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19 18:58:00

《荷塘月色》教案9

<p align="left"></p><p>《荷塘月色》 </p><p>教学目标 </p><p>理解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p><p>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p><p>体会散文的语言美,注意课文中词语鲜明的感情色彩和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 </p><p>教学重点: </p><p>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p><p>教学难点: </p><p>文章中流露出的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 </p><p>教学过程 </p><p>第一课时 </p><p>一、导入 </p><p>多媒体展示图片(左为荷花图片,右为古典诗歌) </p><p>“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 </p><p>“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 </p><p>“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 </p><p>师:荷花深为中国人所喜爱,无数的骚人墨客为之陶醉,留下了千古流传的名篇佳作。可以说荷花已成为中国文学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其意蕴可谓深远,其意境可谓独特而优美。 </p><p>多媒体展示图片(月下荷塘图) </p><p>师:现在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是一大片的荷塘,你们会用怎样的语言去描绘它呢? </p><p>学生:(略) </p><p>老师找出学生语言中的闪光点进行表扬 </p><p>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有的语言朴实,有的语言瑰丽。但对于荷花的赞美却都是发自内心的,真挚的。现在就请大家看一段话,欣赏一下别人是怎样描写这一片荷塘的。(在“月下荷塘”图片右边出现《荷瑭月色》第四小节的前三句话“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的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p><p>请同学齐读这段文字。 </p><p>师:这段描写荷塘、荷花的文字如诗如画,传神精妙,出自著名作家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同学们,关于朱自清你们知道一些什么呢? </p><p>生:略(根据预习情况各抒己见) </p><p>多媒体出示“作者简介”(朱自清: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主要作品诗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政游杂记》。著名的作家、学者、“民主战士”) </p><p>师:在初中我们曾学习了朱自清先生的叙事散文《背影》,通过描写父亲的背影,让我们感受到了父子之间浓浓的深情。今天我们再来欣赏品味他写景抒情散文的妙处,探讨一下在《荷塘月色》中作者抒发的是怎样的感情。 </p><p>多媒体展示图片(上为题目“荷塘月色”,下:景——情) </p><p>二、初读感知课文 </p><p>听课文录音,在过程中要求: </p><p>(1)在重要词语下面做上标记。(词语放在第二课时默写) </p><p>(2)在写荷塘与月色的段落边做上标记。 </p><p>一、再读课文,品位文章第4、5、6小节语言 </p><p>师:听过录音,我们不难发现文章集中笔力写荷塘月色的是哪几个小节? </p><p>生:4、5、6小节(有的学生可能认为是4、5小节) </p><p>师:同学们对4、5小节意见一致,第6小节是否写荷塘和月色呢?先留下悬念,接下来我们看看4、5两小节作者是怎样对荷塘和月色设色着墨的。 </p><p>(一)、第4小节 </p><p>1、请一位学生朗读第4小节 </p><p>2、让学生为这一段文字取个小标题(学生可能会取“荷塘月色图”、“荷塘图”等等,从中归纳出最合适的——月下荷塘图) </p><p>多媒体展示图片(左为图片,中为“月下荷塘”,右为文本) </p><p>3、师:这段文字描绘了哪些景物?各自有什么特点? </p><p>(文本显示如下,请学生完成A、B部分) </p><p>A景B特点C修辞 </p><p>荷叶——圆形舒展——比喻 </p><p>荷花——晶莹剔透、忽隐忽现、纤尘不染——比喻、拟人 </p><p>荷叶——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比喻、通感 </p><p>荷波——凝碧——拟人、词语的移用 </p><p>[在学生分析的特点时必然波及到修辞,可对这段中修辞进行分析总结,多媒体显示C部分] </p><p>师:刚才听到有的同学在小声议论,清香是嗅觉方面的,而歌声是听觉方面的,清香怎么能比作歌声呢?其实这就是修辞的一种——通感,我们把五官功能相互转换彼此沟通的现象叫通感。例:你的耳朵在侦察, </p><p>你的眼睛在倾听, </p><p>你的指挥棒上 </p><p>跳动着你的神经。(艾青《小泽征尔》) </p><p>以耳当目,以目当耳,视觉、听觉互换,正写出指挥家高度专注如痴如醉的神态,强化人的感受,巧妙地传递感情。 </p><p>通过对第4小节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出在散文中对景物进行细致的描绘,修辞手法的运是举足轻重的。它能使写景状物更加生动形象鲜明。 </p><p>1、师:刚才是从修辞中品位了这段语言的精妙。你们能不能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这段景物描写呢? </p><p>[方式: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交流总结,不求一致] </p><p>生:层次感、立体感 </p><p>生:写景角度有远到近、由上到下、动静结合 </p><p>生:音韵和谐、节奏鲜明、运用了大量的叠词“层层”“田田”…… </p><p>生:…… </p><p>多媒体展示(上:层次中:角度下:音节) </p><p>师:这时候真的是仁者见仁,智这见智,一个人的力量是薄弱的,但合起来却有无穷的魅力。这段文字虽然不长,但我们却能欣赏到如此优美的景致。朱自清不愧是散文大家。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口语表达或写作中能借鉴一下,尝试多角度的表达。 </p><p>(二)第5小节 </p><p>1、齐读课文第5小节 </p><p>2、让学生再给这段文字取个小标题 </p><p>学生:荷塘月色 </p><p>3、体会句子中词语使用的妙处 </p><p>师:在这一小节中作者也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比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等等。 </p><p>[学生可能认为有些句子例:“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的”是比喻句,这时老师要进行解释] </p><p>师:比喻的好处刚才在第4小节中就讲过了,其实在这一小节中不仅仅句子用得好,一些字也用得非常巧妙。 </p><p>多媒体展示(比较表达效果的不同) </p><p>显示内容:A、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照)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p><p>B、薄薄的青雾浮(升)起在荷塘里。 </p><p>生:独立思考并回答 </p><p>A、“泻”表现出月光似流水自上而下的动态 </p><p>“照”仅写出光线的照射 </p><p>B、“浮”表现出雾气朦胧,“升”则失去朦胧之态 </p><p>师:(总结)可见,虽是一字之差,但表达效果却明显不同,意境也相去甚远。我们要以严谨的姿态面对博大精深的中国汉字,在用字方面要仔细推敲。 </p><p>(三)第6小节 </p><p>1.学生在下面自由朗读第六小节。 </p><p>2.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p><p>同学们,在这堂课一开始对第六小节的归属问题就有争议,一部分同学认为这一小节写到了月色,一部分认为不然,形成两派意见。现在就请双方各自陈述自己的理由。 </p><p>甲方:我们认为这一小节只是写了荷塘四周的景物、杨柳、树色、远山、路灯光以及声音,从文中看不到描写月光的句子。 </p><p>乙方:虽然这一小节写了许多除月色之外的景物,尤其花了大量笔墨描写树,但如果没有月色的衬托,景色就会截然不同。所有的景物都是在月色笼罩之下的,正是在这样的月色之下,才能有如此独特的感受。例:“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雾;但扬柳的风姿在烟雾里也分辨得出”这一句。设想如果在白天的光线下看这些树,肯定不会有一种朦胧凄迷之感,只有在月色之下才会产生“阴阴的”感觉,才会“像一团雾” </p><p>老师总结:刚才双方都踊跃地说出了自己的观点,并且能自圆其说。现在老师把你们的观点合在一起总结一下就是:着笔点是树,着眼点是月,以书写月。 </p><p>再回头浏览一下第四小节,其实月下荷塘图也是这一种写法。月色融化在具体的描写中,虽无“月”字却处处有月。这正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p><p>四:课堂总结 </p><p>这堂课我和大家一起着重品味了朱自清散文的语言,领略了荷塘月色的魅力。作者巧妙地 </p><p>运用了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使文章自然流畅,生动形象。的遣词用字也非常的准确, </p><p>富有诗情画意。 </p><p>五.作业。 </p><p>1.生字生词积累到作业本上。 </p><p>2.按给出的首句子写一段描述性的文字,合理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不少于100字。 </p><p>寒冷的风呼湖叫地吹着…… </p><p>[随堂练习一] </p><p>1、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p><p>A.幽僻诅咒没精打彩历尽沧桑 </p><p>B.弥望斑驳专心至志小心翼翼 </p><p>C.寂莫缥缈蓊蓊郁郁游目骋怀 </p><p>D.嬉游坐落豁然开朗迥然不同 </p><p>2、下列解释全对的一项是() </p><p>A.蓊蓊郁郁:树木茂盛的样子脉脉:拟声词,形容水流的声音 </p><p>宛然:仿佛倩影:美丽的影子 </p><p>B.袅娜:轻盈的样子风致:美的姿态 </p><p>弥望:满眼凝碧:青翠欲滴的样子 </p><p>C.妖童媛女:艳丽的少男和美貌的少女尔其:那 </p><p>田田: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羽杯:酒杯 </p><p>D.迁延顾步:走走退退,不住回视自己斑驳:明暗不一 </p><p>敛裾:提一提衣裳消受:享受。多用于否定 </p><p>3、从下面的句子中找出一句在修辞特点上和“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荷塘月色》教案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