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19 18:55:46

《散文诗两首》学案设计

<p></p><p><strong>【教学目标】</strong></p><p>1、指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p><p>2、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p><p>3、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爱之情。</p><p><strong>【课前预习】</strong></p><p>1、作者介绍</p><p>(1)泰戈尔 印度近代伟大作家、诗人、艺术家、社会活动家。一生创作丰富,早期作品有诗集《暮歌》、《晨歌》和剧本《修道士》、《国王和国后》等。一九○长篇小说《小沙子》、《沉船》、《戈拉》,剧本《摩吉多塔拉》、《邮局》、《红夹竹桃》。著名散文诗集有《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等。诗歌格调清新,具有民族风格,带有神秘色彩和感伤情调。一九一三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其创作对印度文学的发展影响很大,对中国诗特别是散文诗影响也是广泛的。他还擅长作曲和绘画,所作歌曲《人民的意志》一九五○年被定为印度国歌。</p><p>(2)冰心(2023~2023),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现代散文家、诗人、儿童文学家,诗歌代表作《繁星》、《春水》等。散文集《寄小读者》。冰心的创作内容大致包括:母爱、童真、自然三个方面。以宣扬“爱的哲学”著称,而母爱,就是“爱的哲学”的根本出发点。</p><p>2、关于散文诗:</p><p>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体,一般篇幅短小,具有诗的意境和散文表现力。表象是散文,本质是诗。</p><p>3、朗读课文及朗读指导。朗读诗歌,须注意以下几点:</p><p>⑴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应读得轻松活泼,读出儿童特有的调皮。</p><p>⑵根据情感的需要,确立语速。如果内容是欢快的、激动的或紧张的,速度要快一些;表现的内容是悲痛的低沉的或抒情的,速度要慢一些;表现的内容是平铺直叙,速度采取中等为宜。⑶ 根据诗歌意境,确定轻读、重读及音长音短。</p><p>⑷根据语境的关系,确定诗句的停顿。</p><p>总之,现代诗歌的诵读,不同于一般的课文朗读,它具有很浓的表演性,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将情感投入其中,反复吟咏,方能渐入佳境,最终达到“诗人合一”的最高境界。</p><p>4、给加粗字注音</p><p>并蒂( )菡萏( )徘徊( )欹( ) 荫蔽( )</p><p>花瑞( ) 莲蓬( ) 适意( ) 亭亭( ) 遮拦( )</p><p>匿笑( ) 沐浴( ) 祷告( ) 嗅( ) 衍( )</p><p>5、解释下列词语:</p><p>匿笑: 祷告:</p><p>徘徊: 花瑞:</p><p><strong>【学习《金色花》】</strong></p><p>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p><p>A、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事?</p><p>B、三次嬉戏具体是什么?</p><p>C、诗歌表现了什么?</p><p>2、合作学习,质疑探究</p><p>1)为什么“我”想变成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吗?为了跟妈妈捉迷藏吗?为了实现自己的小小心愿,给妈妈带来一些幸福吗?</p><p>2)妈妈为什么反而责怪孩子?还骂“ 你这坏孩子”是什么口吻?孩子为什么不告诉妈妈自己做了不少好事?</p><p>3)诗人为什么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结合注释谈谈你的看法。</p><p><strong>【学习《荷叶 母亲》】</strong></p><p>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p><p>A、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散文诗的大意。</p><p>B、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理由是什么?</p><p>2、合作学习,质疑探究</p><p>A、文章三看红莲,当时的环境是怎样的? 红莲呢? 作者的心境又是如何变化的呢?</p><p>B、作者写“荷花”是为了写谁?写“荷叶”又是为了写谁?这样写有何作用?</p><p>C、找出诗中感受最深或自己比较喜欢的一个语段,分析体会其中的情感 !</p><p><strong>【当堂检测】</strong></p><p>一、《金色花》作者是(国名)作家、诗人 (姓名)。代表作有散文诗集 、《新月集》、 、《飞鸟集》。《荷叶 母亲》的作者是现代散文家、诗人、儿童文学家 ,原名 。该诗人的代表作还有 。</p><p>二、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p><p>笑嘻嘻( )匿笑 ( )祷告 ( )嗅 ( ) 罗摩衍那( )</p><p>妄弃( ) 抛下( )倘若()沐浴()花瓣()</p><p>三、下列各句中按意思划分朗读节奏有误的一项是</p><p>A、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p><p>B、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p><p>C、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p><p>四、阅读这首小诗,完成:</p><p>嫩绿的芽儿和青年说:“发展你自己!”</p><p>淡白的花儿和青年说:“贡献你自己!”</p><p>淡红的果儿和青年说:“牺牲你自己!”</p><p>1、这首诗所用的修辞手法有</p><p>2、诗中用 三个词,对不同时期的青年提出了不同的要求。</p><p>3、这首诗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p><p>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p><p>A.诗中“嫩绿”“淡白”“深红”等色彩词汇,巧妙点明了时间正在向前移动,事物也在运动变化</p><p>B.诗中表现了诗人在探索人生道路时的愿望和理想</p><p>C.“芽儿”“花儿”“果儿”其实是作者的化身</p><p>D.这首诗共三段,句式结构基本相同</p><p><strong>【中考链接】(2023山东临沂)</strong></p><p>母爱</p><p>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发生在西部的青海省,一个极度缺水的沙漠地区。这里,每人每天的用水量严格地限定为三斤,这还得靠驻军从很远的地方运来。日常的饮水、洗漱、洗莱、洗衣,包括喂牲口,全都依赖这三斤珍贵的水。</p><p>人缺水不行,牲畜也一样,渴啊!一天,一头一直被人们认为憨厚、忠实的老牛渴极了,挣脱了缰绳,强行闯入沙漠里惟一的也是运水车必经的公路。终于,运水的军车来了,老牛以不可思议的识别力,迅速地冲上公路,军车一个急刹车戛然而止。老牛沉默地立在车前,任凭驾驶员呵斥驱赶,不肯挪动半步。五分钟过去了,双方依然僵持着。运水的战士以前也碰到过牲口拦路索水的情形,但它们都不像这头牛这样倔强。人和牛就这样耗着,最后造成了堵车,后面的司机开始骂骂咧咧,性急的甚至试图点火驱赶,可老牛不为所动。</p><p>后来,牛的主人寻来了,恼差成怒的主人扬起长鞭狠狠地抽打在瘦骨嶙峋的牛背上,牛被打得皮开肉绽,哀哀叫唤,但还是不肯让开。鲜血沁了出来,染红了鞭子,老牛的凄厉哞叫,和着沙漠中阴冷的酷风,显得分外的悲壮。一旁的动水战士哭了,骂骂咧咧的司机也哭了。最后,运水的战士说:“就让我违反一次规定吧,我愿意接受一次处分。”他从水车上取出半盆水——正好三斤,放在牛面前。</p><p>出人意料的是,老牛没有喝以死抗争得来的水,而是对着夕阳,仰天长哞,似乎在呼唤什么。不远的沙堆背后跑来一头小牛,受伤的老牛慈爱地看着小牛贪婪地喝完水,伸出舌头舔舔小牛的眼睛,小牛也舔舔老牛的眼睛。静默中,人们看到了母子眼中的泪水。没等主人吆喝,在一片寂静无语中,它们掉转头,慢慢往回走。</p><p>20世纪末的一个晚上,当我从电视里看到这让人揪心的一幕时,我想起了幼时家里的贫穷困窘,想起了劳作的苦难的母亲,我和电视机前的许多观众一样,流下了滚滚热泪。</p><p>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词语。</p><p>不可思议:________________皮开肉绽:________________</p><p>贪婪。________________揪心:________________</p><p>2、文章第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p><p>3、为什么“一直被人们认为憨厚、忠实的老牛”却“挣脱了缰绳”,“强行闯人沙漠”?</p><p>4、“但它们都不像这头牛这般倔强”中的“它们”指________________,“这般”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p>5、文章第三段中,从描写角度看,“鲜血沁了出来……显得分外悲壮”是对老牛的________________描写,表现了老牛________________;“战士哭了”“司机也哭了”,运水的战士违规取水,这是对老牛的________________描写,有力地表现出________________。</p><p>6、第四段中“没等主人吆喝……慢慢往回走”照应了第二段中哪个语句?</p><p>7、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p>8、你觉得哪个场面最感人,为什么?</p><p>9、简要谈谈你读了全文的感想。</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散文诗两首》学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