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19 18:58:03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p align="left"></p><p>教学目标: </p><p>1。了解郁达夫及创作风格。 </p><p>2。体会故都秋清,静,悲凉的特点。 </p><p>3。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主观感情。 </p><p>教学重点: </p><p>学习并借鉴文章“融情于景,驭景以情”的写作特点。 </p><p>教学难点: </p><p>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中又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情。 </p><p>教学方法: </p><p>讨论,归纳 </p><p>教学设想: </p><p>以“秋”为话题,用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导入,既渲染一种气氛,又导出一种阅读诗文的方法。然后让学生通过分析文中描写景物的特点去把握其中寄寓作者的思想情感。 </p><p>课时安排: </p><p>一课时 </p><p>教学过程: </p><p>一导课 </p><p>“秋”“愁”(板书),心上有秋便是愁。关于“秋’历代文人墨客也有一种传统的认识:言秋必愁。有诗为证: </p><p>“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p><p>“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 </p><p>“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西厢记》 </p><p>最典型的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大家一起背:“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p><p>这首散曲中的秋是怎样的?(凋零,悲凉,凄楚。)诗人的情感是怎样的?(忧郁,悲怆。)你是怎样捕捉到诗人情感的?(通过诗歌中的景物描写。) </p><p>“通过景物描写把握作者的情感”这是我们解读诗文的一把钥匙。 </p><p>关于“秋”,郁达夫曾经说过:“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啊,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p><p>北国的秋为什么会让他发出如此感叹呢?我们今天来学习《故都的秋》(板书),去领略郁达夫笔下,心中的秋。 </p><p>二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p><p>美学家说:“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人的内心世界。”那么我们就从故都的秋景走入郁达夫的心灵世界。看作者通过故都景的描写,要抒发怎样的深情? </p><p>1。提问:文章的哪些文字段是写秋景的?这些文字段描写了几幅故都秋景图,并作以概括。 </p><p>学生发言。(提示:抓住描写的主体对象。) </p><p>明确:。3—11自然段 </p><p>小院秋景,秋槐落蕊,秋蝉残叫,闲话秋凉,秋果奇景 </p><p>2。学生读3—11自然段 </p><p>提问:作者笔下的故都秋景有怎样的特点? </p><p>学生发言。(提示: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 </p><p>明确:清,静,悲凉。 </p><p>三细读细品 </p><p>讨论题目:作者通过怎样的景物描写来突出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 </p><p>学生讨论。 </p><p>学生可以一幅图画为例,抓住其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分析。) </p><p>明确: </p><p>写秋院—— </p><p>“听得到青天驯鸽子的飞声”写出了环境的宁静。 </p><p>“细数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写出了心的静。 </p><p>“一椽破屋”“破腰壁”写出了境的悲凉。 </p><p>写秋槐—— </p><p>“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柔软的触觉。”写出了环境的静,心的静。 </p><p>“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还觉得有点落寞。”写出了环境的静,心的悲凉。 </p><p>写秋蝉—— </p><p>“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柳永有诗句“寒蝉凄切”这里用反衬的手法,以有声写无声,以动写静,写出了故都秋的静和悲凉的特点。写秋雨—— </p><p>“那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写出了环境的静,悲凉。 </p><p>写秋果—— </p><p>“像鸽蛋似的着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颜色的时候......”“淡绿微黄”,视觉上给人一种清,静之感。 </p><p>提问:分析了景物描写从中读到的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的? </p><p>学生回答 </p><p>明确:和故都的秋景一样也是“清,静,悲凉”的。在作者的笔下景中有情的悲凉,情中有景的落寞。的确是“一切景语皆情语”,达到了“物我为一”的境界,这也是这篇散文的魅力之所在。 </p><p>提问:回头去看,郁达夫笔下的秋在哪里?(仿句练习) </p><p>秋,在小院中低矮的破屋内外, </p><p>在————————————, </p><p>在————————————, </p><p>在————————————, </p><p>在————————————. </p><p>(在秋槐的每一朵落蕊里,在秋蝉的每一声残叫里,在秋雨的每一个雨滴里,在秋枣的每一丝微黄里。) </p><p>的确,郁达夫故都的秋景都是皇城根下,寻常巷陌中的家常小景。所以,只要用心我们也可以从身边的平凡的景物中读出一种真实的生活感受。 </p><p>四课堂探讨论问题。 </p><p>作者是在颂秋还是在悲秋? </p><p>学生讨论(抓住文中关键语句) </p><p>明确:“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是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p><p>...... </p><p>“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啊,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p><p>从中可以看出他对故都秋的喜爱和向往。 </p><p>再讨论:作者为什么不以明快的笔调来写故都的秋? </p><p>学生讨论 </p><p>明确:这与作者的个人经历和当时的写作背景有关。 </p><p>郁达夫,3岁丧父,17岁随兄长一起赴日本留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耻辱的十年。这也影响了他的个性。在个人性格反方面,他抑郁善感。在文学方面,他喜欢“静”的文学,写的也是“如水的文学”。 </p><p>另外,此文写于2023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生活的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心中的“悲凉”已不只是故都赏景时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悟。 </p><p>课堂小结: </p><p>课堂一开始我们便说了“心上有秋便是愁。”那现在看来愁不是来自秋本身,而是来自人的心。刘禹锡就说过:“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其实,只要换一种心态,我们就会发现秋也有它美丽,成熟的一面。 </p><p>课堂作业:以“母校秋景”为题写一篇短文。 </p><p>要求:1。借鉴课文的“融情于景,驭景以情”表现手法。 </p><p>2。600字以上。 </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