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教学案
<p align="left"></p><p>《马说》教学案</p><p>一、教学目标</p><p>1、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p><p>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p><p>3、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p><p>4、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p><p>5、 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引导学生认识当今时代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p><p>二、自学内容</p><p>1、作者简介</p><p>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因其祖籍在昌黎,世称韩昌黎。他与柳宗元同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同时,他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散文尤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著有《昌黎先生集》。</p><p> 2、写作背景</p><p>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p><p> 3、文体简介 </p><p>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彩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说”就是“谈谈”的意思,“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如:《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就属这一文体。</p><p> 由此可见,韩愈写《马说》这篇文章不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他是有其用意的。</p><p>4、字词</p><p>(1)祗(zh) 骈(pián) 槽枥 (cáo lì ) 粟( sù ) 食(sì)马者 其真无马邪(yé)</p><p>(2)一词多义</p><p>1.策 ①策之不以其道 ( ) </p><p>②执策临之 ( ) </p><p>2.之 ①策之不以其道 ( )</p><p> 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p><p>③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p><p>3.其 ①策之不以其道 ( )</p><p>②其真无马邪? ( )</p><p>③其真不知马也。 ( )</p><p>5、翻译</p><p>(1)骈死于槽枥之间</p><p>(2)一食或尽粟一石</p><p>(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p><p>(4)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p><p>三、合作探究</p><p>(1)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的”?</p><p>(2)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怎样?</p><p>(3)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p><p>(4)作者是怎样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p><p>(5)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p><p>(6)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中心?</p><p>四、深层探究</p><p>1、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它们各指的是什么?</p><p>2、 全文寄托着作者怎样的情感?</p><p>五、拓展延伸</p><p>1、作者认为,自己是个人才,只是缺少伯乐的发现。其实封建社会不知道埋没了多少人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同情百姓,写出民苦“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的(柳宗元);与民同乐的太守(欧阳修);还有李白、苏轼、王维……这些都已成为了历史。那么,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你是怎么看待伯乐的作用呢?</p><p>2、有人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念是片面的,不能把发现千里马的希望寄托在伯乐身上。伯乐难道就一定是公正、无私的吗?如果你是千里马,你会怎么做?</p><p>六、教师寄语</p><p>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能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刻苦勤奋,努力学习,成为一匹千里马。策马扬鞭,马到成功! </p> <p align="left"></p><p></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