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教学设计5
<p align="left"></p><p>《河中石兽》教案</p><p>经安中学 张凤香</p><p>【教学目标】</p><p>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p><p>2.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内容。</p><p>3.反复诵读,懂得“实践出真知”的道理。</p><p>【教学重点】</p><p>能准确地翻译课文、理解文章内容。</p><p>【教学难点】</p><p>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p><p>【教学过程】 </p><p>一、导入新课 </p><p> 老师先请问大家一个问题,假如将相同量的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同时放入冰箱中冷冻,你觉得哪杯水会先结冰?(生答)有人说是冷水,有人说是热水,也有人说是一起结冰,那么实验证明是热水先结冰。发现这个现象的是非洲坦桑尼亚的一所中学的初三学生姆潘巴,所以世界上将这一奇特的现象称为姆潘巴效应。其实,生活当中还有很多让我们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清代大才子纪昀带给我们的故事《河中石兽》,看看发生了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p><p>二、疑读 正其音 </p><p>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p><p>1.读一读。</p><p>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板演生僻字)圮 木杮</p><p>学生自由朗读,用批注法在文中标出生字难句,并记下疑惑。</p><p>2. 指名朗读,读出提高。</p><p>请学生评价(评价可从正音、停顿两个角度进行)</p><p>正音:看黑板</p><p>划一划:</p><p>师:字正腔圆,还要读出节奏感。</p><p>僧/募金重修</p><p>是/非木杮</p><p>盖/石性/坚重</p><p>棹(zhào)/数小舟</p><p>教师:请你发现,该如何停顿呢?</p><p>让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体悟。目的是教给学生划分句子节奏的一般方法:注重文言语感按意义划分,在主谓之间、动宾之间、句首发语词、关联词、时间副词后需停顿等等,让学生在文中划出朗读节奏。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完成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教学目标。</p><p>3.齐读</p><p>要求学生在读准字音以及停顿的基础上注意揣摩人物的语气语调。</p><p>4.感知文意。</p><p>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得出了怎样的道理?(原文)。</p><p>故事: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在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故事。</p><p>道理: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p><p>三、译读 明其意</p><p>(一)小组合作,理解文意。</p><p>要求: 1.组内轮流翻译</p><p>2.难点做好标记</p><p>(二)你问我答。请学生提出自己有疑惑的句子,全班交流。</p><p>通过合作解决了很多问题,老师这里有一个表格,来检查一下你的翻译情况。)</p><p>(三)译一译(合作探究,突破难点。重难点词句)</p><p>教师:几个人?分别是谁?按照谁的方法找到了石兽?怎么看出的?</p><p>1.果得于数里外 (倒装句)倒装还原了!省略的加上了!之</p><p>教师:什么地方找到的?</p><p>2.当求之于上流 (运用倒装方法)</p><p>教师:一般会上哪里去找?可是老河兵为什么要去上游呢?</p><p>3.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p><p>教师:很长,理解有难度。大声地翻译,疑难可以同桌交流。</p><p>请一生翻译。其他同学可以补充。(关注课下注释)</p><p>画一画:把老河兵的这句话转换成图形(简笔画)来演示一下。</p><p>(时间只有两分钟,左为上流,右为下流)</p><p>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p><p>教师:看来大家已经把最难的句子理解了,老河兵按照他的方法找到了石兽。那么其他人又是怎么找的呢?</p><p>再读后两个理由,有什么发现?(有相同的理由)</p><p>有相同点可是为什么讲学家找不到呢?(注释8) </p><p>找出老河兵对这两个人评论的句子。</p><p>4.变一变(顺序颠倒一下可以吗?)</p><p>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重读)颠乎?(通假现象)</p><p>求之地中,固颠;求之下流,不更颠乎?</p><p>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更颠。</p><p>小结:反问句,更能体现对讲学家的嘲讽。</p><p>5.找一找</p><p>纪晓岚的作品记录很多亲身经历,详述一切他认为值得注意的事件,又对所叙内容常常加以讥讽和评论。文中哪些地方还可以读出作者对讲学家的嘲讽?</p><p>教师:用波浪线划出所有体现作者对讲学家嘲讽的句子?</p><p>(1)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p><p>翻译——哪里体现嘲讽——读语气(5人)——齐读</p><p>写法:以小见大 借事说理</p><p>还有哪句?</p><p>(2)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嘲讽)圈出笑一词 读两个笑句子 </p><p>(3)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今异义)</p><p>教师:还有没有?</p><p>(4)沿河求之,不亦颠乎?</p><p>6.比一比</p><p>教师:讲学家笑了,老河兵也笑了。他们的笑一样吗?你又怎样理解其中的意味?</p><p>(1)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 )笑曰</p><p>(2) 一老河兵闻之又( )笑曰</p><p>请在他们的语言中揣摩一下人物的神态,在括号里填一个合适的词语,并说理由。</p><p>讲学家:讽刺,高傲,自负,嘲讽,自以为是</p><p>老河兵:胸有成竹,自信满满,坚定 </p><p>想一想:请发挥想象,描述“讲学家”和“老河兵”的心理活动,揭示出他们“笑”的缘由。</p><p>(1)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心中暗想:____,不由笑之。</p><p>(2)一老河兵闻之,心中暗想:_______,又笑之。</p><p>7.分角色朗读(齐读),读出语气语调</p><p>四、创读 悟其理</p><p>演一演(情景再现)</p><p>请发挥想象,用第一人称再现文中某个人物寻找石兽的经过。(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等)</p><p>互相评价</p><p>假若庙僧、讲学家和老河兵就在你面前,你想对谁说几句话?说什么?</p><p>五、背读 得其法</p><p>投影:背一背</p><p>凡河中______,当求之于_____。盖石性______,沙性______,水不能冲______,其反激之______,必于石下迎______处啮沙为______,渐______渐______,至石之______,石必倒掷______中,如是再______,石又再______,转转______,遂反溯流逆______矣。求之______,固______;求之______,不更______乎? </p><p>若有时间再减,再背。 凡______,当________ 之于_____。盖______,沙性______,水不能冲______,其______,必于_____迎______处_____为______,渐______渐______,至石之______,石必______中,如是再______,石又再______,转转______,遂反溯流逆______矣。求之______,固______;求之______,不______乎? </p><p>六、课上总结,布置作业</p><p>填一填</p><p>把这节课的收获(做事、做人)变成一句话填上去。</p><p>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p><p>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p><p>生:透过现象看本质</p><p>生:实践出真知 重视实践</p><p>生:多元化思考多角度思考</p><p>生:不应该嘲笑别人,谦虚</p><p>阅读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p><p>希望同学们多读书明理,思考明智,实践明知</p><p>板书设计:</p><p>僧 人:水</p><p>讲学家:石 沙 讽刺 高傲 自以为是 嘲讽</p><p>老河兵:水 石 沙 胸有成竹 坚定</p> <p align="left"></p><p></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