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19 18:58:03

故都的秋

<p align="left"></p><p>故都的秋 </p><p>教学目的 </p><p>①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 </p><p>②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品味诗一般的意境 </p><p>教学重点 </p><p>品味语言;学习以情驭景,用景显情,情景交融的散文特点 </p><p>教学难点 </p><p>通过语言的品味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p><p>教学时数 </p><p>一课时 </p><p>一.导入 </p><p>导语设计: </p><p>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秋,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也留下了无数描写秋的佳作,同学们能说一说吗? </p><p>落霞与孤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p><p>北风吹故林,秋声不可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p><p>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 </p><p>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暝》 </p><p>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李清照《一剪梅》 </p><p>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 </p><p>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p><p>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白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p><p>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p><p>是啊,秋天是多姿多彩的------ </p><p>有人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秋日里,毛泽东读到的是壮丽。 </p><p>有人登高,笔下出现了“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的景象,秋风中,杜甫感到的是悲凉。 </p><p>有人在秋中徘徊,目之所及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和“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秋雨里,柳永品到的是凄苦。 </p><p>由此可见,文学作品,常常是客观现实和作者的主观感受的统一体,我们阅读文学作品贵在“读懂作者笔下的客观现实,体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下面我们一起来循着细腻的笔触去细细品味一下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味。 </p><p>(板书:读懂客观现实,体会思想感情) </p><p>二.教学过程 </p><p>(一)学生自读课文 </p><p>在昨天预习的基础上,请大家采用观其大略的跳读法,快速识别景物特色的词句,标出集中写景的段落。同时, </p><p>思考:1.“故都的秋”有哪些特色?2.通过哪些段落中的景象刻划来表现“故都的秋”的这些特色的? </p><p>明确:1.“清、静、悲凉”。 </p><p>2.3~11段 </p><p>(二)听录音诵读3~11段。 </p><p>要求:1.圈出呈现色彩的词句;2.标出传递声响的物名。 </p><p>下面请同学顺着诵读的导引,神往故都,观秋色,闻秋声,品秋味。 </p><p>(放录音) </p><p>1.请一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p><p>明确:秋色:芦花、柳影、夜月、碧空、蓝朵、槐蕊、青布、秋果----清 </p><p>2.师问:文中描写的诸多色彩总的格调是什么? </p><p>明确:冷色。 </p><p>3.请学生简要分析。 </p><p>4.师:假如你是一个孤独的旅行者,你心里会产生什么样的感受? </p><p>明确:冷清、孤独、寂寞等等。 </p><p>5.师:观秋色,故都的秋好冷清哟!那么,故都的秋声如何呢? </p><p>明确:秋声:虫唱、钟声、鸽声、帚声、蝉声、风声、雨声、人声----静 </p><p>6.师:这么多的声响交织在一起,故都究竟是闹还是静? </p><p>明确:静。 </p><p>7.师:有分析,有例证,才能使人信服。 </p><p>8.生:分析原因。 </p><p>明确:以动衬静(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p><p>9.由此看来,闻秋声,故都的秋好寂静啊!假如你是一个孤独的旅行者,沉浸在冷清的秋色之中,又置身于孤寂的秋空之下,你心里将油然而生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p><p>明确:悲凉。 </p><p>10.师:这“悲凉”二字便是故都那浓浓的秋味所在。不过,我有个疑惑,故都北京,即使在郁达夫这个时代,秋天里,明艳之色有,繁闹之境在,如火辣辣的香山红叶、游人如织的颐和园等,作者为什么避而不写? </p><p>明确:郁达夫,三岁丧父。17岁便随长兄一起赴日本留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歧视的十年。在个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在文艺观和审美观方面,他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是“静止如水似的文学。” </p><p>此文写于2023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满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悟。这种感受在当时其它人的作品中也有痕迹。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不也有哀愁吗? </p><p>由此可见,散文的鉴赏,既要读懂作者笔下的客观现实,又要注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对思想感情的体会,还要结合作者当时的生活经历。 </p><p>11.师:写自然之秋,抒内心之愁,便是这篇散文的突出特色。这种特色必须在读中品味,请大家齐读3、4两段,力求读出清、静、悲凉来。 </p><p>12.生:齐读。 </p><p>13.评价。课后要反复读,把握了情与景的辩证关系,才能于细微之处见精妙。下面我来点几处,请同学们来评一评。 </p><p>A.作者为何将“淡红色”的牵牛花视为最次的? </p><p>明确:与心境不合。(同时分析枣子熟了不是红色的吗?“七八月之交”的枣也是“淡绿微黄”的。) </p><p>B.师:雨后话秋有一句,“唉,天可真凉了”,作者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长,是出于什么目的?(学生自由谈) </p><p>C.下面请看文章的开头第2段,对照北国之秋,概括南国之秋的特色。 </p><p>明确:“慢、润、淡” </p><p>D.请浏览文章倒数第2段,说说作者为何要写故都之外的南国之秋? </p><p>明确:对比,突出北国之秋。 </p><p>E.再请看12自然段思考:这一大段议论有无必要?为什么? </p><p>明确:使整个文章的情、景、理交融起来,充实内容,深化了主题,同时使文章疏朗不羁,挥洒自如。 </p><p>F.关于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有两种完全不同一理解:有人认为是颂秋的,但也有人认为是悲秋的。你认为呢?说说你的理由。 </p><p>教者认为:是用深沉的忧思和落寞的悲凉来颂秋的。开头就可以读到这样的句子:“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饱尝一尝”;在文章的结尾可以读到这样的句子:“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生命的三分之一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p><p>14.师:结合课文内容,用仿句形式完成下题: </p><p>作者笔下的故都的秋,在小院中每椽低矮的破屋内;在秋槐的每一朵落蕊里;在秋蝉的每一声残鸣中;(在秋雨的每一颗雨滴里;在秋枣的每一丝微黄里;也在那故都闲人充满了京腔的互答声里。) </p><p>★现在我们再来找找,“故都的秋”到底在哪里?----心中有秋,笔下才有愁。 </p><p>作者写作是这样,读者阅读文学作品也是这样,只有用心感悟,才能胸中有文,心中有情。 </p><p>附板书: </p><p>读懂客观现实,体会思想感情 </p><p>芦花、柳影、夜月、碧空、 </p><p>秋色:清 </p><p>秋蓝朵、槐蕊、青布、秋果悲 </p><p>味虫唱、钟声、鸽声、帚声凉 </p><p>秋声:静 </p><p>蝉声、风声、雨声、人声故都的秋 </p><p>人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秋日里,毛泽东读到的是壮丽。 </p><p>有人登高,笔下出现了“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的景象,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悲凉。 </p><p>有人在秋中徘徊,目之所及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和“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秋雨里,柳永读到的是凄苦。 </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故都的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