6 背诵 </p><p>为什么说“华(hua)山”是“音谬”</p><p>汉字最初无“花”字,“花”小篆中写成 ,像花形;“花”是后起字,有此字后“花”与“华”分开,“华”才读“hua”。王安石认为碑文上的“花”是按照古音写的今字,仍然应读“hua”,而不应该读成“hua”。 </p> <p>作者简介</p><p>王安石,字介甫,晚年自号半山老人,世称荆公。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宋仁宗时,他上万言书,主张实行新法,改革政治。后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由于保守派反对,新法受阻。他具有朴素的唯物辨证思想,反对天命,提出了“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进步口号。他的诗词文多揭露时弊,体现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与抱负。诗词遒劲清新,风格高峻。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p> <p>写作顺序(各段主要内容)</p><p>1 本名与别名的由来 2 记游洞经过 3 抒发游洞的感慨(全文重点)</p><p>4 简写由仆碑而产生的感想 5 补记同游之人、记游时间 </p> <p>思考题:</p><p>1 为什么文章从洞的名称和仆碑写起?</p><p>便于下文写游洞、游洞的感想以及对仆碑的感想,它是文章记叙和议论的基础。 </p><p>2、第二段可以分成几层?</p><p>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简介前洞和后洞。第二层:记叙自己游后洞的经过</p><p>3、第二层主要突出哪几点意思?为什么?</p><p>(1)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p><p>(2)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p><p>(3)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为下文的议论打下基础。</p><p>4、第三段可以分为几层?</p><p>可以分为五层:</p><p>(1)借古人“求思之深而无不在”引出下文的议论</p><p>(2)以游山为喻,突出“志”的重要。</p><p>(3)说明“力”的重要。</p><p>(4)说明“物”的重要。</p><p>(5)从正反两方面强调“尽吾志”的重要。</p><p>5、在志、力、物几方面,什么最重要?</p><p>力与物也重要,但有时难以强求,只有“尽吾志”才能“无悔”、无“可讥”。</p><p>6、第三段的议论与前文何处照应?</p><p>三段: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p><p>第二段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p><p>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p><p>不得极夫游之乐也。</p><p>结论:要有志</p><p>7、第四段的议论与前文何处照应?</p><p>第四段 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p><p>第一段 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p> <p>第五段补充注释:</p><p>庐陵萧君圭君玉:古代我国对人的称谓比较复杂。(1)直称姓名(2)称字、号、斋名、谥号(3)称官名、爵名(4)称籍贯。有时几项兼称,这种称谓一般是先称官名,次称籍贯,后称姓名字号。</p><p>至和元年:宋仁宗登基第一年。古代我国最早的纪年法是用王公即位的年次表示,叫年号纪年法。</p><p>写作特色</p><p>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两段记游山,后两段发议论,前面的记游处处与后面的体会有关,后面的议论又紧扣前面的游山经历。前后呼应,结构谨严,具体生动,浅显易懂。</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游褒禅山记教学目标与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