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19 18:58:02

《故都的秋》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

<p align="left"></p><p>《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p><p>教学目标: </p><p>1.整体感知课文,体会散文“形”、“神”合一的艺术特色。 </p><p>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p><p>3.理解“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学会从景物描写中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p><p>教学重点:以情选景;体会作者在景物的细致描写中融入的情感。 </p><p>教学难点:作者主观感情与客观景物的融合。 </p><p>课时安排:一课时 </p><p>教学过程: </p><p>一、新课导入。 </p><p>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一起来欣赏一篇非常优美的散文。在进入对这篇文章的学习前,让我们先来看一幅画,这是我根据大家学过的一篇课文中描写的景象画的,请你根据画面的内容把这篇课文背出来好吗?(画面上是《天净沙秋思》描绘的场景)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么体会到这种感情的?美学家说:“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那么,我们就从《故都的秋》走入郁达夫的心灵世界,看作者又通过对秋天的描写抒发了自己怎样的深情呢? </p><p>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内容。 </p><p>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自己不理解的词语用笔划出来,优学解决。不理解的句子,用笔划出来,等到分析的时候交流解决。 </p><p>2.学生找出自己喜爱的句子或段落,然后朗读给大家听,并说出自己喜爱的理由。 </p><p>3.挑出一个学生选出课文的3段内容,然后大家共同朗读。 </p><p>三、再读课文,赏析课文景色的美。 </p><p>1.在你读了这篇文章之后,你认为作者都是描写了秋天的哪些风景呢?请用最简练的语言把他们说出来。 </p><p>明确:秋天:秋院、秋槐(花)、秋蝉(虫)、秋雨、秋果 </p><p>2.那么我们来看一下作者笔下的秋槐有什么特点呢?用自己的话简单概括。 </p><p>明确: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铺得满地,脚踏上去,没有声音,连气味都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细微、极细柔软的触觉。 </p><p>3.品味词句:哪些地方突出了“清、静、悲凉” </p><p>明确: </p><p>写秋院----“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这是境的宁静);“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这是心的宁静)。“一椽破屋”、“破壁腰”(境的悲凉。) </p><p>写秋槐----“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细极柔软的触觉。”(这是境的宁静,也是心的宁静。)“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这里有境的宁静,也有心的悲凉。) </p><p>写秋蝉----“衰弱”、“残声”。(这本身就是一种悲凉。) </p><p>写秋雨----“息列索落”、“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这里有境地的宁静,也有情和境的悲凉。) </p><p>写秋果----“淡绿微黄”,即使是写“红”也是“红完”。(也是一种清、静的淡色。) </p><p>3.作者都是从哪些角度对这些落蕊进行了描写呢? </p><p>明确:花铺满地,写视觉形象;脚踏花地,写触觉感受。 </p><p>4.他看到、踩到这样的落蕊有什么样的感觉呢?你说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 </p><p>明确:细腻、清闲、落寞。正因为这里寂静无人,作者独自徘徊,无人可与交流,便只有与自然相交融。揣摩作者的心境,大约是因为难得的悠闲而欣喜,也可能因为无事可做而又寂寞吧。[写作背景]:郁达夫,三岁丧父。17岁便随长兄一起赴日本留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岐视的十年。在个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在文艺观和审美观方面,他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是“静止如水似的文学。”此文写于2023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满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悟。这种感受在当时其它人的作品中也有痕迹。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不也有哀愁吗? </p><p>由此可见,散文的鉴赏,既要读懂作者笔下的客观现实,又要注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对思想感情的体会,还要结合作者当时的生活经历。 </p><p>5.作者是怎样把自己的那份落寞和景物衔接在一起的呢?请你结合文字谈谈自己的理解。 </p><p>[提示:作者首先心中充满了情感,而景物只是作者情感抒发的一个载体,他在描写景物的时候,就让景物带上了自己的情感特色。比如把对落蕊静态的描写,正是作者内心平静的写照,正是他感到秋天气息,让自己的内心向外宣泄的一个窗口。] </p><p>四、三读课文,分析课文的表现手法及作者对秋的总体情感 </p><p>1.作者对北方秋天的总体感觉是什么?他描写的那几种景物能体现这一特点吗?试举例说明。 </p><p>明确: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如秋雨,“忽而来一阵凉风,便系列索罗的下起雨来了”这体现了雨的“清”“静”;人们说“一层秋雨一层凉”体现了秋的“悲凉”。 </p><p>2.南方秋天的特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写南方秋天的特点呢? </p><p>明确: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淡,只能感觉到一点清凉。突出北方秋天的特色,也暗含着作这对北方秋天的喜爱之情。 </p><p>3.那么你能各用一个字来形容作者心中南方、北方秋的特点吗? </p><p>明确:淡、烈 </p><p>4.现在请大家阅读文章第十段,然后回答,“故都的秋”在作者的心目中引发的是一种喜悦,还是一种悲伤呢? </p><p>明确: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任意回答,不必拘于一种。 </p><p>五、延伸训练。 </p><p>在对景物的描写中,有时往往一字着色,一字着情。如我们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头春意闹”。下面请你从下面所给的字中选出一个你认为最恰当的,填到括号内,说说这样选择的理由。 </p><p>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叶树,灯下白头人。(《喜外弟卢纶见寄》司空曙)(绿、红、黄、残)[提示:黄。既抓住了景物的特点,又流露了作者的心境,并且符合对偶。] </p><p>六、作业布置。 </p><p>从课文中选择两句你认为非常美的句子,然后仿造它的格式写出两句自己对秋受的句子。 </p><p>附:板书设计 </p><p>秋院 </p><p>(主观、客观)----清、静秋槐 </p><p>秋蝉 </p><p>(主观)----悲凉秋雨 </p><p>秋果 </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故都的秋》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