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苏教版高一必修)
<p align="left"></p><p>赤壁赋 </p><p>高一语文备课组导学稿</p><p>目标要求: </p><p>1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p><p>2感悟语言运用的妙处。 </p><p>3熟读并背诵课文。 </p><p>自主预习: </p><p>1重新认识作者: </p><p>苏轼: </p><p>“三苏”苏询苏轼苏辙 </p><p>“苏黄”苏轼黄庭坚 </p><p>“苏辛”苏轼辛弃疾 </p><p>“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欧阳修曾巩 </p><p>“苏黄米蔡”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p><p>此外,苏轼在农田水利、教育、音乐、医药、数学、金石、美学、烹饪等方面都有重要成就。 </p><p>作者的复杂思想: </p><p>儒:积极入世,忧国忧民,平生倾慕贾谊 </p><p>佛:精通佛理,不计得失,常与僧人来往 </p><p>道:好学老庄,齐万物,一死生,追求内心调和 </p><p>“我可以说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个瑜珈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一提到苏东坡,中国人总是亲切而温暖地会心一笑,这个结论也许最能表现他的特质。”———林语堂《苏东坡传序》 </p><p>2关于赋名称最早见与战国后期荀况的《赋篇》,到汉代形成特定的体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赋”着力于铺陈事物,较多地掺用散文化的句式。赋体经历了长期演变的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影响下,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求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象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都是文赋的佳作。 </p><p>3解读文本 </p><p>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p><p>——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p><p>4写作背景 </p><p>苏轼被贬黄州。熙宁九年(2023)十月,王安石变法受挫,变法动向发生逆转,一些投机新法的分子,结党营私,倾轧报复,耿直敢言的苏轼成了官僚们政治倾轧的牺牲品。元丰二年(2023)四月到达湖州,七月二十八日突然遭到逮捕,罪证是苏轼的一首诗。原来在苏轼的诗文中曾流露过一些牢骚,表示过对新法的不同意见,也针砭新法的流弊,其目的无非是“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这些就成了遭受弹劾的把柄。那些奸佞的小人污蔑他“衔怨怀怒,恣行丑诋”“指斥乘舆”“包藏祸心”,把他投入大狱。一时亲友惊散,家人震恐。苏轼在狱中遭受诟辱折磨,有时感到难免一死,曾写两首诗与弟弟诀别,有“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的诗句。幸亏亲友营救,当时的宋神宗也不想杀他,这年年底,结案出狱,以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的名义被贬谪到黄州。元封三年正月到黄州,苏轼一住就是五年,在这里他生计困难,在友人的帮助下,开了几十亩荒地,掘井筑屋,躬耕其中,号“东坡居士”。苏轼在黄州时,思想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对受到的残酷打击感到悲愤、痛苦;另一方面,时时想从老庄佛学求得解脱。同时,在他躬耕农事与田父野老的交往中,感到了温暖,增强了信心,他一方面表现了旷达自适的性格,一方面也更接近现实。他的前后《赤壁赋》正反映了这时的思想情感。 </p><p>自题金山画像 </p><p>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p><p>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p><p>合作探究: </p><p>1画线的字词我能读对几个 </p><p>(1)壬戌()(10)酾酒() </p><p>(2)桂棹()(11)横槊() </p><p>(3)余音袅袅()(12)渔樵() </p><p>(4)幽壑()(13)扁舟() </p><p>(5)嫠妇()(14)匏樽() </p><p>(6)愀然()(15)蜉蝣() </p><p>(7)山川相缪()(16)无尽藏() </p><p>(8)舳舻千里()(17)狼籍() </p><p>(9)旌旗()(18)枕藉() </p><p>2品读课文1、2节回答问题 </p><p>(1) 作者开始游赤壁时,景色如何?心情如何? </p><p>明确: </p><p>景——皓月当空,碧水万顷,月光朦胧,清风徐徐,景象澄澈,如梦境一般。 </p><p>事——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诵文,迎风赏月。 </p><p>情——“乐”。舒畅飘逸,飘飘欲仙,超然物外,陶醉于良辰美景。第1段先景后事,由事生情 </p><p>(2)作者的好心情是怎样发生变化的? </p><p>明确:第2段,由乐到悲,营造一种主客之间萧歌互答、悲喜交集的境界。承上启下,引出主客对答。 </p><p>乐:饮酒乐甚,扣舷而歌。 </p><p>悲:客的萧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p><p>课外拓展: </p><p>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p><p>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p><p>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p><p>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p><p>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p><p>赤壁赋(2) </p><p>高一语文备课组导学稿 </p><p>编制:王冬梅审核:全体成员 </p><p>教师寄语: </p><p>没有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 </p><p>没有经过苦难的超脱是轻佻的。 </p><p>——傅雷 </p><p>启示:面对逆境,要把眼光放长远一些,胸怀放宽广一些 </p><p>目标要求: </p><p>⒈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结合作者的处境,体验作者的情感,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品味、鉴赏课文精美的语言 </p><p>2.背诵课文 </p><p>3.体会文章景、情、理交融的特点,通过主客问答手法所表现的旷达的情怀。 </p><p>自主学习: </p><p>文言知识: </p><p>一、通假字: </p><p>1举酒属客 </p><p>2山川相繆 </p><p>3冯虚御风 </p><p>二、词类活用 </p><p>1、名词活用为动词 </p><p>①下江陵 </p><p>②、歌窈窕之章: </p><p>③、顺流而东也: </p><p>④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p><p>2、形容词作名词 </p><p>击空明兮溯流光 </p><p>3、名词作状语 </p><p>东望武昌 </p><p>4、名词的意动用法 </p><p>侣鱼虾而友麋鹿 </p><p>5、使动用法 </p><p>舞幽壑之潜蛟 </p><p>6、渺沧海之一粟 </p><p>三、文言句式(从文中找出并翻译) </p><p>1判断句 </p><p>故一世之雄也 </p><p>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p><p>2、倒装句: </p><p>(1)宾语前置: </p><p>而今安在哉? </p><p>何为其然也? </p><p>而又何羡乎 </p><p>(2)介宾结构后置(状语后置句): </p><p>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p><p>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p><p>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p><p>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p><p>(3)介宾结构后置(状语后置句): </p><p>寄蜉蝣于天地, </p><p>相与枕藉乎舟中 </p><p>托遗响于悲风。 </p><p>(4)定语后置:凌万顷之茫然 </p><p>(5)主谓倒装句:渺渺兮予怀 </p><p>(6)省略句:举酒属客(省略主语) </p><p>(7)被动句: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p><p>四、虚词“乎” </p><p>(一)用作语气助词。 </p><p>1.根据所在句子的语气可分为:表疑问语气、反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p><p>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乎:吗 </p><p>(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根据句意可翻译为“在、对、比、对于等。 </p><p>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于) </p><p>(三)用在句中的表停顿 </p><p>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p><p>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p><p>合作探究:品读3-5节,思考下列问题 </p><p>1第三段感情如何?写曹操的用笔重点落在哪里?客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慨? </p><p>2第四段感情如何?作者是如何阐发自己的观点的? </p><p>3结尾段感情如何? </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