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19 18:58:29

《兰亭集序》导学案2

<p align="left"></p><p>《兰亭集序》 导学案</p><p>教学目标:</p><p>1、 了解序文句法上骈散结合,以散为主的特色。</p><p>2、 了解兰亭宴会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作者的人生情趣。</p><p>3、 掌握重要实词“修、期、致、次”等。</p><p>教学重点 :</p><p>1、理清课文情感思路,了解文章内容,揣摩作者的感情。</p><p>2、了解书序体裁的特色和在写景方面的特点。</p><p>教学难点 :</p><p>.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p><p>一 文体简介(有关“序跋”) </p><p>序也写着“叙”或称“引”,犹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有对作者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称为“跋”或“后序”。这类文章,按内容分别书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以叙事为主、夹叙夹议的,不多见;抒情成分较多的序,多半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兰亭集序》是一篇序言。 “序言”简称“序”,也叫前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书本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理解。序言,有自己作的,叫“自序”;也有请他人写的,叫“他序”</p><p>二 作者介绍 </p><p>王羲之:东晋书法家、文学家。字逸少。官至右军参军,世称王右军。因与扬州刺史不和称病离郡,放情山水,弋钓自娱,以寿终,后人辑有《王右军集》2卷。</p><p>相传王羲之7岁学书,12岁读前人笔论。少时曾学卫铄,自以为学得不差。后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锺繇等名家书法,又在洛阳看到蔡邕写的石经及张昶《华岳碑》,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及。于是遍学众碑,从此书艺大进。创造了妍美流便的新风格,把草书推向全新的境界。他的行草书最能体现雄逸流动的艺术美。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后世誉之为书圣。 </p><p>三 写作背景</p><p>是一篇书序。东晋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和当时名士谢农、孙绰等41人,于三月三日在会稽郡山阴的兰亭集会。他们曲水流觞,饮酒赋诗,各抒怀抱,最后由王羲之作一篇序文,总述其事,这就是《兰亭集序》。</p><p>四 预习提示</p><p>生字: </p><p>癸( )丑 修楔( ) 流觞( ) 游目骋( )怀 趣( )舍万殊 齐彭殇( ) 会稽( ) 感慨系之( ) 曾不知老之将至( ) </p><p>通假字:趣舍万殊( ) 古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p><p>解释下列加点字:</p><p>①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②列坐其次()</p><p> ③信可乐也 ()④曾不知老之将至 ()</p><p>⑤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 ( )</p><p>⑥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⑦不能喻之于怀()</p><p>⑧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⑨齐彭殇为妄作()</p><p>五 品读课文</p><p>1在文中找处自己最喜欢的一句并说明理由。</p><p>2从文中每一段找出一个字概括作者的感情。</p><p>3作者感到痛苦的因素是什么?为什么感到悲伤呢?</p><p>4在快乐面前我们要有些理性的思考。哪位同学再谈谈自己的观点?王羲之的悲叹不等于悲观,历史上留下叹声的人往往也留下了不朽的业绩,他们凭借自己的精神与成就获得了永恒的生命。谁能举个例子?</p><p>六当堂检测</p><p>1给下列各句加黑词选择恰当的义项 ①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A.原因 B.凭借 C.就着 D.由于</p><p>②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 A.修饰 B.整治 C.高,长 D .美好</p><p>③曾不知老之将至 ( ) A.竟 B.曾经 C.重叠 D.连……都</p><p>2对下列句式判断正确的是()</p><p>①岂不痛哉②死生亦大矣③当其欣于所遇④则与斗卮酒</p><p>A.①感叹句②感叹句③宾语前置句④陈述句</p><p>B.①反问句②判断句③介宾结构后置④省略句</p><p>C.①反问句②判断句③陈述句④宾语前置句</p><p>D.①感叹句②反问句③介宾结构后置④省略句</p><p>3下列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p><p>A.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p><p>(译文)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拘束,放纵无拘地生活。</p><p>B.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p><p>(译文)面对古人那些文章我总是感叹悲伤,可总是不能表达出来。</p><p>C.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p><p>(译文)原先兴盛的,转眼之间,已成为旧迹。</p><p>D.固知一死生为虚诞。</p><p>(译文)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p><p>4对“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的含义理解最确切的一项是()</p><p>A.后来者读这次集会的诗文,也会产生感慨。</p><p>B.后来的人读我的文章,也会由此而产生很多感想。</p><p>C.后世的读者读这次集会的诗文,也会与我有同感。</p><p>D.后世的读者读我的文章,也会被我的文章所感动。</p><p>5判断下列各句对错,不正确的一项是()</p><p>A.本语段节选自《晋书‘王羲之传》,是一篇书序。序,古代文体的一种,大多用以题赠,或作为著述的前言。本语段内容突出了书序的特点。</p><p>B.本语段一开头就出现了一个阔大的境界:“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但这并不显得突然:“人之相与”,指人际交往,是个普遍性命题,也包括这次兰亭之会在内;“俯”“仰”二字在这里用的是它们合义,表示时间过得很快。这包含着人怎样在人群中度过一生这一问题,由此而引发作者的感慨,可谓自然之极。</p><p>C.“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这种人人都有的情怀说明了—个事实:不管生活方式有怎样的不同,人总是留恋于生活中那些美好的事物,也就是留恋于有生之乐。</p><p>D.“死生亦大矣”,是作者的基本观点,作为书序,以此来概括一篇之意,这正是作者见解高远之处。 </p> <p align="left"></p><p></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兰亭集序》导学案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