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p></p><p>北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p><p><strong>【教学目标】</strong></p><p>了解文章的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p><p>体味文章中优美的景物描写和生动的人物描写。</p><p>抓住语段要点,明白画竹的美术知识。</p><p><strong>【教学过程】</strong></p><p>一、导入课文(1分钟)</p><p>用歌曲《丢手绢》引入"游戏"的话题,进而引出丰子恺的《竹影》。</p><p>二、整体感知(5分钟)</p><p>教师出示抢答题:⑴速读课文,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的内容。⑵围绕"竹影",文章写了四处情节,请参照"看竹影"这样的词语结构,写出其余三处情节。</p><p>学生进行抢答。没有抢答到小组进行纠正。</p><p>教师归纳:看竹影——描竹影——论竹影——悟竹影。(亦可对应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p><p>三、品读描写(15分钟)</p><p>师生合作朗读课文。教师分配任务:1、3、5组女生——旁白;1、3、5组男生——华明;2,4,6组女生——"我";2,4,6组男生——弟弟;爸爸——老师。</p><p>教师出示问题:课文写"我"和小伙伴看天看月看人影看竹影,充满童趣,你觉得哪些描写最生动,并谈谈你的理解?(提示:描写既包括景物描写也包括人物描写)</p><p>小组选择讨论的内容。教师进行干预,形成两组讨论景物描写,四组讨论人物描写(四组又分华明组、"我"组、弟弟组、爸爸组)</p><p>小组进行讨论3分钟。小组进行黑板展示2分钟。</p><p>教师在适当的地方进行点拨、归纳,提示学生注意:景物描写的艺术化、人物描写的动作、语言的童趣。</p><p>四、略读文段(10分钟)</p><p>教师导学:老师刚才从同学们的回答中发现了一个问题,这些生动的描写都在文章的前半部分,后面还有四个自然段几乎没有涉及。尤其是5、6两个自然段都是爸爸的话语,介绍了画竹的理论知识,比较抽象.</p><p>全班齐读第5、6段。</p><p>教师出示问题:⑴第5自然段说的是画竹之难,画竹难在何处?请在文段中找出核心句子。⑵第6自然段开头提出了问题:竹为什么不用绿颜料来画,而常用墨笔来画呢?请就文章内容回答这一问题。</p><p>学生默读课文思考问题,然后进行抢答,没有抢答到小组进行纠正。</p><p>五、当堂抽测(9分钟)</p><p>1.教师口述抽测题目。附题目:⑴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的内容。⑵围绕"竹影",文章写了四处情节,请用带"竹影"一词的三字词写出四处情节。⑶五个生字词。</p><p>2.学生完成题目,交换批改。</p><p><strong>反思</strong></p><p>教学环节的设计,不仅要有层次和梯度,还要突出语文教学的特点,展现更多的语文味。例如朗读的教学,我认为没有朗读的语文课是不完整,缺乏语文味的。因为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学生要能用普通话进行流利准确、有感情的朗读,所以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以后,我就对学生进行了朗读的训练,要求学生在领悟把握作者在文中所流露的情感后,能在朗读中准确反映出来。在提供给学生的学案中,不仅大环节上从易到难,而且每一个大环节的细环节也是从易到难,而且很多是以填空的形式出现,如果填空的内容较多,我就将其分成几个细点,写出其中的一些,空出一些,让学生在有所提示的情况下能较好的完成。</p><p>北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2</p><p><strong>教学目标:</strong></p><p>1、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陶治爱美情趣,受到爱国主义精神影响。</p><p>2、理解诗句意思,了解古诗叙述的内容,受到传统文化的艺术熏陶。</p><p>3、结合学诗,培养学生的自学、想象、表达、创新能力。</p><p>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p><p>5、学会4个生字。</p><p>教学 重点:吟诵古诗,想象意境,体会诗中表达的感情。</p><p>设计特色:自主体悟 想象创新</p><p>信息资料:1、搜集查阅陆游、的相关资料,了解写作的时代背景。 2、录音范读磁带和舒缓的乐曲。</p><p><strong>教学流程:</strong></p><p>一、温故引新,确定目标。</p><p>1、引导学生回忆李白写的一首思念牵挂故乡的诗-----《静夜思》。过渡:今天我们学习宋代诗人陆游写的一首牵挂祖国的诗。(板题)</p><p>2、引导学生回顾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并自主确定本课的学习目标。教师点拨。 (以旧引新自然,自主确定目标民主。)</p><p>二、提示诗题,介绍背景。</p><p>1、读题质疑。示:告知,告诉。</p><p>引发思考:谁告诉儿子?告诉了儿子什么?为什么要告诉?</p><p>2、结合搜集的材料,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p><p>三、初读全诗,整体感知。</p><p>1、试读,要求正确流利。</p><p>2、让学生结合注释,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p><p>四、细读体会,理解内容。</p><p>运用掌握的学诗方法:读查连疑,弄清诗句内容,体会诗句的文字美。</p><p>五、想象画面,吟诵玩味。</p><p>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充分练读;想象诗人临危时,遗憾之至,叮嘱儿子时的情景,教师 可通过放音乐,用语言描绘,启发学生闭目想象,深悟诗情。</p><p>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p><p>六、课堂练习。</p><p>1、默写《示儿》,互相检查。</p><p>2、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想象的画面及人物的语言。</p><p>北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3</p><p><strong>教学目标</strong></p><p>1.理清文章结构,了解写作手法。</p><p>2.学会按恰当的顺序来写说明文。</p><p><strong>教学重点、难点</strong></p><p>理清文章结构,了解写作手法。学会按恰当的顺序来写说明文。</p><p><strong>教学准备</strong></p><p>课件、小黑板、卡片等。</p><p><strong>设计思路</strong></p><p>教学以学生自学为主,通过巧妙地设计题目引导学生自学。文章不但科学地解释了花“红”的原因,且按恰当的顺序来写,通过巧妙过渡,使文章严谨完美,教学本课要让学生整体地把握课文,领悟作者有条理地构结文章的写法。</p><p><strong>教学时数</strong></p><p>一课时。</p><p><strong>教学过程</strong></p><p><strong>一、导入新课</strong></p><p>大自然的花,万紫千红,争奇斗妍。同学们,当你漫步花园,尽情享受着春之兰,夏之荷,秋之菊,冬之梅赐给你的绚丽、芬芳时,你可曾想过:这些花为什么这样红?那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说明花的颜色及其变化规律的事理说明文,这篇课文的题目是--《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板书课题及作者。)</p><p><strong>二、自主学习</strong></p><p>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解决以下问题。</p><p>1.有感情地读课文,找出难理解的字词,小组讨论。</p><p>2.文章题目原是一句歌词,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用来做题目有哪些好处?</p><p>3.第2-6自然段、第7--lO自然段分别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是从哪几方面说明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p><p>4.语言准确严密,你能从文中试举几例来分析吗?</p><p>5.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及你认为教材中存在的问题。</p><p><strong>三、合作学习</strong></p><p>1.先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疑难问题。</p><p>2.在班上讨论研究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p><p><strong>四、反馈交流</strong></p><p>1.解释下列词语。</p><p>三棱(léng)镜 裸(luǒ)子 虞(yú)美人 蕊(ruǐ)</p><p>(指名读和解释,有错误的让其他同学纠正。)</p><p>2.文章题目原是一句歌词,用了什么修辞?用来做题目有哪些好处?</p><p>明确:(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有三方面的作用:一是,抓住人们所熟知的花的特征提出问题,有助于揭示文章的中心;二是,以设疑激趣,富有吸引力;三是,文章主体部分从六个方面说明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原因,每一方面都用“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开头,使文章脉络分明,节奏明快,增添了艺术情趣。)</p><p>3.第2-6自然段、第7一lO自然段分别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是从哪几个方面说明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p><p>明确:(所谓事理说明文,就是以说明事物的本质特点,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揭示出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文章。这类说明文,主要是阐释所要说的“理”,而要阐释这个“理”,就要安排好释理的顺序,按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以逻辑顺序行文就成了事理说明文的一大特点。)</p><p>(第2-6自然段采用逻辑顺序。从物质基础、物理学原理、生理需要等角度说明“花儿为什么这样红”。)</p><p>(第7~lO自然段采用时间顺序,从进化观点、自然选择、人工选择等角度说明“花儿为什么这样红”。)</p><p>5.语言准确严密,你能从文中试举几例来分析吗?</p><p>(只要学生能分析一点即可。)</p><p>(如第四段说明白花细胞液里花青素含量的变化会引起花色由白变红,“有些”限制“白花”,表示不是所有的白花都会引起花色的变色;“特殊”修饰“例子”,表示添色木芙蓉是极个别的;“一般”修饰“花”,表示特殊情况除外等等。)</p><p>6.研读赏析倒数第二段。</p><p>(1)学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题目。</p><p>①本段采用的说明方法有哪几种?</p><p>②本段说明的中心是什么?</p><p>③本段列举牡丹、大丽花、虞美人三个典型事例,从那几个方面将自然生长的花同人工培育的花进行比较,突出了选择的显著成就。</p><p>④本段的说明结构是怎样的?</p><p>(2)小组代表交流发言。</p><p>明确:</p><p>①举例子、作比较、分类别、列数字。</p><p>②人工选择在加速花色变化过程中的作用。</p><p>③时间长短、形状色泽、品种优劣。</p><p>④总--分的结构。</p><p><strong>五、梳理巩固</strong></p><p>学生讨论没解决的问题,并谈谈收获。</p><p>(不必面面俱到,也不必只限于一个方面,只要学生能说出某些方面就应给予肯定。)</p><p><strong>六、拓展训练</strong></p><p>(如果有时间可在课堂上进行,如没有时间可不必进行。)</p><p>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阅读理解”的第二部分。</p><p><strong>七、布置作业</strong></p><p>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的“迁移延伸”部分。</p><p>板书设计</p><p>花儿为什么这样红</p><p>贾祖璋</p><p>设疑-------------解释-----------总结</p><p>花儿为什么这么红</p><p>(1)内部原因(分)①物质基础 ②物理原理 ③生理需要 ④进化观点</p><p>(2)外部因素 ①自然选择 ②人工选择</p><p>(总)大自然的杰作和人工培育的结果。</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