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19 18:58:29

《兰亭集序》复习教案

<p align="left"></p><p></p><p>《兰亭集序》复习教案</p> <p>复习目标:</p><p>能口述作者的相关知识(逸少、书法家、书圣);</p><p>2.能给8个加点字注音;</p><p>3.能写出“悟、趣”2个通假字的用法和意义;</p><p>4.能写出“其次、品类、俯仰、怀抱”4个古今异义词的用法和意义;</p><p>5.能写出“所以”、“一”这两个词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p><p>6.能写出“贤”、“少”、“长”、“觞”等8个词的词类活用情况和意义;</p><p>7.能辨析“之”这一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p><p>8.能准确辨析课文中的判断句、定语后置句、省略句和状语后置句。</p><p>9.课后能完成《讲与练》中练习,并能通过拓展训练来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p><p>教学过程</p><p>一.默写(具体默写内容于前一天布置) (5分钟)</p><p>二.学生自读、齐读课文,熟悉回顾课文内容。 (5分钟)</p><p> 生自由读—生齐读—师述—生记</p><p> (师述内容:晋穆帝永和九年晚春,王羲之和当时的名士谢安、孙绰等41人,于三月三日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今存《兰亭诗》,包括21人所作37首作品。王羲之的序是当场写出的,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兰亭集序》,书法史上也称《兰亭序》。这篇序文,以饱含感情的笔触,朴素清新的语言,记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并且抒发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其中流露了一些消极思想。作为一篇宴游诗序,感情色彩十分浓厚。篇首的叙事情景交融,诗情画意。下文引出的感慨、议论,思绪深沉,低回曲折,深而不晦。文笔隽爽流畅,洒脱无拘,情景交融,文简意深,是山水散文中别具一格的佳作。)</p><p>三.学生做《导学案》中的文学常识填空、字音练习。 (4分钟)</p><p>操作:生做—集体订正—师强调、补充—生齐读</p><p>1.王羲之,字逸少。他是古代著名的书法家,其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有“书圣”之称。王羲之胸怀旷达,喜好自然山水,他的散文疏朗简净,韵味悠长,显示了他的文学功底,因他做过右军将军,所以后代又称他为王右军。</p><p>2.给8个加点字注音。</p><p>癸(guǐ)丑 会(kuài)稽 修楔(xì) 激湍(tuān)</p><p>流觞(shāng) 管弦(xián) 游目骋(chěng)怀 齐彭殇(shāng)</p><p>四.学生做《导学案》中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练习,3、13、23、33号同学上黑板板演。 (6分钟)</p><p>(一)写出“悟”、“趣”这2个通假字的意义和用法。</p><p>1、悟言一室之内 悟通“晤”,面对面。 2、虽趣舍万殊 趣通“取”。</p><p>(二)写出“其次、品类、俯仰、怀抱”4个古今异义词的用法和意义。</p><p>例句</p><p>古义</p><p>今义</p><p>列坐其次</p><p>这个地方</p><p>居于次一等</p><p>俯察品类之盛</p><p>物品、物类</p><p>物品的种类</p><p>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p><p>形容时间短暂</p><p>低头、抬头</p><p>或取诸怀抱</p><p>襟怀抱负</p><p>怀里抱着</p><p>(三)一词多义。</p><p>1、所以</p><p>①所以游目骋怀 (表凭借,用来……) ②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 (表原因) </p><p>③录其所述 (所+动词,构成名词性结构)</p><p>2、一</p><p>①其致一也 (一样) ②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把……看成一样) </p><p>(四)写出“贤”、“少”、“长”、“觞”等8个词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p><p>1、群贤毕至 形容词作名词,贤士。 </p><p>2、少长咸集 形容词作名词,年少和年长的人。</p><p>3、一觞一咏 名词作动词,喝酒。</p><p>4、所以游目骋怀 使动用法,使……放纵,使……奔驰。</p><p>5、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数词意动用法,把……看作一样。</p><p> 教师点评错误较多的内容,强调错误率极高的字词。</p><p>六.学生做《导学案》中文言虚词练习,1号同学上黑板板演。 (2分钟)</p><p>之</p><p>①仰观宇宙之大 (结构助词,的) ②不知老之将至 (主谓间,取独)</p><p>③及其所之既倦 (动词,向往,追求,得到) </p><p>④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代词,代“向之所欣……已为陈迹”) </p><p> 回顾“之”的基本用法,提醒学生放入语境中考虑。</p><p> 1.代词。</p><p> (1)可以代人。代人多是第三人称代词,他、她、他们。有时也作第一人称代词,我。 如: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p><p> (2)可以代事、代物等。它(们)。 如:冰,水为之,而寒于水。</p><p>(3)指示代词,表近指。这,此。 如:之二虫又何知?</p><p>2.结构助词。</p><p>(1)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 </p><p>如:壬戌之秋,七月既望。</p><p>(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使句子变成名词性的短语。</p><p>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p><p>(3)宾语前置的标志。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p><p>(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p><p>如: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p><p>(5)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起舒缓语气、和谐音节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 如: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p><p>八.学生做《导学案》中文言句式练习,7、17号上黑板板演。 (3分钟)</p><p>1、映带左右。 省略句 2、列坐其次。 省略句</p><p>3、悟言一室之内。 省略句 4、放浪形骸之外。 省略句</p><p>5、死生亦大矣。 判断句 6、亦将有感于斯文。 状语后置句</p><p>7、不能喻之于怀。 状语后置句 8、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定语后置句</p><p> 教师总结状语后置句的两种情况,学生记录。</p><p>(1)介词结构“于……”,放在谓语后做宾补,译时要放在谓语前做状语。</p><p>如: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设九宾于廷</p><p>(2)介词结构“以……”,放在谓语后做宾补,译时要放在谓语前做状语。</p><p>如:申之以孝悌之义/虽董之以严刑</p><p>十.课堂小结。 (7分钟)</p><p>1. 9号说出“悟、趣”2个通假字的用法和意义;</p><p>2.19号说出“其次、品类、俯仰、怀抱”4个古今异义词的用法和意义;</p><p>3.29号说出“所以”、“一”这两个词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p><p>4.39号出“贤”、“少”、“长”、“觞”等8个词的词类活用情况和意义;</p><p>5.8号辨析“之”这一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并说出“之”的其他用法;</p><p>6.30号辨析课文中的判断句、定语后置句、省略句和状语后置句,并归纳状语后置句的两种情况。</p><p>《兰亭集序》课后检测</p><p>(满分:60分)</p><p>一.选择题(每题3分,计33分)</p><p>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组是( )</p><p>A.虚诞(dàn) 癸丑(kuí) 万殊(shú) 峻岭(jùn)</p><p>B.殇子(shāng) 会稽(jī) 形骸(hái) 会晤(wù)</p><p>C.悼念(dǎo) 修禊(xì) 骋怀(chěng) 符契(qì)</p><p>D.嗟悼(jiē) 流觞(shāng) 激湍(tuān) 曲水(qǔ)</p><p>答案与解析:B。A项,“癸”应读“guǐ”,“殊”应读“shū”;C项,“悼”应读“dào”;D项,“曲”应读“qū”。</p><p>2.下列词语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p><p>A.群贤毕至(全) 少长咸集(都) 茂林修竹(修整) 清流激湍(急流的水)</p><p>B.畅叙幽情(幽深内藏) 人之相与(交好) 崇山峻岭(高) 暂得于己(短暂,一时)</p><p>C.感既系之(附着) 修短随化(变化) 终期于尽(至,及) 向之所欣(过去,从前)</p><p>D.喻之于怀(比喻) 其致一也(情趣) 列坐其次(排列) 列叙时人(一个个地)</p><p>答案与解析:B。A项,修:长。C项,化:自然。D项,喻:明白。</p><p>3.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p><p>A.①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它的旁边,指水边) ②所以游目骋怀(用来)</p><p>B.①虽无丝竹管弦之盛(借指音乐) ②曾不知老之将至(乃,竟)</p><p>C.①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交往) ②或取诸怀抱(从……中取得)</p><p>D.①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导致) ②未尝不临文嗟悼(面对)</p><p>答案与解析:D.思想情趣。</p><p>4.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p><p>A.趣舍万殊,静躁不同</p><p>B.悟言一室之内</p><p>C.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p><p>D.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p><p>答案与解析:C。A项,“趣”同“取”;B项,“悟”同“晤”;D项,“景”同“影”。</p><p>5.下列关于“期”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p><p>A.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注定)</p><p>B.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希望)</p><p>C.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约定)</p><p>D.秋以为期(约定的佳日)</p><p>答案与解析:B。B项,期:满一年。</p><p>6.下面“其”字的用法,与其他句不同的一项是( )</p><p>A.吾其还也 </p><p>B.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p><p>C.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p><p>D.当其欣语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p><p>答案:A。A.语气副词,表婉商,其它三项作代词。</p><p>7.下列句子中“一”作数词用的一项是( )</p><p>A.①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p><p>②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p><p>B.①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p><p> ②悟言一室之内</p><p>C.①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p><p>②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p><p>D.①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p><p>②一夫作难而七庙隳</p><p>答案与解析:A 。B.C两项中①的“一”是相同.同等的意思,D项中的①“一”是副词,相当于“很”。</p><p>8.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p><p>例句: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p><p>A.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p><p>B.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p><p>C.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p><p>D.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p><p>答案与解析:C。例句与A、B、D 三项均为状语后置句。</p><p>9.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p><p>A.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抬头观览浩渺的宇宙,低头审视繁多的物类,借以放眼纵观,舒展胸怀,足以尽情地享受着看和听的乐趣,实在很愉快啊。</p><p>B.俯仰一世——很慢地度过一生</p><p>C.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才知道一生一死都是虚假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p><p>D.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等到他所向往的事情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转移,感慨就随之而产生了。</p><p>答案与解析:C。C项,“俯仰一世”意为“一俯一仰之间,一生已过。比喻人生短暂”。</p><p>10.下面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p><p>A.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既是散文佳作,又是名帖,流传久远。</p><p>B.序是古代文体的一种,大多用以题赠,或作著作的前言,《兰亭集序》是朋友之间互相唱和的赠言。</p><p>C.魏晋时期在中国抒发艺术的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王羲之书写的《乐毅论》《黄庭坚》等楷书作品被称为“书之圣”,行草《兰亭集序》被后世书法家誉为“行书第一”。</p><p>D.书法艺术是我国特有的艺术,在我国书法史上,涌现出许许多多的书法大家,有并称“二王”的王羲之.王信之,有“颜筋柳骨”之称的颜真卿、柳公权等。</p><p>答案与解析:B.《兰亭集序》是诗集的序言,不是赠序。</p><p>11.对下列各句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p><p>A.序,古代文体的一种,大多用以题赠,或作为著述的前言。内容突出了赠序的特点。</p><p>B.一开头就出现了一个阔大的境界:“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但这并不显得突然:“人之相与”,指人际交往,是个普遍性命题,也包括这次兰亭之会在内;“俯”“仰”二字在这里用的是它们合义,表示时间过得很快。这包含着人怎样在人群中度过一生这一问题,由此而引发作者的感慨,可谓自然之极。</p><p>C.“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这种人人都有的情怀说明了—个事实:不管生活方式有怎样的不同,人总是留恋于生活中那些美好的事物,也就是留恋于有生之乐。</p><p>D.“死生亦大矣”,是作者的基本观点,以此来概括一篇之意,这正是作者见解高远之处。</p><p>答案与解析:A。A项,“突出了赠序的特点”错。</p><p>12.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7分)</p><p>⑴ ,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王羲之《兰亭集序》)</p><p>⑵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 , ,列坐其次。(王羲之《兰亭集序》)</p><p>⑶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后之视今, 。(王羲之《兰亭集序》)</p><p>答案:⑴仰观宇宙之大 俯察品类之盛 ⑵又有清流激湍 映带左右 引以为流觞曲水 ⑶齐彭殇为妄作 亦犹今之视昔</p><p>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p><p>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p><p>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p><p>1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p><p>A.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殊:不同</p><p>B.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 由: 原因</p><p>C.及其所之既倦 之:的</p><p>D.固知一死为虚诞 一:把……看作一样</p><p>答案与解析:C。 C项,之:往,引申为达到,得到。</p><p>14.下列句中加点词与“犹不能不以之兴怀”的“以”的用法相同的是( )(3分)</p><p>A.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p><p>B.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p><p>C.楚人伐宋以救郑</p><p>D.皆以美于徐公</p><p>答案与解析:B。 B项和例句同,都作“因为”讲。A、C、D三项分别作“用”“来”“认为”讲。</p><p>15.翻译下列句子。</p><p>(1)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3分)</p><p>译文:虽然没有热闹的音乐,饮酒一杯,赋诗一首,也足以酣畅淋漓地表达幽深内敛的情感。</p><p>(2)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2分)</p><p>译文:抬头饱览广阔的天地,低头审察繁多的万物。</p><p>(3)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3分)</p><p>译文: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地生活。</p><p>(4)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3)</p><p>译文:虽然人们的兴趣、爱好、生活方式有千差万别,性情的安静和急躁不同,(可是又都有这样的体验:)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自己所需要的很快地得到了,欢快地感到满足的时候,不觉得衰老即将到来。</p><p>(5)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3分)</p><p>译文:本来就知道那种把死和生看成完全一样的说法是虚妄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看成为没有区别的说法完全是妄造的。</p><p> 《兰亭集序》教案</p><p>学习目标</p><p>知识:了解序文的写作特点,掌握实词“修、期、致、临、次”的意义。</p><p>能力:1.理清课文内容层次</p><p>2.理解作者的生死观。</p><p>情感:正确认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终归于尽的深沉感慨,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p><p>重点难点</p><p>重点 :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p><p>难点: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p><p>教学步骤</p><p>一、导入</p><p>二、课堂检测:重点字词句(小组竞赛形式)</p><p>1、重点实词</p><p>2、虚词</p><p>3、句式</p><p>4、翻译</p><p>三、(听录音)或全班朗读。注意朗读节奏,把握感情。(纠正读音)</p><p>四、整体感知</p><p>1、全文共可分为三段,试从每段中找出一个最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字眼。</p><p>明确:乐——痛——悲 (板书)</p><p>【过渡】: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我们就以此感情的变化为线索,走进王羲之的情感世界。</p><p>2、思考:为何而乐?为何而痛?为何而悲?</p><p>五、研习文本</p><p>(一)研习第一段</p><p>1、朗读第一、二自然段</p><p>2、在这一段中作者说“信可乐也”,那么作者到底乐什么? 结合文中的语句来分析一下。</p><p>(学生在书中划出相关语句,学生分析,老师点拨并引导概括。)</p><p> 明确: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贤人</p><p>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美景</p><p> 流觞曲水,一觞一咏-------------------乐事</p><p>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良辰</p><p>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赏心</p><p>【过渡】:第一段主要是记叙了兰亭宴会的盛况,表达自己的快乐心情,俗话说:“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 面对即将散去的宴会,王羲之发出了无限的感慨,心情一下子转入痛中来。</p><p>(二)研习第二段</p><p>1、请同学们在第二段中找出能体现作者“痛”的语句来体会作者内心的痛。</p><p>(学生找谈感受老师点拨)</p><p>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人生短暂</p><p>欣之所遇,快然自足</p><p>所之既倦,感慨系之————欲望永不能满足(世事无常)</p><p>向之所欣,已为陈迹 ----------世事变化之快</p><p>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生命终归于毁灭。</p><p>明确: 痛 —————— 生命短暂,世事无常 (板书)</p><p>【过渡】:作者由兰亭盛会的乐转入到人生的短暂,世事的无常之“痛”中来。是不是只有王羲之一人有“死生亦大矣”的痛惜呢?看看第三段,找出相关的语句思考这一问题。</p><p>(三)研习第三段</p><p>1、学生朗诵第四自然段。</p><p>2、思考:找出和作者生死观有密切联系的一句话,说说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观?</p><p>明确: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p><p>作者批判了时人的人生虚化的思想,认为生就是生,死即死,不可等同视之。</p><p>介绍背景:</p><p>东晋时人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意志消沉,不求进取,认为人生无常,生死等同。</p><p>(先概括东晋时期的这种风尚,再谈为何会有这种思想。)</p><p>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最黑暗的时代,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p><p>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思想虚无。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生就是死,死就是生,即所谓“一死生,齐彭殇”。</p><p>3、思考:对于作者的人生观,还有哪些人与之相同?</p><p>昔人</p><p> 时人 同痛“生命短暂,世事无常”</p><p> 后人 </p><p>六、总结:</p><p>作者由兰亭盛会写起,极写盛会之乐。可大凡美景盛会,都易引发人的愁思和感慨,面对兰亭美景,不由兴尽悲来,感慨万千,进而展开议论,抒发了“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之情,由己悲人,沟通古今。全文情景交融,文简而意深,不愧为千古名篇。</p><p>结束语:</p><p>今天,我和同学们在这样一个时刻,一起聆听了王羲之面对生命的悲叹。王羲之虽然逝去了,但他的书法艺术却永远散发着魅力。他为我们留下了千古不朽的《兰亭集序》,我们,又该为我们的后人留下什么呢?这是这节课我留给大家思考的问题。</p> <p>再诵读一遍课文,体味王羲之的人生态度。</p><p>(师生齐读最后一段)</p><p>七、作业:课外思考拓展</p><p>文章最后一句“后之览者,亦有感于斯文。”我们今天读他的文章,已经是后之览者,应该有许多的感悟,结合历史人物,谈谈你是怎样认识王羲之对人生的感悟的,你对人生有什么新的体悟?</p><p> 人生苦短,人之共叹。但大多数却经受了人生的考验,创造了瑰丽的人生。</p><p>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抒发的恰恰是建功立业的决心。</p><p>苏轼:人生如梦,却表达的恰恰是建功立业的渴望。</p><p>李白虽“人生在世不称意”,却高唱“长风破浪会有时”。</p><p>毛泽东叹“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p><p>【板书设计】</p><p> </p><p>《兰亭集序》复习教案乐 集会盛况 良辰美景,乐事赏心</p><p></p><p> 痛 人生感慨 生命短暂,世事无常</p><p> </p><p> 悲写序缘由“ 生死问题,古今同慨</p><p></p><p>附:儒、道与魏晋士人的死生观:</p><p>生命的短暂:</p><p>“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p><p>“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p><p>“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王勃《滕王阁序》)</p><p>“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p><p>“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前赤壁赋》)</p><p>儒家:</p><p>“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p><p>“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p><p>“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p><p>“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p><p>儒家重视人的社会存在和现世存在,认为道德仁义远较个体生命重要,思考现世生活远较思考死亡重要,对死亡采取的是视而不见的态度,从而忽视了个体生命面对死亡时所应有的态度。西汉以后,经过统治阶级改造的儒家思想一统天下,士大夫将以仁义道德为核心的伦理观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社会理想作为自我价值的最高实现,希望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抱负和人生价值,他们面对死亡所表现也是儒家那种视而不见的风范。</p><p>道家:</p><p>“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庄子·德充符》)</p><p>“生死存亡为一体”(《庄子·大宗师》)</p><p>道家的庄子对死亡则有较为深刻的认识,他在自己的著作中大谈特谈死,“死生”一词在《庄子》一书中至少出现过24次。他意识到死亡的恐惧和生命存在的有限性,死与生的问题是庄子人生哲学的底层。与儒家对死亡的视而不见不同,庄子创立了“至人”、“真人”、“神人”的“游”的境界来作为他的人生理想,最终用虚幻的理想境界掩盖了现实人生的苦难,也掩盖了他对死亡的恐惧感。所以庄子说“生死存亡为一体”,他以自然天命作为生死的本体,主张将个体的人完全返回到自然状态,让人在混沌的世界中听从天命,取消生死差别,这在某种程度上不能不反过来掩盖了他哲学中死亡意识的光芒。</p><p>魏晋士人:</p><p>“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p><p>“功名竹帛非我事,存亡贵贱付皇天。”(鲍照《拟行路难》)</p><p>时至魏晋,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长期分裂动荡时期,社会陷入了旷日持久的混乱中,整个社会都在生死线上煎熬、挣扎上。浓厚的死亡意识笼罩着这一个时代,魏晋时代的人对死的恐惧和由之引发的对生的焦虑,这种感受达到前所未有的深度。</p><p>旧的虚幻的群体社会彻底解体了,昔日士大夫们赖以生存的儒家权威思想全面崩溃了。“功名竹帛非我事,存亡贵贱付皇天。”(鲍照《拟行路难》)士大夫的内心充满对时光易逝和生命飘忽的无限感慨,死亡是令他们感到恐惧和哀伤的幽魂,驱之不散。“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人生一世间,忽若暮春草”(徐干《室思》),“但恐须臾间,魂气随风飘”。(阮籍《咏怀》)他们将生命比作朝露、比作暮春草,看作飘忽的轻烟,充满对生之无常和死之无奈的感慨。</p><p>此时,玄学兴起,玄学家致力于“援道入儒”,力图把儒家提倡的道德规范建立在道家自然本体论思想的基础之上。一般是在哲学上讲自然本体论,在政治上调和儒道,在人生方面追求玄远、超绝,成为魏晋士大夫的精神寄托。以“竹林七贤”为例,三国魏时,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七人为当时名士,游于竹林,号为七贤。</p><p>刘伶“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锸随之,云:‘死便据地以埋’”。(《晋书·刘伶传》)</p><p>阮籍“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晋书·阮籍传》)</p><p>嵇康“今但愿守陋巷,教养子孙,时与亲旧叙阔,陈说平生,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志愿毕矣。”(《与山巨源绝交书》)</p><p>无论放浪形骸,还是自得自足,都源于对“人生苦短”的无奈,尤其是前者,对死亡意识的表现已达极至。</p><p>总之,魏晋人的死生意识是从个体的生命出发的对死的恐惧及对生的焦虑,是对人的生存困境的观照和思考,是对儒家生死观的反叛和对道家生死观的深化。它不凭仁义道德,也不凭自然万物来消解人的个体存在,从而消解死亡意识,而是直接面对死亡思考,因此,魏晋时代是文化观念充分开放的时代,不再单纯拘泥于儒或道。正如李泽厚所说,是“人的觉醒”的时代(李泽厚《美的历程》)。正是在人的觉醒的人文思潮里,魏晋人在表面看似颓废、消极、悲观的死亡感慨中,深藏着他们对人生、生命强烈执著的追求和留恋,可以说是一种源自于死亡意识的“悲怆的美丽”。</p> <p align="left"></p><p></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兰亭集序》复习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