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
<p align="left"></p><p></p><p>《兰亭集序》教案</p><p> 教学目的 </p><p> 1、了解序文的写作特点,掌握实词“修、期、致、临、次”的意义。 </p><p> 2、品味文中精练优美、朴素清新的语言,理清课文内容层次,理解作者的生死观。</p><p> 3、欣赏文中描绘的自然美,学会关爱自然,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 </p><p> 教学重点:</p><p> 1、了解书序体裁的某些特点。</p><p> 2、掌握实词“修”、“期”、“致”、“临”、“次”等及虚词“之”、“所”的含义及用法。</p><p> 3、熟读成诵。</p><p> 教学难点:</p><p> 把握各段的内容大意,理清文章思路。</p><p> 教学设想: </p><p> 1、语言精练、朴素、优美,教学时把重点放在体味语言特色上,由语言美去体悟自然美,体会作者乐山乐水的心情。要多读(可采取听读、范读、齐读、个人读、分组读形式)读到情随声出,自然成诵。 </p><p> 2、二三自然段作者由乐转悲,对人的生死这一问题的议论富有哲理性,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强调课前预习。预习要求:(1)反复朗读,参照注解,初步理解文意,扫除阅读障碍。(2)提出疑难问题</p><p> 教学时数:1课时。 </p><p> 布置预习:</p><p> ①因文中无生僻字,无长句,要求学生读两遍。 </p><p> 第一遍边读边看注释,粗知大意即可,不求确解;第二遍一气读完全文。②分类抄写课文中生动的语句:一类是景语,一类是情语,一类是叙事语。目的是利用这些语句作为记诵的支撑点。</p><p> 教学内容与步骤 </p><p> 一、导入新课</p><p> 浙江的绍兴兰渚山是美丽的地方。当年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兰花。尽管兰花多且香,但过了季节,很难寻觅。不过由于有了王羲之的“修禊”仪式(古代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这是古代的一朝风俗,到水边洗濯、嬉戏、并举祈、消灾的仪式。),东晋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谢安、孙绰等41人就在此集会,他们曲水流觞,引酒赋诗,各抒怀抱,最后有王羲之作序总述其事。王羲之不但文章写的好,又善书法,有书圣之称,于是兰亭,(兰渚之亭)流芳万古,大大超过了兰草的清香,。就让我们共同欣赏吧。 </p><p> (展示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序帖卷》, 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也读出我们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优美。)</p><p> 设计(二)</p><p> 同学们如果老师问你们“王羲之是什么人?”你们一定会马上回答:“书法家”!“书圣”!如果老师再问你们,知道《兰亭集序》吗?你们的也一定会说是“天下第一行书”!对了。从书法而言,它是历代书法家必摹之帖。同学们可以翻到本册书的插图,欣赏《兰亭序帖卷》。这里每个字都孕育着生命,疏处不嫌其疏,密处不嫌其密,通篇看来,结构严密,浑然一体。东晋时人评论王羲之的书法笔势为“飘如游云,矫若惊龙”(打出第一张幻灯片),意思是像浮云一样飘逸,像惊龙一样矫捷。你看了是否也有这种感觉呢?这篇《兰亭集序》不仅是王羲之书法艺术登峰造极的佳品,也许你们不知道的是,它更是我国古代散文的上乘之作,通篇三百二十五字,文词优美,言简意深。笔墨光泽与内涵文采交相辉映,珠联璧合。</p><p>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p><p> 1、了解序的题材特点 </p><p> 序是一种文体,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有的则如说明文,还有的写法上同散文笔调,这一类的多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兰亭集序》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 </p><p> 2、写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以及变化?</p><p> 由乐而生痛,言痛而生感,终了而言悲,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p><p> 我们就以此感情的变化为线索,走进兰亭,走近王羲之的感情世界。 </p><p> 3、分小组讨论,给文章划分段落部分,概括要点。</p><p> 第一部分:叙宴集盛况 </p><p> 第二部分:发人生感慨 </p><p> 第三部分:明作序要旨</p><p> 三、赏析课文</p><p> 1、 第一段:</p><p> (1)以课文的第一部分为主,看作者在表达自己的心境时从哪几个方面写的?</p><p> 时间:永和九年 暮春之初</p><p> 地点:会稽山阴之兰亭</p><p> 风景: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 清流急湍 天气气清 惠风和畅 </p><p> 人物: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p><p> 盛况:列坐其次 一觞一咏 畅叙幽情</p><p> 感受:信可乐也</p><p> 写法:写景抒情 叙议结合</p><p> 作者用简洁雅致、妙趣天成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溪流,清澈明朗;激湍,飞花溅玉。这些景物清明幽雅,而又生机盎然。于是诗兴大发,他们纷纷临流赋诗。虽无丝竹管弦之兴,然而可以畅叙幽情,各抒怀抱。我们仿佛看到了这些雅士间儒雅的风度和诗意的人生,这种美好的聚会自此以后成为千古美谈。作者发出由衷的感叹,“信可乐也”。这实在是人生的极致。这种乐是对兰亭美景的陶醉,是来自于兰亭集会的畅快。</p><p> (2)学生尝试背诵第一段。</p><p> 理清背诵思路:记叙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岭”引出四周环境及场面的铺叙,最后由“是日地”领起描写游人的心境,抒发集会的心情。</p><p> 要求:学生体会作者状物写景言简意赅、妙趣天成的特点,感受作者快乐的心境。请学生摘录写景句。</p><p> 2、学习第二段,了解作者的心境的变迁。</p><p> 明确:作者写出宴会之乐,实际是为下文的议论服务,作铺垫。</p><p> 一开头就出现了一个阔大的境界:“人之相与,俯仰一世。”</p><p> 接着列举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王处的时代是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极剧动荡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因此,他们中有的人是静者,谈玄悟道:“晤言一室之内”,有的人是动者,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尽管性格不同,好恶各异,但是“当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都会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不仅如此,而且“及其所之既倦……矣”,“向之所欣,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这就说明,年将老、兴将倦,欢乐有期,这是共同的。</p><p> 接着笔锋一转,由生说到死。人的寿命的长短,要听凭造化,无论寿命的长短,其结果是殊途同归,“终期于尽”,人总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无法抗拒时间的无情吞噬,“死”是如此强大而无法抗拒,个体的生命在它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于是作者自然发出“岂不痛哉”的感慨。</p><p> 尝试背诵第二段。</p><p> 3、朗读并分析第三自然段。</p><p> 理清背诵思路:首先,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从而加深自己的感慨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联系当前,批判当前士大夫“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现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再接着,把目光转向未来,逼出“后之视今,亦由今视昔”两句,并发出“悲乎”的慨叹。巧妙地把话题引到诗集的编著及其意义上来,以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总结全文。</p><p> 作者的“悲”,与他的人生观有着密切的关系。佛教、道教徒总是把生死看得很虚无、很超脱,他们“一死生,齐彭殇”,可我们不是神仙道人,是血肉之躯,要珍惜生命,士大夫当“兼济天下”,去实现自己的抱负。这种生活观在我(王羲之)看来是何等的虚伪可笑。正因为我对生命是如此的珍惜,因此,“每览昔者兴感之由”,我“悲”古人,因为我对生命的体验和古人对生命的体验是何其相似;我亦“悲”后人,“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后人读我的文章,犹如我读古人的文章一样。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而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己悲人的,更加深刻感慨。 </p><p> 人类社会从古至今迈进了多少年,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是今非昔比,但无论世界怎么变化,人类对生命本质(生命、青春、痛苦等等)的体验却是一致的,王羲之也正是道出了这种“千古同悲”,才如此深深地打动了我们。</p><p> 集体齐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背诵。</p><p> 4、学生齐读课文三遍,背诵。</p><p> 四、词语解难 </p><p> 课后思考练习第三题中有5个实词,归纳其一词多义,力求在动态的语境中辨析词义。 </p><p> 学生逐一明确。 </p><p> 教师归纳总结。 </p><p>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p><p> ①修 </p><p> 例句 出处 释义 </p><p>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岳阳楼记》 修建、修造 </p><p>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过秦论》 治理、整治 </p><p>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答司马谏议书》 修订、修改 </p><p> 邹忌修八尺有余 《邹忌讽齐王纳谏》 高 </p><p>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兰亭集序》 长 </p><p> ②期 </p><p> 例句 出处 释义 </p><p>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史记陈涉世家》 期限 </p><p> 今夜半,方期我决斗某所 《大铁椎传》 约定时限 </p><p> 上不顺天,下不惠民,征敛无期,求索无厌 《吕氏春秋》 限度 </p><p> 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 《察今》 期望、企求 </p><p>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战国策》 (jī)满、周,一周年 </p><p>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兰亭集序》 至、及 </p><p> ③致 </p><p> 例句 出处 释义 </p><p> 皖师欲结欢于宁南,致敬亭于幕府 《柳敬亭传》 送、送达 </p><p> 一篇之中,三致意焉 《屈原贾生列传》 表示、表达 </p><p>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劝学》 到达 </p><p> 家贫,无以致书以观 《送东阳马生序》 获得、得到 </p><p>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过秦论》 招致、引来 </p><p> 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孔雀东南飞》 致使、使得 </p><p> 专心致志 成语 极、尽 </p><p>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兰亭集序》 情趣、情致 </p><p> ④临 </p><p> 例句 出处 释义 </p><p> 把酒临风,其喜气洋洋者矣 《岳阳楼记》 面对、迎 </p><p> 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兰亭集序》 面对、引申阅读 </p><p> 居高临下 成语 从高处往低处看 </p><p>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出师表》 将要 </p><p> ⑤次 </p><p> 例句 出处 释义 </p><p> 1.贤能不待次而举 《荀子王制》 等次 </p><p> 2.陈胜吴广皆次而行 《陈涉世家》 按次序 </p><p> 3.凡用兵之法……全军位上,破军次之 《孙子兵法》 在排列上次一等 </p><p> 4.师退,次于召陵 《左传僖公》 临时驻扎 </p><p> 5.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夜篝火 《陈涉世家》 行军途中的驻地 </p><p> 6.列座其次 《兰亭集序》 旁边 </p><p> 布置作业 </p><p> 1.背诵全文。 </p><p> 2.写一段话,把“崇山峻岭”“清流激湍”“游目骋怀”“情随事迁”五个词用进去,描写恰当,内容要合理,不少于400字。 </p><p> [延伸阅读]</p><p> 将王羲之《兰亭诗》和《兰亭集序》对读,《兰亭集序》中的自然之景和诗中的自然之景诗如何对应的,这些自然之景是纯粹客观的自然之物吗?</p><p> 教师可把《兰亭诗》打印分发给学生。《兰亭诗》其一</p><p> 仰视碧天际,俯瞰渌水滨。</p><p> 寂阒无涯观,寓目理自陈。</p><p> 大哉造化工,万殊莫不均。</p><p> 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p><p> 诗中的“仰视碧天际”对应《序》中“仰观宇宙之大”“天朗气清”。</p><p> 诗中“俯瞰渌水滨”对应《序》中“俯查品类之盛”“清流激湍”。</p><p> 诗中“无涯观”“万殊”“群籁”对应《序》中“崇领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惠风暖日”。</p><p> 这些景物并非客观存在之景,而是贯注了诗人心性的情致化景物,从诗中最后一句来看,宇宙万物虽有差别,但它们给作者的感受都是崭新的、可爱的。</p><p> [板书设计] </p><p> 写景状物 </p><p> 记会 </p><p> 畅叙幽情 </p><p> 欣于所遇,及其既倦 </p><p> 兰亭集序 慨叹 向之所欲,已为陈迹 死生亦大矣 </p><p>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p><p> 昔人兴感,若合一契 </p><p> 明意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p><p> 后之览者 </p><p> 板书设计:</p><p> 兰亭集序 </p><p> 王羲之 </p><p> 良辰:暮春之初 </p><p> 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 </p><p> 美景: 清流激湍 映带左右 风物之美 </p><p> 天朗气清 惠风和畅 乐 </p><p> 乐事: 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 人物之盛 </p><p> 曲水流觞 畅叙幽情 吟咏之雅 </p><p> 赏心: 仰观俯察 游目骋怀 视听之娱 </p><p> 其一: 人生美好却短暂 </p><p> 其二: 生命欲望永不得满足 悲 </p><p> 其三: 时间无情,生命终归于毁灭</p><p> 附录</p><p> 资料集萃: </p><p> 资料卡片① </p><p>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东晋琅邪人(现山东省临沂县)。后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出身世家大族(王谢之家,祖王正,父王旷,曾任淮南太守,善谋略,亦是书家),但性情耿直,严守操节。起家秘书郎,后迁参军,长史。拜护军将军,调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在会稽任内适逢灾荒,开仓赈济百姓。因与上司扬州刺史王述失和,遂称病辞职,从此优游林下,寄情山水,专攻书法。 </p><p> 羲之幼有美名。《晋书王羲之传》称其“幼讷于言,人未之奇”,七岁学书,十二岁时得其父传授学书笔法。又从卫夫人学书,融汇古今,独创一家,时人称其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其书迹虽为后人摹刻,已非原迹,得羲之笔法神采的,尤以永和九年记兰亭修禊之《兰亭集序》为极品,后人尊为行书典范。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五字,因是草稿,无意于求工,故潇洒自然,点画富于变化,重字皆作别构,其中尤以二十个“之”字,写法个个不同,或端整如楷,或流利似草,变化不一,尽态极妍,通篇章法、结构、用笔虽各自称雄,但互不侵夺,配合默契,显示出浓轩得体,圆润流畅,充分表现出晋人萧散自然的风致,无愧于“天下第一行书”称号。 </p><p> 资料卡片② </p><p> 有子七人,知名者五人:王玄之、王凝之、王徽之、王操之、五蕴之、王涣之、王献之。以第七子王献之最为突出。父子先后联辉,后人称二王,时人称:“献之骨力远不及父,而颇有媚趣”,七八岁时学书,羲之密从后掣其笔不得,叹曰:“此儿后当复有大名”。 </p><p> 资料卡片③ </p><p> 人琴俱亡:王徽之,字子猷,性卓荦不羁,雅性放诞,好声色。时人钦其才而秽其行。王献之,字子敬,少有盛名,高迈不羁,虽闲居终日,客止不怠,风流为一时之冠。工草隶,善丹青。时二人俱病笃,有术人云:“人命应终,而有生人乐代者,则死者可生。”徽之谓曰:“吾才位不如弟,请以余年代之。”术者曰:“代死者,以己年有余,得以足亡者耳。今君与弟算俱尽,何代也!”未几,献之卒,微之奔丧不哭,直上灵床坐,取献之琴弹之。久而不调,叹曰:“呜呼子敬,人琴俱亡!”因顿绝,先有背疾,遂溃裂,月余亦卒。 </p><p> 资料卡片④ 王羲之爱鹅:(1)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息弥日。 </p><p> (2)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赠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其任率如此。 </p><p> (3)尝诣门生家,见杯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 </p><p> (4)又尝在蕺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其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 </p><p> (以上资料皆摘自《晋书》) </p><p> 资料卡片⑤ </p><p> (以下参阅钱钟书《管锥编》) </p><p> “一死生与齐彭觞”: 语出《庄子齐物论》 </p><p> “予恶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蕲(祈)生乎”,“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庄子认为生和死是相对的,“方生方死,方死方生”,象细胞的新陈代谢,但他夸大了这个相对,否定了生和死的区别。庄子认为寿命长短相对,故而否定了寿夭的区别,认为活了八百岁的彭祖和未成年就死去的人没什么区别。但作者在文中引用孔子的话说生死是人生的大事,接着分别写古人、今人和后人,无不对生死这一人生大事感慨万端,对人生无常悲恨不已,既然古往今来人们无一例外都为人生无常兴叹生悲,庄子的死生一样,寿夭等同的说法不是虚妄荒诞之辞吗? </p><p> 资料卡片⑥ </p><p> “曾不知老之将至”:语出《论语述而》 </p><p>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p><p> 资料卡片⑦ 符契:古代朝廷封官、传命和调遣兵将的凭证,用铜、玉、竹木等制作,上刻文字,分为两半,各执其一,合二为一方有效。</p><p>[板书设计] </p> <p align="left"></p><p> 写景状物 </p> <p> 记会 </p> <p> 畅叙幽情 </p> <p> 欣于所遇,及其既倦 </p> <p> 兰亭集序 慨叹 向之所欲,已为陈迹 死生亦大矣 </p> <p>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p> <p> 昔人兴感,若合一契 </p> <p> 明意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p> <p>&nbs</p><p align="left"></p><p>p; 后之览者 </p> <p class="MsoNormal"></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