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振铎《海燕》教学设计2
<p align="left"></p><p>2 海燕 </p><p>教学目标: </p><p> 1、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 </p><p> 2、了解写作时间以及作者的基本情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p><p>教学重难点: </p><p> 课文在写法上的几个特点如:生动、细腻的描写;真挚、深沉的感情;情物合一等 </p><p>教学过程: </p><p> 第一课时 </p><p>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p><p>1、师:我们很多人都有过离开家的经历,都有过想家的时候,想家乡的亲人,想家乡的一草一木。 </p><p> 请将自己曾经有过的这种经历讲述给同学们听听。 </p><p>2、讲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当时的具体情景。 </p><p>3、出示在本课中出现的生字、生词。 </p><p>4、带领学生读课文,做到整体感知。 </p><p>二、品味内容,体会感情 </p><p>1、带领学生找出描写家乡燕子和海上燕子的段落,并仔细品味。 </p><p>2、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春景图”和“海天图”有声有色、动静结合的描写。 </p><p>3、带领学生找出海上的小燕子和故乡的小燕子之间的不同之处。 </p><p>三、本课小结 </p><p> 这篇优美的咏物寄情散文,通过对小燕子这一可爱形象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浓浓的乡愁,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无限眷恋与热爱之情。 </p><p>第二课时 </p><p>一、 重温课文。理清情感线索 </p><p>帮助学生整理文章的线索,弄清海上小燕子和故乡的小燕子与“乡愁”之间的联系。 </p><p>二、辐射阅读,探究主题 </p><p>1、引导学生思考:海上的小燕子和故乡的小燕子是不是同一只燕子?那为什么作者会认为是同一只燕子? </p><p>2、老师发放课外补充材料《就是那一只蟋蟀》。 </p><p>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写法上“咏物寄情,物情合一”的特点。 </p><p>三、短文写作 </p><p>作者在海上看到小燕子,睹物生情,想到家乡的小燕子,产生了淡淡的乡愁。 </p><p>你是否也有过因看到眼前景物而触发了某种情感的经历?试写一篇短文,记下当时的情景和你的感受。 </p><p>四、本课小结 </p><p> 这是一篇优美的咏物寄情散文。作者在海上看到小燕子,睹物生情,想到家乡的小燕子,产生了淡淡的乡愁,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无限眷恋与热爱之情。 </p><p> 《海燕》一课全文以“乡愁”为线索,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部分运用倒叙的手法对故乡小燕子进行了描述。通过对春风、春雨、春柳、春花、春草等景物的描写,把一个温暖、舒适而又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故乡的春天再现了出来。后部分作者从遐想回到现实,并带着对故乡小燕子的深厚感情,对海上的小燕子进行了细致的描写。从而抒发了作者浓浓的乡愁,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无限眷恋与热爱之情。 </p> <p align="left"></p><p></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