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绿记》教案9
<p align="left"></p><p></p><p>教学目标 </p><p>1、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的身世,加深对内涵的理解;能用生动的语言再现作者囚绿的经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象征手法,把握文章的主题,品味淳朴清丽的语言。 </p><p>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的方法,使学生能够复述作者囚绿的经过,达到把握全文整体脉络的目的;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逐步深入课文,使学生能够自主的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p><p>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深沉的爱国情感;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 </p><p>教学重点 </p><p>1、体会散文“形散神聚”“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写作特点,理解托物言志的象征写作手法。 </p><p>2、体会作者在散文中寄托的感情、散文的内涵美及其象征意义。 </p><p>教学难点 </p><p>1、理解“绿”在中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赋予“绿”的深刻思想内涵。 </p><p>2、结合作者赞美“绿”的历史环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p><p>教学方法 </p><p>讨论法、品读法 </p><p>教学准备 </p><p>预习、了解作者、小黑板 </p><p>教学时间 </p><p>2课时 </p><p>教学过程 </p><p>第一课时 </p><p>一、导入新课 </p><p>1、导入:同学们喜欢绿吗?(学生答)为什么喜欢绿呢?(个别学生答)对!绿生机勃勃,活泼可爱,它是生命的象征,可以给失意的人带来无限的希望,可以给焦虑的人带来精神的宁静,可以给苦闷的人增添生活的快乐。绿确实值得我们去爱,但你会因为喜爱绿而将一枝绿色从屋外囚禁到屋内吗?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青年,他因为爱绿,真的把窗外的绿囚禁到屋内,这位青年是谁?对,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文章的作者,一位很有才华的青年散文家和翻译家陆蠡。关于陆蠡的资料,课前已经请同学们搜集整理,下面就先请同学们把搜集到的资料作一交流。 </p><p>2、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谈作家作品。 </p><p>3、陆 蠡 (2023),原名圣泉,原籍浙江天台,我国现代散文作家、翻译家。2023年作者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上海沦陷后,他留沪主持该社工作。2023年4月13日,因出版抗日小说,被捕,刑审数月,受尽酷刑,英勇不屈,被日寇秘密杀害。是陆蠡的代表作,写于抗战爆发之后,华北沦陷,作者在上海“孤岛”时期,怀念在北京的一段生活,表达对祖国山河沦亡的感叹与对民族气节的礼赞之情。巴金回忆陆蠡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现在让我们一起研读陆蠡的散文代表作《囚绿记》,去接触他那崇高的灵魂。 </p><p>二、检查预习 </p><p>1、拼音字词。 </p><p>2、交流圈划批注读书成果。 </p><p>用符号对课文进行圈划批注: </p><p>用“~~”符号标出佳妙句 </p><p>用“?”符号标出有疑问处 </p><p>用“ ”符号标出要注意处、发表感想处 </p><p>三、整体感知 </p><p>1、作者所囚的“绿”是什么?——常春藤。 </p><p>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陆蠡囚禁常春藤。 </p><p>2、小黑板显示思考题 </p><p>(1)课文哪几段写囚绿?囚绿之前、之后写了什么?请各用两个字概括。 </p><p>(提示:抓写行动的句子) </p><p>(2)哪一段或哪几段写得特别能打动你,使你动情?做上记号,待会儿我们要好好朗读和品味。 </p><p>3、全班讨论、交流 </p><p>明确:文章自始至终紧扣一个“绿”字,由“择绿、赏绿、囚绿”到“释绿、思绿”,每一个意念与行动都体现着作者对绿的爱,感情步步深化,一浪又一浪地把爱绿色生命的心潮向前推进。 </p><p>四、作业 </p><p>熟读全文、巩固字词积累。 </p><p>第二课时 </p><p>一、复习 </p><p>回顾主要内容及线索。 </p><p>二、品读赏析(运用圈划批注读书法) </p><p>读一读你最喜欢的语段或语句,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p><p>学生个别读(说明理由)、散读、全读。 </p><p>三、探究讨论 </p><p>(同学们在朗读时,都被作者对绿的挚爱感动了,作者为什么对绿——一株常春藤这么爱呢?) </p><p>1、提问:作者笔下的绿有怎样的特点?面对挚爱的绿,作者有怎样的体验与理性思考呢?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谈谈你的理解。 </p><p>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在书上圈划有关词、短语、句子,并作些批注。 </p><p>全班交流(每组推选一名代表,前面同学提到的不要再提),深化感悟, </p><p>在交流中明确概括绿特点的词语,形成板书。 </p><p>蓬勃 </p><p>绿 向阳 </p><p>固执 </p><p>2、作者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的笔墨描绘绿藤的执着? </p><p>突出常春藤永远向着太阳,渴望自由,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p><p>3、所以这里的绿不仅仅是指常春藤,而是有它的象征意义。 </p><p>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人、思想和感情,这种写作手法,通常称为“象征”。 </p><p>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绿”的象征意义。(提示:由绿的特点,作者的体验思考联想一下。) </p><p>全班交流中明确,形成板书。 </p><p> 象征 生命、希望 </p><p> 向往光明、自由 </p><p>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 </p><p>4、作者笔下的绿具有这么多崇高的品质,相信大家一定会深有感触。现在,请同学们说一段话,致“绿友”,以表达深切的崇敬、赞美、祝福之情。 </p><p>5、教师小结:抗日战争爆发之际,面对国土的沦丧,陆蠡的内心是压抑而痛苦的。他把这种思想情感用他的笔流露出来。于是我们从一株“固执”的常春藤身上窥见他渴望光明、自由,“永不屈服于黑暗”的斗争精神。而这一切,都源于他爱祖国,忠于祖国的情怀,正如巴金所说,他确实有一颗——“黄金的心”。正是由于有了这种“永不屈服的精神”,有了爱祖国的情怀,中国人才会最终赶走日寇,走上今天的繁荣富强。 </p><p>四、拓展延伸 </p><p>欣赏:艾青《礁石》,朗诵,进一步感悟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顽强斗争精神”。 </p><p> </p><p>一个浪,一个浪 </p><p>无休止地扑过来 </p><p>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p><p>被打成碎沫、散开…… </p> <p>它的脸上和身上 </p><p>象刀砍过的一样 </p><p>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p><p>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p><p>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通过对海浪的描绘,塑造了搏击风浪,在狂涛中巍然屹立的礁石的形象。表现了礁石像勇士那样,搏击海浪、不折不挠、、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本诗中的海洋不仅仅是自然界的海洋,更多的是人类生活的海洋,在诗人笔下,“礁石”不仅象征了不向命运低头的诗人自身,更象征了我们民族的那种不可或缺的不畏强暴、不屈不挠的顽强斗争精神。希望同学们在今后面对人生的风浪时都能够具备这种不屈的精神。 </p><p>五、布置作业 </p><p>课后收集有关“绿”的成语或诗句,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提倡小组合作。 </p><p>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p><p>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唐杜牧《江南春绝句》 </p><p>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唐贺知章《咏柳》 </p><p>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唐白居易《忆江南》 </p><p>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p><p>板书设计: </p><p>2 囚绿 </p><p>蓬勃 象征 生命、希望 </p><p>绿 向阳 向往光明、自由 </p><p>固执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p> <p align="left"></p><p></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