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电颂
<p align="left"></p><p>深圳市南山外国语学校张瑾 </p><p>教学目标: </p><p>知识目标 </p><p>1.初步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一—剧本主要靠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 </p><p>2.了解文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手法,体会表达效果。 </p><p>能力目标培养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 </p><p>1,指导学生诵读,体味文章气势,感受情感律动。 </p><p>2,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孕的深意。 </p><p>情感目标理解并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 </p><p>教学方法:1.听一读一赏一读:让学生在回环往复的读书中,体悟、理解。 </p><p>2.课堂讨论:培养学生阅读欣赏能力,形成朗读、思维、说话多维交流。 </p><p>3.多媒体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各种器官的感受,理解课文,走进人物。 </p><p>教学时数:两课时 </p><p>教学步骤: </p><p>一、课前准备──预习 </p><p>提供参考书籍及相关网站,让学生走进戏剧,走进郭沫若,走进屈原。 </p><p>二、导入新课 </p><p>学生用多媒体展示相关资料,交流有关感受。 </p><p>教师播放《橘颂》的背景画面(电影《屈原》插曲),学生感受草木飒飒的悲凉气氛,倾听屈原在波涛汹涌的沅水岸边的仰天长问,情境导入新课,教师板书课题。 </p><p>三、整体感知 </p><p>多媒体课件展现情境及课文录音,学生欣赏体验,品味文章语言,体悟文章气势,并谈整体感受。 </p><p>四、研习课文 </p><p>1.学生诵读,以读带品,体会文章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 </p><p>2.小组交流、讨论品读感受。 </p><p>3.学生就文章的内容和形式谈有所感的句段,并读出其中所包孕的情感。 </p><p>五、欣赏品味 </p><p>全体学生配乐朗读课文,从局部理解回到整体感知。理解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p><p>六、小结 </p><p>通过听一读一赏一读,在回环往复的读书中,体味文章气势,感受情感律动,理解屈原,走近屈原。 </p><p>七、课后语文实践活动 </p><p>课代表组织安排《雷电颂》片段朗诵会,由教师和学生代表组成评委,评出一、二、三等奖。 </p><p>(《试教通讯》2023.4) </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