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19 18:57:51

《醉翁亭记》教案(语文版八年级选修)

<p align="left"></p><p>《醉翁亭记》教案 </p><p>课题 醉翁亭记 总课时数 3 第1课时 课型 新授 </p><p>素质 </p><p>教育 </p><p>目标 1、 了解作者及背景 </p><p>2、 掌握的字音字形 </p><p>3、 能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p><p>教学重点 掌握的字音字形 </p><p>教学难点 掌握的字音字形 </p><p>教具 小黑板 </p><p>备课时间 2023.4.23 授课时间 2023.4.25 </p><p>教 </p><p>学 </p><p>过 </p><p>程 一、导入新课 </p><p>有个成语叫“醉翁之意不在酒”,它的意思是意不在此而在彼。有人知道这个成语的由来吗?它来自宋代文学家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的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欧阳修的《醉翁亭记》。 </p><p>二、文学常识 </p><p>欧阳修,(2023),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选自《欧阳文忠公集》。庆历5年(2023),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上疏为其辩解而被贬为滁州太守。被贬后,欧阳修心情郁闷,经常去滁州城西南十里的琅琊山游玩,并与山寺中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庆历六年,智能仙建亭于琅琊山酿泉旁,以为游息这所。欧阳修登亭“饮少辄醉”,故给他取名“醉翁亭”,第二年,写了下《醉翁亭记》这篇流芳千古的美文。欧阳修写此文时不过39岁,文中所说“年又最高”“苍颜白发”,都是夸张的写法。 </p><p>三、读文 </p><p>1、 学生自读,勾划生字 </p><p>2、 教师出示生字 </p><p>环滁皆山也(chú)林壑尤美(hè) </p><p>琅琊也(láng)(yá)饮少辄醉(zhé) </p><p>日出而林霏开(fēi)云归而岩穴暝(míng) </p><p>教 </p><p>学 </p><p>过 </p><p>程 伛偻提携(yǔ)(lǚ)泉香而酒洌(liè) </p><p>山肴野蔌(sù)觥筹交错(gōng) </p><p>颓然乎其间(tuí)树林阴翳(yì) </p><p>晦明变化(huì)宴酣之乐(hān) </p><p>3、 教师范读,学生听读 </p><p>要求学生听懂读音,听清句读,体会情感 </p><p>4、 教师为生字标注读音,并要求学生齐读三次。 </p><p>5、 学生放声自读读文,读三到四次 </p><p>6、 学生轮读一次,齐读两次。 </p><p>三、布置作业 </p><p>学生参照注释自译读文,勾划不会译的句子,准备课上交流解决 </p><p>板书 </p><p>醉翁亭记 </p><p>欧阳修 </p><p>环滁皆山也(chú)林壑尤美(hè) </p><p>琅琊也(láng)(yá)饮少辄醉(zhé) </p><p>日出而林霏开(fē)云归而岩穴暝(míng) </p><p>伛偻提携(yǔ)(lǚ)泉香而酒洌(liè) </p><p>山肴野蔌(yáo)(sù)觥筹交错(gōng) </p><p>颓然乎其间(tuí)树林阴翳(yì) </p><p>晦明变化(huì)宴酣之乐(hān) </p><p>教 </p><p>学 </p><p>后 </p><p>记 </p><p>集体备课教案 </p><p>课题 醉翁亭记 总课时数 3 第2、3课时 课型 新授 </p><p>素质 </p><p>教育 </p><p>目标 1、掌握重点实词2、能翻译重点句子3、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p><p>教学重点 1、掌握重点实词2、能翻译重点句子 </p><p>教学难点 能翻译重点句子 </p><p>教具 小黑板 </p><p>主撰人 杨燕华 辅助人 李全梅李彦峰 </p><p>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p><p> 一、导入课文 </p><p>由齐读课文导入 </p><p>二、师生交流,翻译课文,分析课文 </p><p>方法:学生举手问不会译的句子,师生其同解决 </p><p>1、 第一段:重点字词及句子 </p><p>(1)词语 </p><p>环滁皆山也(环绕)林壑尤美(树木和山谷) </p><p>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茂盛的样子)(幽深秀丽)山行六七里(沿着山路走) </p><p>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醉翁之意(情趣) </p><p>名之者谁(命名)翼然临于泉上者(像鸟的翅膀一样)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寄托)太守自谓也(命名) </p><p>饮少辄醉(就) </p><p>(2)句子 </p><p>a、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p><p>b、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B </p><p>c、 峰回路转,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子也。 </p><p>2、 第一段分析: </p><p>问题:(1)、这一段分为几层?各写了什么?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醉翁亭的? </p><p>(2)、作者是如何来描写醉翁亭周围的环境的?作者是如何写亭子的? </p><p> (3)突出了环境的什么特点?作者在这样的环境里,心情如何? </p><p>3、第二段重点句子及字词 </p><p>林霏开(树林里的雾气)(散)岩穴暝(昏暗) </p><p>晦明变化者(昏暗)野芳发而幽香(野花) </p><p>佳木秀而繁阴(茂盛)(美的树) </p><p>重点句子: </p><p>(1)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p><p>(2)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p><p>(3)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 </p><p>4、第二段分析: </p><p>问题:这一段分为几层?各写了什么内容?其有什么特点? </p><p>明确:分为三层。分别写了朝暮之景,四季之景,以及欣赏美景的乐趣。三层是分总关系。 </p><p>5、第三段:重点句子及字词。 </p><p>重点字词 </p><p>伛偻提携(老老小小的人们)泉香而酒洌((酒)清) </p><p>山肴野蔌(野味野菜)杂然而前陈者(交错的样子)(摆,排列)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形容宴饮尽欢的样子) </p><p>负者高于途(背东西)颓然乎其间者(精神不振的样子) </p><p>宴酣之乐(畅饮)苍颜白发(苍老的容颜) </p><p>重点句子 </p><p>(1)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p><p>(2)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p><p>6、第三段分析: </p><p>问题:(1)、这一段分这几层,?请各用文中的三个字来概括。 </p><p>明确:四层。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p><p>(2)这些活动给作者怎能样的感受?“醉”与“乐”是一种什么关系? </p><p>明确:乐,且是与民同乐之乐。醉是表象,乐才是作者的真正感受。 </p><p>7、第四段:重点字词及句子 </p><p>重点字词 </p><p>树林阴翳(形容树叶茂密成阴。翳,遮蔽)太守谓谁?(是,为) </p><p> 重点句子 </p><p>(1)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p><p>(2)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p><p>8、第四段分析 </p><p>问题:(1)、太守,众宾为何而“乐”?禽鸟为何而“乐”? </p><p>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p><p>众宾客:从太守游而乐禽鸟:游人去 </p><p>(2)、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p><p>“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感情,既包含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后的欣慰。 </p><p>“太守之乐其乐”是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的反映。 </p><p>三、出现的成语 </p><p>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峰回路转觥筹交错 </p><p>板书设计 </p><p>醉翁亭记 </p><p>欧阳修 </p><p>山蔚然深秀环境山 </p><p>林林壑尤美秀美水 </p><p>泉水声潺潺环境相(乐)(板书一) </p><p>路峰回路转清幽映 </p><p>亭翼然临泉外观之 </p><p>飘然美 </p><p>早:日出而林霏开早晚变 </p><p>晚:云归而岩穴暝化之美 </p><p>春:野芳发而幽香(乐)(板书二) </p><p>夏:佳木秀而繁阴四季变 </p><p>秋:风霜高洁化之美 </p><p>冬:水落而石出 </p><p> 滁人游滁人游山 </p><p>太守宴太守与宾与民同乐(乐)(板书三) </p><p>众宾欢客游之乐 </p><p>太守醉 </p><p>“乐“为主线 </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醉翁亭记》教案(语文版八年级选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