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江采芙蓉》导学案 永宁县回民高级中学自主探究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p align="left"></p><p></p><p>高一语文必修二 </p><p>内容:《涉江采芙蓉》 </p><p>第一课时 </p><p>【课前学习】 </p><p>一、字词积累 </p><p>1、字音 </p><p> 采之欲遗谁 遗( ): </p><p>2、字形辨识 </p><p> 兰zé( ) 选zé( ) 翻yì( ) 铃 duó( ) </p><p>二、预习积累有关文学常识: </p><p>1、萧统:南朝梁代兰陵人,文学家,梁武帝(萧衍)的长子。世称“昭明太子”。 </p><p>2、《文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各类文学作品的选集,收集秦汉以来的文学作品,共三十卷,也称《昭明文选》。 </p><p>3、《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刘勰在《文心雕龙》赞誉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在《诗品》中赞它“一字千金”。 </p><p>4、五言诗:古代诗歌体裁。全篇由五字句构成的诗。汉代以前,偶有五言的诗句,但没有完整的五言诗。五言诗是在两汉民谣和乐府民歌中首先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东汉末年无名氏《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已经达到成熟阶段。至建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言诗已“居文词之要”(钟嵘《诗品》)成为最盛行的诗体,出现了大批名作。 </p><p>【尝试学习】 </p><p>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 </p><p>这四句诗歌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p> <p>永宁县回民高级中学自主探究学案 </p> <p>高一语文必修二 </p><p>内容:《涉江采芙蓉》 课时安排:1 </p><p>编写人:艾晶洁 编号:1 </p> <p>【课堂学习】 </p><p>第一课时 </p><p>【导语】 </p><p> 从“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诗经》一路走来,我们读过屈原的《离骚》,汨罗江边的纵身一跳,并没有真正停止了屈原的生命,借着《离骚》中芬芳馥郁的诗句,仿佛还能触摸到他的那颗滚烫的跳动的心。于是,现实主义诗歌和浪漫主义诗歌都有了丰沛而清洁的源头。我们还需感谢汉武帝,他设置了一个大规模的音乐机构——乐府,也许他只为了娱乐,了解施政效果,但客观上却起了保存民歌的作用,为后世留存了一个宝库。 </p><p> 时间流驶,我们来到东汉末年,有一群文人,文化素养较高,他们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创造出大量的风格独特,艺术成就很高的五言诗,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 </p><p> 《古诗十九首》选自南朝梁萧统《文选》,并非一人一时所作,因作者姓名失传,时代不能确定,故编者题为“古诗”。 </p><p>艺术成就很高,被称为“五言之冠冕”, 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p><p>【学习目标】 </p><p>1、积累文学常识; </p><p>2、学会朗读五言诗,运用想象和联想能力描摹诗歌画面; </p><p>3、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情感,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和思想内涵。 </p><p>【学习任务】 </p><p>一、 朗诵 </p><p>1、朗读方法,注意断句和朗读的语气。 </p><p>【方法点拨】断句: 五言诗一般为二三字格式或者二一二字格式。 </p><p>不可读成苏轼的豪放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那样大气磅薄正义凛然。因本诗是游子思亲诗,最后一句直接画龙点睛,写出“忧伤以终老”,那种相知相爱不能相守的别离之情应该是很凄楚的。 </p><p>故应该怎么读才能表达这种语气呢? </p><p>2、听录音,正音。 </p><p> 遗:读( ): 例句: </p><p>3 、学生集体朗诵,自由朗诵。教师点评。 </p> <p>二、诗歌解读 </p><p>1、此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作者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p><p>明确: </p><p>2、本篇课文的结构框架“五个一”: </p><p>一个高洁优雅的意境,一串的真纯自然的举动,一声感人肺腑的叹息,来自一段深挚笃厚的爱情,一腔无以名状的忧愤。 </p><p> 首先我们就来欣赏诗人在诗首就为我们创设的意境,意境由多个意象组成,有哪些意象呢? </p><p>(一)一个高洁优雅的意境 </p><p>1、芙蓉意象:荷花、莲花、芙蕖、菡萏等。 </p><p>【课外补充】 </p><p>(1)君子之花: </p><p>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莲,花之君子者也。 </p><p> 品质高洁 气质优雅 </p><p> 姿态优美 仪表庄重 </p><p>(2)佳人之花: </p><p> 采莲曲二首(其二) </p><p>王昌龄 </p><p>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p><p>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p><p> 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田田荷叶之中,几乎分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而少女的脸庞则与鲜艳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难辨。</p><p> 沙扬娜拉 </p><p> 赠日本女郎 </p><p> 徐志摩 </p><p>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p><p>象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p><p>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p><p>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p><p>沙扬娜拉! </p><p> 错 误? </p><p>?郑愁予 </p><p>我打江南走过? </p><p>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p><p>?…… </p><p>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p><p>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p><p>? </p><p>看来,芙蓉亭亭玉立,叶如裙,花如面,不愧为佳人之花。 </p><p>(3)爱情之花:</p><p> 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怜子”,“青”即“情”。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p><p> 由于“莲”与“怜”音同,“莲子”即“怜子”,“青”即“情”“莲心”和“怜心”双关,就是相爱之心。 </p><p>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可见但不甚分明,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 </p><p>2、“芳草”的“兰泽”意象 </p><p>兰与芳草指的是 。同学们知道谁的作品中使用了大量的香花香草? </p><p>回忆诗句: </p><p>3、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营造了怎样的意境?在诗歌中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p><p>(二)一串真纯自然的动作 </p><p>1、涉江而采的动作描写 </p><p>采:采的目的—— </p><p> 采的方式—— </p><p> 采的结果—— </p><p>【课外补充】 </p><p> 庭中有奇树 </p><p>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p><p>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p><p>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p><p>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p><p>2、还顾而远望的动作描写 </p><p>明确:目的—— </p><p> 方式—— </p><p> 结果—— </p><p>(三)一声感人肺腑的叹息 </p><p> 爱之深才会思之切,才会见荷花而欲遗之,遗之而不得故深情回望,回望中更感路途遥渺,相聚无望,于是,郁积在心中的忧伤就幻化为天地间的一声幽叹。 </p><p>叹什么? </p><p>(四)一段深挚笃厚的爱情 </p><p> 表达作者情感的词语: </p><p> 内容: </p><p>(五)一腔无可名状的忧愤 </p><p>何以有终老之叹? </p><p>[课外补充] </p><p> 时代原因:东汉中晚期朝政腐败,尤以桓灵之世为甚,桓帝时的《童谣》“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诸葛亮也曾对后主劝谏道:“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汉末外戚宦官交相干政,此起彼伏,这些人把持朝政,安插亲信,使本来就有极大弊端的东汉选举制度也破坏殆尽,举官不再问品行、学业,只看门路和金钱,这就堵塞了一般士人的出路。士人悬梁刺股只为立德,立功,立言,怀有强烈的功名意识,为了求一官半职不惜游京师,谒州郡,以求权门的推荐援引,但事实上大多投奔无门,空怀抱负,眼见时间消逝,不免有极大的痛苦和困惑。一方面热烈追求仕宦,一方面黑暗社会进身无望,理想与现实形成强烈反差,因而就有了“游子”的乡愁和“思妇”的闺怨。草木摇落功业无成思远路,韶华易逝空床凄冷泪轻流,反映了漂泊流离之苦和离别相思之痛,表达了一种祈求社会安定、渴望家室团聚的愿望。由于这种愿望难以实现,因此流露了浓重的感伤之情,蕴含了对社会的强烈不满。“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动乱时代的音乐怨恨而愤怒,这是政治脱离政道的表现) </p><p> 这五个一结合铸就了一首成就极高的五言诗,讲述了东汉末年大多数文人的悲剧人生。 </p><p>三、合作探究 </p><p>1、本诗主要采取了什么表达手法? </p><p>2、讨论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是谁?合理想象,创设情景,谈谈自己的观点和依据。 </p><p>【当堂检测】 </p><p>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 </p><p> 这四句诗歌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达到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p> <p align="left"></p><p></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