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19 18:57:46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南园》教案

<p align="left"></p><p></p><p>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与《南园》) </p><p>教学过程: </p><p>一、 导语 </p><p>《茅屋》是公元761年杜甫在四川成都草堂所写的一首著名诗歌。当时安史之乱尚未评定,关中地区闹饥荒,民不聊生。这一年的秋天,一场暴风雨袭击了杜甫的茅屋,诗人面对现实,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诗。 </p><p>二、 简析 </p><p>全诗共171个字,23行,分四节。 </p><p>1、风破茅屋;八月本是秋高气爽的季节,却刮起了狂风“三重茅”说的是草堂盖得薄(数字有时表示多【三番五次、三头六臂】,有时表示少【三乡五里、两两三三】)。茅草下落有三:①高者挂罥长林梢②“下者飘转沉塘坳”③“茅飞渡江洒江郊” </p><p>2、群童抱茅:只有“洒江郊”的茅草有望收回,可是被一群孩子抱走了。不能容忍的是竟然欺负“老无力”“公然”抱走,喊得“唇焦口躁”却仍是不理不睬,诗人只好忍气吞声的回去。表现了诗人心急如焚和无可奈何的感叹。</p><p>可以想见,如果不为贫困,诗人何须“唇焦口躁”?如果不为贫困,顽童何以盗走价值微簿的茅草,为揭示文章主旨埋下伏笔。 </p><p>3、长夜沾湿:多年的“布衾”陈旧、残破,再写屋漏床湿,此时的娇儿如何睡好?又怎能有好的睡姿?把被子给跌蹬破了,滿屋漏雨,没有干爽之处,这是怎样的生活啊!长夜漫漫,诗人失眠了,而“自经丧乱”已不知有多少个这样的夜晚! </p><p>4、但诗人并没有只为自己和国家哀叹,而是推己及人。由个人之苦联想到苦难的人们,并表现了舍己为人至死不悔的伟大精神,使诗的境界达到了最高峰,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 </p><p>附板书: </p> <p>↗高挂林梢 ↗群童抱茅而跑↗屋漏床湿 </p><p>风破茅屋→渡洒江郊→→阴雨→由已推人、忧国忧民 </p><p>↘下沉塘坳 ↘呼喊唇焦口躁↘彻夜难眠 </p><p>↓ ↓ </p><p>贫困不堪 贫困不堪 </p><p> (暗射主旨) </p> <p>南 园(李贺) </p><p>李贺七岁能文,声名远播。但因其父名李晋肃,与“进士”音近,他应该其父讳,不能参加科举。终生抑郁不得志,而且体弱多病,死是时年仅27岁,称其为“诗鬼”。南园是李贺读书的地方。 </p><p>本诗是第五首,抒发了为国出力的豪情壮志,流露了怀才不遇,无所作为的感叹。 </p><p>前两句写出了自己愿意佩带宝刀为国效力的良好心愿,他并没有弓刀马上的本事,不过抒发一下心志而已。 </p><p>后两句诗人举出了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例子,在凌烟阁上画的24位功臣,没有一个是靠读书取得的,这就让诗人愤愤不平,他想全副武装,但永远是想想而已,他没有机会,也没有能力。只是抒发怀才不遇的心情。 </p><p>前两句议论,后两句说明,议论在先,气势夺人,无所顾忌; </p><p>说明在后,委婉论述,令人赞许。本诗有消极成份,贬低了书生的价值,是不足的。 </p> <p>豪言壮语(议论)→抒发郁闷(说明) </p><p>不许科举凌烟阁内 </p><p>有志难伸未有书生</p><p>怀才不遇弃文习武 </p> <p align="left"></p><p></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南园》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