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19 18:58:15

《孔雀东南飞》教案2

<p align="left"></p><p><table id="20236"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 <tbody> <tr id="20232023"> <td class="font_14" id="20232023"> </td></tr></tbody></table>教学目标:</p><p>1、了解“乐府”和“乐府诗”,了解《孔雀东南飞》在文学史上的地位。</p><p>2、积累基本的文言知识点,指出“相”的用法。</p><p>3、分析人物形象。</p><p>4、学习铺陈排比的手法。</p><p>5、分析本诗开头和结尾的特点。</p><p>教学过程:</p><p>【新课导入】</p><p>古今中外,有许多可歌可泣、优美动人的爱情故事,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听过一些爱情传说或故事呢?请同学们起来讲述一下自己所知道的爱情故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个关于焦仲卿和刘兰芝的荡气回肠、催人泪下的爱情故事。</p><p>【介绍《孔》和“乐府”、“乐府诗”】</p><p>1、《孔》,见课文P95注释①,另增加:全诗353句,2023字,被清代王世贞在《艺苑卮言﹙卮zhī言——卮,小酒杯。卮言,酒后之言,无稽之言﹚》中称为“长诗之圣”。</p><p>2、注释②上说《孔》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那么,什么是“乐府”呢?</p><p>乐府:原是西汉武帝刘彻设立的专管音乐的官署,它的具体任务是制定乐谱,培训乐工,搜集歌词,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乐府诗”是指这个机构为配制乐曲而由文人制作或从民间采集的诗歌,这些诗歌主要是用来入乐的,但并不全部入乐。魏晋时期开始把“乐府诗”简称为“乐府”,于是“乐府”也由机构名称演变为一种带有音乐性诗体的名称。中国文学自《诗经》楚辞后,继之而起的就是两汉乐府诗歌,而《孔》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p><p>【介绍小序】</p><p>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成诗经过。序中的“遣”“逼”二字集中地体现了故事的矛盾冲突,全诗也围绕着这两个字展开情节。</p><p>【生字词、文言基本知识点】﹙见课本,其中特别强调“相”字﹚</p><p>【内容介绍】</p><p>1、用5分钟时间快速看看每一段对话各是哪个人物说的,然后请同学起来分角色朗读,要求能切合人物性格特征﹙如时间不够,就不用分角色朗读﹚。</p><p>2、内容结构﹙为节约时间,教师直接划分段落并介绍内容结构,不用学生做﹚</p><p>起兴﹙首两句﹚兰芝被遣开端夫妻誓别发展</p><p>兰芝抗婚发展双双殉情高潮告诫后人尾声</p><p>【分析人物形象】﹙重点分析刘兰芝,其他人物一笔带过,点到为止﹚</p><p>把全班同学分成四个组分别分析刘兰芝、焦仲卿、焦母、刘兄的人物形象,要求找出描写这四个人物的段落或句子,然后根据这些段落和句子分别分析各自的性格特征。</p><p>★刘兰芝:美丽大方、才貌双全、勤劳贤惠、果敢刚强、从容镇定、重情重义、坚贞执着、不慕荣华富贵。</p><p>“十三能织素……及时相遣归”</p><p>师:十三……,十四……,十五……,这叫什么手法?</p><p>花这么多笔墨写,突出了刘兰芝的什么?</p><p>刘兰芝在十三岁时只学习了织绢,十四岁时只学习了裁剪衣服,十五岁只学习了弹箜篌,十六岁时只学习了诵诗书吗?这叫什么手法?</p><p>本段用了铺陈排比、互文的手法,按时间顺序进行纵向的铺陈。罗列数字,是交叉表述,并非她在具体的那年里只做了一件事情。突出兰芝多才多艺、有教养的特点,后面的描写突出了她的勤劳贤惠、果敢刚强。</p><p>“鸡鸣外欲曙……精妙世无双”</p><p>师:请用本段中一个词概括本段内容﹙严妆﹚</p><p>本段用了什么手法?此时此刻的兰芝为何要严妆?﹙兰芝是在什么情况下严妆的?按一般的逻辑推理,在这种情况下本该是怎样的表现?而兰芝却是怎样做的,表现了什么?﹚严妆时又为何要“事事四五通”?</p><p>用铺陈排比的手法详写兰芝离家的打扮,由足至头、至腰、至耳、至指、至口、至步,一连串夸张性的铺陈,旨在描写她的美,更表现她的从容镇定。“事事四五通”表明了她欲去却又不忍遽去的矛盾心理和无奈,故意拖延时间。</p><p>“媒人下床去……郁郁登郡门”</p><p>师:这段描写对刻画刘兰芝的形象有何好处?﹙提示郡守家富有吗?那么兰芝对这富有的郡守感兴趣吗?兰芝想做什么——心思依然在焦身上。所以这段铺张的场面突出了兰芝的什么?﹚</p><p>用铺陈排比手法写太守办喜事豪华场面,显示兰芝不为富贵所动的情操,也形成了太守家的喜和兰芝、仲卿的悲之对照,强化了悲剧性。</p><p>总结:本诗铺陈排比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也为诗歌带来了声律和色彩之美。</p><p>人物对话塑造性格:</p><p>1、和家婆的对话——“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不卑不亢,举止得体。</p><p>2、和小姑的对话——有礼有节。</p><p>3、和焦仲卿的对话——对爱情的忠贞。</p><p>4、和家兄的对话——“处分适兄意,那得任自专”——外柔内刚。</p><p>★焦仲卿:忠于爱情、消极反抗、忍辱负重、是非分明。</p><p>★焦母:蛮横无理、独断专行,对儿子软硬兼施。</p><p>★刘兄:性行暴戾,趋炎附势,尖酸刻薄,冷酷无情。</p><p>总结: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p><p>1、富有个性化的对话和语言2、简洁的人物行动刻画﹙分析焦母时﹚</p><p>【重点引读、赏析的段落】</p><p>1、开头五段:人物的矛盾冲突突出,十分尖锐。﹙要求找出每人对话中推动情节发展,凸现尖锐矛盾的句子﹚</p><p>兰芝:“妾不堪驱使”、“及时相遣归”</p><p>仲卿:“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娶”</p><p>焦母:“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p><p>兰芝和焦母势不两立,仲卿消极反抗,矛盾冲突由此展开。</p><p>2、“府吏闻此变”——“千万不复全”</p><p>人物细腻的思想感情:</p><p>仲卿先贺,继怨,后誓“吾独向黄泉”。兰芝先体谅同情,后誓“黄泉下相见”。仲卿的“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兰芝的“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作者的叙述语“生人作死别,恨恨哪可论”,都是极妙诗句,艺术表现力极强。</p><p>【起兴和结尾】</p><p>开头以“孔”托物起兴,由美禽恋偶联想到夫妻分离,给全诗笼罩上悲剧气氛。结尾用浪漫主义手法,用鸳鸯双飞寄托对自由、幸福的向往。这样,全诗以孔雀失偶兴起,以鸳鸯双飞作结,首尾呼应,诗意浓郁。</p><p>【作业】熟读全诗,背诵“十三能织素……会不相从许”,“鸡鸣外欲曙……精妙世无双”,“媒人下床去……郁郁登郡门”,“府吏闻此变……千万不复全”。预习第17课。</p><p> <br /> </p> <p align="left"></p><p></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孔雀东南飞》教案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