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19 18:58:02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

<p align="left"></p><p>教学目标</p><p>知识与技能目标:⒈把握散文“形”与“神”的辩证关系。 </p><p>⒉理解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分析其表达效果。 </p><p>过程与方法目标:⒈品读课文,体味诗意的秋景图。 </p><p>⒉讨论比较,鉴赏评价。 </p><p>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审美能力。 </p><p>教学重点: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p><p>教学难点:散文的“形”与“神” </p><p>教学时数:一课时 </p><p>教学过程: </p><p>一、导入新课: </p><p>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p><p>⒈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把握文章情感。 </p><p>⒉请大家阅读课文 </p><p>⒊提问:全文可以分为几部分? </p><p>明确:课文分四个部分:(1—2)思秋 </p><p>(3—10)绘秋 </p><p>(11)议秋 </p><p>(12—13)恋秋 </p><p>三、精读课文,赏析文本 </p><p>㈠赏析第一部分 </p><p>⒈学生齐读1、2两段。 </p><p>⒉提问:文章的1、2两段各写了什么内容?作者分别用了哪些字来概括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的特征以及感觉。?采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p><p>明确: </p><p>⒊提问:通过刚才的分析,你认为作者主要从哪个方面写故都的秋?请用一字概括。 </p><p>明确: </p><p>㈡赏析第二部分 </p><p>写到秋味,作者是如何描绘表达的?要是同学们写秋,会如何描绘呢?现在,分 </p><p>析课文的第二部分。 </p><p>⒈作者为了表现故都的秋味,给我们描绘了五幅秋景图,五幅故都的秋景图是什么? </p><p>庭院清秋图落蕊轻扫图秋蝉残鸣图秋雨话凉图佳日秋果图 </p><p>这五幅秋景图分别从色、形、声、味、实来体现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清”、“静”、“悲凉”,而这又是散文的特点的体现,大家能说出是什么特点吗? </p><p>强调:形散而神不散 </p><p>⒉提问:请问“形”与“神”在文中各指什么,两者的结合点是什么? </p><p>明确: </p><p>⒊同学们把知识掌握得很好。那么,作者又是如何把握散文的情与景的呢? </p><p>明确: </p><p>㈢赏析第四部分 </p><p>⒈学生齐读12、13段 </p><p>⒉一支生花妙笔,把浓浓的秋味表现得淋漓尽致,几乎醉倒了我们,然而却先醉倒了作者自己。他再次提到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为何? </p><p>明确: </p><p>⒊回答得很好。既然运用了比喻,哪本体和喻体各是什么? </p><p>明确: </p><p>四、讨论探究、理解主旨 </p><p>⒈提问:为什么北国之秋给作者以悲凉之感?(提示:结合作者生平与写作背景。) </p><p>明确: </p><p>⒉提问: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p><p>明确: </p><p>五、总结 </p><p>《故都的秋》是一篇诗化的散文,学罢此文,我们仿佛和郁达夫先生共同品尝了一回老北平的大碗茶——齿颊留芳,清爽宜人;又仿佛听完了一曲字正腔圆的京剧清唱——余音绕梁,不绝如缕。 </p><p>六、板书设计: </p><p>故都的秋 </p><p>郁达夫 </p><p>思秋 </p><p>绘秋 </p><p>议秋 </p><p>恋秋 </p><p>七、反思: </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