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19 18:57:31

《马说》教案

<p align="left"></p><p> 《马说》教案 </p><p>教学目标: </p><p>1、掌握关键字词的读音:骈、石、槽枥、食马者、见 </p><p>2、掌握下列字词的含义或用法:策临祗其食骈。其、能、食等含义 </p><p>3、利用工具书结合课文注释解释全文。 </p><p>4、根据提供的背景材料分析作者的写作目的。 </p><p>教学重点: </p><p>一、掌握常见字词含义及用法。 </p><p>二、理解文章作者的写作目的及所表达的情感。 </p><p>教学难点: </p><p>理解文章作者的写作目的及所表达的情感。 </p><p>教学过程 </p><p>一、了解体裁 </p><p>师:请学生列举和马有关的成语(如:一马当先、马到成功、龙马精神、塞翁失马等等),那么我们把能日行千里的马称为什么呢?(千里马)听说过伯乐相马的故事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位有“文起八代之衰”美誉文学家的散文作品《马说》。有谁愿意为大家解释这一课题呢?明确:“说”是古代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说理透彻。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讲究文采,跟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如《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等。 </p><p>二、疏通全文 </p><p>短小精悍,文意并不深奥。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互读课文,并大胆提出疑难问题,争取小组内探究解决,有困难的作出标记,全班共同交流探究。 </p><p>总结一字多义、通假字、重要词语的含义 </p><p>1、解释下列一字多义 </p><p>能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p><p>安求其能千里 </p><p>食食之而不能尽其材 </p><p>食不饱 </p><p>尽一食或尽粟一石 </p><p>食之而不能尽其材 </p><p>其①不知其能千里(代词,千里马)②其真无马邪(反问词,难道)③其真不知马也(副词,恐怕) </p><p>之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的) </p><p>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助词,无意义) </p><p>策①策之不以其道(动词,驱使)②执策而临之(名词,鞭子) </p><p>2、解释通假字: </p><p>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 </p><p>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 </p><p>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p><p>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吗” </p><p>三、内容理解 </p><p>1、讲了怎样一个故事? </p><p>2、哪些句子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呢? </p><p>(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p><p>3、千里马被埋没了可悲可叹,我们在读时该带着怎样的语气呢? </p><p>(语速较缓,语意中透出些惋惜之情。) </p><p>4、罪魁祸首是谁? </p><p>5、文章通过哪些动作行为和语言来表现食马者的愚妄。 </p><p>6、对此韩愈表达了他强烈的遣责,是哪一句呢? </p><p>(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p><p>7、是什么促使韩愈写《马说》呢?是目睹了千里马的遭遇有感而发还是另有所指呢?出示课件了解韩愈写此文的背景。请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 </p><p>写作背景 </p><p>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幕下,郁郁不得志,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p><p>分析千里马、饲马者的象征意义。 </p><p>8、韩愈将自己怀才不遇的无奈,对食马者的愤慨在文中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那么他将马尽千里之能的渴望寄托到谁的身上呢? </p><p>(“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韩愈认为千里马的有无关键在于有无伯乐。) </p><p>《马说》中伯乐、千里马和常马分别喻指什么?寄托了什么寓意?用了什么写法? </p><p>(千里马——人才伯乐——赏识人才的人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意——借物寓意) </p><p>四、 拓展延伸 </p><p>畅所欲言:1、结合现实思考:你认为伯乐对千里马起决定性作用么? </p><p>2、如果你是千里马,你会怎么做? </p><p>指导学生要敢于跳出课本,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将目光更多投向课本外的世界。) </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马说》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