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教学设计
<p align="left"></p><p>饮酒教学设计:</p><p>教学目标</p><p>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p><p>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p><p>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p><p>教学重难点</p><p>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p><p>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p><p>教学准备</p><p>1.多媒体:据陶潜《饮酒》(其五)作的诗意画</p><p>2.关于《饮酒》的乐曲和配乐</p><p>一、导入:</p><p>屏显:问世间酒为何物?</p><p>中国是诗的故乡,诗人离不开酒,诗中不能没有酒,从历代诗人雅士所留传的浩瀚的酒诗酒词中,无不使人们感受到浓郁的民族酒文化以及诗人那种炽烈的情感,从而引起共鸣。酒文化渊源流传,诗文化更博大精深,你能举出诗文中哪些人嗜酒?(李白、欧阳、陶渊明等)再问:他们嗜酒的背后心理是否都一样?</p><p>以此引出陶渊明嗜酒,酒后写了一组诗:《饮酒》</p><p>屏显: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陶渊明饮酒后吐真情,我们再次走进陶渊明的诗歌,触摸他深邃的思想</p><p>二、初读诗歌:</p><p>全班自由朗读2次。</p><p>①师:那么作为酒诗人之一的陶渊明的《饮酒》到底想缘什么情言什么志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上陶渊明的生平简介后同桌听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的基础上读出感情来。下面我请一位同学来读,要求读准字音。</p><p>②学生同桌间一听一读,老师巡回,并予以朗读技巧的个别指点。师:再请一位,要求提高。注意节奏、语气。什么节奏?什么语气?</p><p>③师:接下来老师要求更高一些,我们来译读诗歌。什么是译读呢?就是以诗译诗,译出来的现代文也尽量要有诗歌的韵味。比如(前四句)……下面请同学来试试看。学生男女各出一名代表,老师是第三打擂手。三人分别朗读。然后学生评判哪位朗读时情感把握与再现最佳,并说明理由。</p><p>三、品读《饮酒》</p><p>1、这首诗歌是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的,找出诗句回答?</p><p>当他生活在热闹的人间时,诗歌告诉我们他拥有什么?而没有拥有的是什么?</p><p>屏显:的菊花</p><p>的南山</p><p>的山气 </p><p>的飞鸟</p><p>②学生找出答案后,老师要求他们根据诗句,展开描写。</p><p>③再屏显进一步让学生通过描写的景物来感受陶渊明拥有的生活。</p><p>在分析的过程落实“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句话的赏析。</p><p>④那么“而无车马喧”的弦外之音,你读懂了吗?</p><p>“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诗人虽然居住在污浊的人世间,却不受尘俗的烦扰。“车马喧”,正是官场上你争我夺、互相倾轧、奔走钻营的各种丑态的写照。但是,陶渊明“结庐的人境”,并不是十分偏僻的地方,怎么会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呢?</p><p>⑤小结:陶渊明置身于这样优美清新恬淡的田园中,可以悠然采菊,可以欣赏南山,又可以感受日暮时分的山景,又可以远望归巢的飞鸟,那样地怡然自得,那样地超凡脱俗!那样悠然自在!</p><p>⑥由上个环节,提问:谁最能再现诗人的情感呀?你能不能找到诗歌中最富有表现力的一个词语,也即是诗眼,来概括本诗的情感?</p><p>归纳:悠然!</p><p>人为什么“悠然”?按理说每天带月荷锄归的劳作生涯单调、枯燥和疲乏,陶渊明为什么却如此“悠然”?学生发表看法。老师引导。</p><p>⑧于是诗人才有这样的感慨: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p><p>请你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p><p>学生交流意见</p><p>诗人在这里悟出了自然界和人生的真谛。</p><p>屏显:诗人从这 中悟出了</p><p>教师小结:</p><p>悟出了万物运转、各得其所的自然法则,悟出了远古纯朴自足的理想社会的可贵,悟出了任其自然的人生哲理,悟出了直率真挚的品格,悟出了人生不应该汲汲于名利,不应该被官场的龌龊玷污了自己自然的天性,而应该回到自然中去,去欣赏大自然的无限清新和生机勃勃!</p><p>只有我们进入诗歌的世界,慢慢捕捉信息,我们才真正悟出诗人的感悟。这两句哲理性的小结给读者以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想象余地,令人回味无穷。</p><p>⑨师生问难时间,提问并全班解答。老师要引导学生发现诗题《饮酒》,而内容却未提一字“酒”,为什么?</p><p>归纳:并不是诗人胡乱取了个题目,而是诗人酒后偶然的歌咏,并不是在于歌颂酒好,而是酒后所见抒怀。而且这类《饮酒》共20首,都是他归园田后所作。</p><p>⑩唱唱《饮酒》</p><p>A、 以小组为单位,请选用你熟悉一支曲子的调子,配乐演唱《饮酒》。</p><p>B、 给两个小组机会展示,并全班精要点评。</p><p>归纳:不能随意选取一支曲子,因为这首田园诗悠然自得,最好是一支舒缓轻松典雅的曲子。如《又见炊烟》等歌咏农家乡村的歌曲。</p><p>读读诗文,品品诗文,听听歌曲,唱唱诗歌,这样的生活也很惬意啊,</p><p>结语:“人生,何妨悠然一点?”</p><p>四、结束课堂:</p><p>最后学生背背《饮酒》</p><p>A、 一生示范背诵。</p><p>B、 全体学生尝试背诵。</p><p>C、 老师提醒学生过手默写,尤其注意关键字“喧”“欲辨”。</p><p>(在背诵中结束这堂课)</p><p>教学反思:</p><p>新课程强调教师教学方法的创新,老师也力求在诗歌教学中有所突破。</p><p>因此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也发现了不少问题。</p><p>其一:议议“饮酒”一环节,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有限,并没有在占有足够多的资料上发现出规律。因此,这一任务应更早布置,老师提前将相关饮酒诗歌的资料发给学生。这样,这一环节才能更有收效。</p><p>其二:激疑后,因为课堂时间的限制,老师为达成教学目标,点拨语言稍多,可能降低了学生思考的难度。</p><p>其三:“理之趣”的把握这一环节很有难度,设计时对学生的理解力考虑不是很充分,因此在老师归纳后还有部分学生还没有回过味来。老师还要加强对这一环节的提问设计。</p> <p align="left"></p><p></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