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19 18:57:56

《岳阳楼记》学案2

<p align="left"></p><p>27、《岳阳楼记》学案</p><p>教师寄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p><p>教学目标:</p><p> 1.熟练朗读并背诵全文。</p><p> 2.翻译课文,积累常用文言词汇。</p><p> 3.学习文章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多种表达方式巧妙地结合的写法。</p><p> 4.理解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领悟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p><p>重难点:积累常用文言词汇;</p><p>学习文章多种表达方式巧妙结合的写法。</p><p>一、基础知识</p><p>熟练朗读课文,对照文下注释翻译课文,然后完成以下问题</p><p>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p><p>汤( ) 晖( ) 涯( ) 楫( ) 嗟( ) 樯( ) 谪守( )</p><p>属予( ) 浩浩汤汤( )( ) 霪雨霏霏( ) 岸芷汀兰( ) ( )</p><p>2、解释加点字词。</p><p>(1)一词多义。</p><p>A和:政通人和( ) 至若春和景明( )</p><p>B通:政通人和( ) 北通巫峡( )</p><p>C观:予观夫巴陵胜状( )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p><p>D空: 浊浪排空( ) 长烟一空( )</p><p>E一: 一碧万顷( ) 长烟一空( )</p><p>F极:南极潇湘( ) 感极而悲者矣( )此乐何极( )</p><p>G以: 属予作文以记之(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p><p>H或: 而或长烟一空( ) 或异二者之为( )</p><p>(2)通假字。</p><p>A百废具兴( )</p><p> B属予作文以记之( )</p><p>(3)古今异义。</p><p>A气象万千(气象 古义: 今义: ) </p><p>B微斯人(微 古义: 今义: )</p><p> (4)流传至今的成语。</p><p>A气象万千 </p><p> B心旷神怡 </p><p>C政通人和</p><p>3、翻译句子。</p><p>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p><p>②微斯人,吾谁与归。</p><p>③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p><p>④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高高的庙堂上,意思是在朝廷上⑤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p><p>4、选自《 》,作者 ,字 , (朝代)著名的 家、 家、 家,谥号 。</p><p>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p><p>5、归纳每一段的主要内容,连线每段的表达方式</p><p>(一) 描写 </p><p>(二) 抒情</p><p>(三) 叙事</p><p>(四) 议论</p><p>(五) 抒情</p><p>6、划出的主旨句,并写在下面。</p><p>7、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p><p>三、精读课文,局部研讨。</p><p>8、读第3、4自然段,思考这两段写了这一段写了什么内容?和上文有什么联系? 这两种景象各具有什么特点?作者怎样体现出了这些特点?</p><p>9、作者认为古仁人之心和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哪里?</p><p>四、拓展延伸。</p><p>10、你如何看待作者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 </p><p>五、课堂小结</p><p>收获:</p><p>疑问:</p><p>六、达标测试</p><p>1、解释加点字词。</p><p>谪守 百废具兴 增其旧制属 浩浩汤汤 </p><p>横无际涯 朝晖夕阴 然则 南极潇湘 </p><p>连月不开 薄暮冥冥</p><p>2、默写句子。</p><p>(1)赞扬滕子京政绩的句子是: </p><p>(2)描写洞庭湖面月夜美景的句子是:</p><p>(3)描写岳阳楼大观的句子是:</p><p>(4)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名句是:</p><p>(5)表现作者远大抱负的名句是:</p><p>(6)表现“古仁人之心”的具体内涵的句子是:</p><p>3、阅读《岳阳楼记》,完成以下各题。</p><p>(1)选出词意、用法相同的一项</p><p>A.而:环而攻之而不胜感极而悲者矣</p><p>B.一:而或长烟一空一碧万顷</p><p>C.然:满目萧然然而不胜者</p><p>D.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域民不以封疆之界</p><p>(2)根据提示,用原句填空。</p><p>①第一段作者对滕子京在贬谪生活中能积极治理政事,做到 是极为赞赏的。</p><p>②“前人之述备矣”这句照应的是 。</p><p>③第五段中,“古仁人之心”是指 ,“二者之为”是指 。</p><p>(3)第三段、第四段是两个并列描写段,分别由 两词引出对洞庭湖景物的描写。这两段是第二段的分写段,照应第二段中的 。</p><p>(4)联系全篇,作者的构思是:由□□入手说到岳阳楼的“□□”,再写“迁客骚人”登楼时□□□□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自然引出□□,说明作记的意图。</p><p>(5)“是进亦忧,退亦忧”中的“进”指 ,“退”指 。 </p> <p align="left"></p><p></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岳阳楼记》学案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