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19 18:55:53

七年级语文上册《郑人买履》教案设计

<p></p><p>古文寓言,文字简练生动,所寓的道理又含蓄深刻,耐人寻味。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七年级语文上册《郑人买履》教案设计,欢迎大家阅读参考!</p><p>【《郑人买履》教案设计】</p><p>教学目标:</p><p>1、学会四个生字,理解语句意思,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不应拘泥守旧,要学会变通的道理。</p><p>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学习小“金钥匙”一边读一边对照译文了解故事的整体意思。初步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尝试诵读文言的寓言故事,文白对读,趣味诵读。</p><p>3、通过学习,感受文言魅力,学生对文言文有阅读的兴趣。</p><p>教学重难点:</p><p>1、朗读课文,学习小“金钥匙”一边读一边对照译文了解故事的整体意思。初步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尝试诵读文言的寓言故事,文白对读,趣味诵读。</p><p>2、懂得寓言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p><p>导学案设计:</p><p>1、读——仔仔细细阅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p><p>2、理解——对照译文,理解句子,了解课文内容。</p><p>3、质疑——有什么疑问,标注出来。</p><p>课时安排:1课时</p><p>课前活动:</p><p>聊一聊买衣服或鞋子的经历。</p><p>教学过程:</p><p>一、释题导入</p><p>1、猜字揭题。(观察课文插图“履”。) 【板书“猜”】</p><p>2、介绍我国战国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是当时著名思想家荀卿的学生。韩非子继承和发展了荀子的法家思想,吸取了他之前的法家学说,成为法家的集大成者。他的著作后人称《韩非子》,现存55篇。他提倡法制,反对以血统为中心的等级制度。</p><p>二、试读质疑</p><p>(一)质疑并检查自学情况</p><p>1、引导学生质疑课题。</p><p>2、检查预习。</p><p>①放声朗读课文,注意读正确,读通顺。</p><p>②指名读,正音。</p><p>③学习多音字:度、宁。生字:罢。</p><p>(二)理解故事大意</p><p>1、古文译文对照读。【板书“对照译文”】</p><p>2、理解课文大意。</p><p>3、说说寓言的主要内容。</p><p>(三)趣味读文</p><p>1、读出节奏——跟读、摇头晃脑读。</p><p>①听范读。</p><p>②自由练读,读出节奏。</p><p>③全班合作跟读。半句半句读,古文——译文。【板书“反复诵读”】</p><p>三、研读交流</p><p>1、默读思考。把难理解的地方标出来,并小组讨论,试着解决。)</p><p>(1)何不试之以足?(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鞋呢?)</p><p>(2)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板书“且置履”。随文了解“坐”——“座”】</p><p>(郑国有一个人想去卖一双鞋,先自己量了脚的尺码,放在座位上。等到他走到集市上时,忘记拿量好的尺码。)</p><p>(3)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suì)不得履。(他拿起鞋子,才说:“我忘记拿量好的尺码来了。”于是,赶紧跑回去拿底样。等到他赶回来时,集市已散了,鞋子也就买成。)【板书“不得履”。随文了解“反”——“返”。】</p><p>(4)曰:“宁信度,无自信也。”【板书“宁信度,无自信”】</p><p>(他说:“我宁可相信自己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p><p>2、分角色朗读。</p><p>3、讨论:最终这个郑国人没有买到鞋,为什么没有买到?你觉得这个郑人是个怎样的人?文中哪些句子可以体现?你从中感悟到什么?(做事不能过分拘泥于形式,要从实际出发。)【板书“从实际出发”】</p><p>四、拓展延伸</p><p>可见这个人真是“固执至极”别人劝也听不进去。我们生活中有这样的事例吗?请联系实际加以说明。</p><p>五、总结升华</p><p>看来文言文,用字不多,却能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真是“字字珠玑”。所以我们学习文言文课采用“猜、对照译文、反复诵读”的方法。</p><p>六、作业布置</p><p>1、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长听。</p><p>2、扩写。注意写出当时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等。</p><p>板书设计:</p><p>郑人买履</p><p>且置履 不得履</p><p>宁信度,无自信</p><p>(从实际出发)</p><p>(副板书)文言文:猜、对照译文、反复诵读)</p><p>【教学总结】</p><p>反思本课的教学过程,我认为有以下几点成功之处:</p><p>学生读不懂文言文主要原因是古文中有些字词意思和现代文有所不同,所以扫清字词障碍,是学习的基础。在学生读通全文的基础上,我把课文中几个有难点的字用课件出示,有一个句中出现两次却意思不同的字“置”,有通假字“坐”“反”,有多音字“度”,学生弄懂了这些关键字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就非常容易了。</p><p>教学过程中,重视了方法的引导。比如:在学习“置”时,我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古文中的意思,又相机出示了两个现代使用的词“置身事外、置办家具”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理解他们的意思,达到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的目的。另外,在学习课文伊始,我就让学生首先回忆过去学习古文的方法,并要求他们使用这些方法自学课文,使学生在学习古文的过程中还掌握了方法,实现了“授人以渔”的教学理念。</p><p>朗读贯穿始终。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体现出了层次阅读。首先是让学生通读课文,读准字音;然后是标出停顿,读出节奏;并在学文过程中,变换各种形式的读,如:体会人物心情读,分角色读,译文原文对照读等。最后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中,再提出更高的要求:读出古文的韵味。这样层层推进,使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感受到乐趣,也把“以读为本” 落在实处。</p><p>课堂充满乐趣。古文本来是比较枯燥的,如果逐字逐句理解课文,课就会感到乏味、单调。为了增加趣味性,我安排了这样的教学环节:课件出示一段无声的幻灯片,让学生用课文中的原文配音。学生看着有趣的画面,非常兴奋,都积极踊跃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很顺利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我并不是让学生按译文复述,而是要求他们加上联想和想象,再运用适当的动作和表情讲一讲这个故事。结果学生们学得是兴趣盎然。</p><p>尽管精心备课,但在上课的过程中,还是出现了不足之处:</p><p>在刚开始上课时,我让学生比较古文和现代文的不同之处,有学生说:“古文有词语颠倒的现象。”我很高兴地总结她的发言“这是语法规范不同。”在学习课文的最后,我提问“谁能告诉郑人买鞋子最简单的方法是什么?”“用脚去试。”“我们学了古文,这句话用古文怎样说?”学生经过思考, 回答“试之以足。”这时,我忘记点出这是词语倒置现象,还可以说成“以足试之。”这里本来是可以让学生对古文的词语倒置现象加深印象的时候,我却忽略了,下课后非常后悔。这不是课前的预设,所以课上出现新情况就没有及时调整,还是课堂机智不够,这还是以后需要“修炼”的地方。</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七年级语文上册《郑人买履》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