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系统复习检测
<p></p><p>学校考查的出发点是测试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由这一出发点可以繁衍出成千上万套试卷习题,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系统复习检测,希望能帮助你们。</p><p><strong>一、积累与运用(23分)</strong></p><p>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⑴—⑶题。(6分)</p><p>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噪热了,使t ián( )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p><p>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p><p>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p><p>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澈大悟!</p><p>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p><p>⑴结合语境,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2分)</p><p>tián( )静 亢( )奋</p><p>⑵解释“羁绊”在文中的意思。(2分)</p><p>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p>⑶文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加以改正。(2分)</p><p>( )改为( ) ( )改为( )</p><p>2.对经典文化的积累与识记至关重要,在横线上填写课文中的句子。(每空1分,共6分)</p><p>打开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本,我们看到了一个广阔的语文世界。“⑴____,关山度若飞”,让我们领略了木兰战场生涯的壮烈;我们与南朝的诗人吴均同住山中,体验“山际见来烟,⑵____”的有趣生活;在月光下走进幽静的竹林深处,聆听2023多年前的王维“独坐幽篁里,⑶____”的琴声与长啸;我们与李白在洛阳共度思乡之夜,耳畔是“⑷____,散入春风满洛城”的《折杨柳》笛声;我们与岑参相伴,同赴边塞,“故园东望路漫漫,⑸____”心头涌起的是对故土的深深怀念;我们陪宋诗人赵诗秀坐在孤灯下度过“⑹____,闲敲棋子落灯花”的寂寞时光。</p><p>3.下面两个句子各有一处语病,请找出来并修改(4分)</p><p>⑴命运之神给他的第一个惊喜首先是找到了一份称心的工作。</p><p>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p>⑵为迎接世界读书日,学校开展了“我爱读书”,同学们都积极参加。</p><p>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p>4.名著阅读。(2分)</p><p>__的《昆虫记》被誉为“____”,是一部遥____著作。鲁迅把《昆虫记》奉为“____”的楷模。</p><p>5.依照所给句子的形式,续写两名(注意句式及修辞)。(2分)</p><p>繁花是春天的笑脸,阳光是夏日的欢唱,____________,__________。</p><p>6.请在仔细阅读下面一个小故事后,用简洁明确的语言回答文后问题。(3分)</p><p>马克·吐温在密苏里州办报时,收到一个订户的来信,信中问:“马克·吐温先生,我在报纸里发现了一只蜘蛛,请问您这是吉兆还是凶兆?” 马克·吐温回信说:“这不是什么吉兆,也并非什么凶兆。这蜘蛛不过想爬进报纸去看看,哪个商人没有在报纸上登广告,它就到哪家商店的大门口去结网,好过安安稳稳的日子。”</p><p>⑴这个订户来信的目的是什么?</p><p>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p>⑵马克吐温回信中的意思又是什么?</p><p>____</p><p><strong>二、阅读理解</strong></p><p>(一)阅读古诗,回答7、8题。(4分)</p><p>次北固山下</p><p>王湾</p><p>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p><p>海日生残月,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p><p>7.本诗的景物描写很精彩,达到了一字传神的水平,诗的颔联中的“阔”表现出一个什么样的情景?(2分)</p><p>______________________</p><p>8.本诗的颈联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既描绘出了景物的特点,同时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思想?(2分)</p><p>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p>(二)阅读文言文,回答9—12题。(11分)</p><p>昔有人持匹帛命成衣者裁剪。遂询主人之性情、年纪、状貌并何时年得科第,而独不言尺寸。其人怪之。成衣者曰:“少年科第者,其性傲,胸必挺,需前长而后短;老年科第者,其心慵,背必怄,需前短而后长。肥者其腰宽,瘦者其腰仄。性之急者宜衣短,性之缓者宜衣长。至于尺寸,成法也,何必问耶!”余谓斯匠可与言成衣矣。今之成衣者,辄以旧衣定尺寸,以新样为时尚,不知短长之理,先蓄觊觎之心。不论男女衣裳,要如杜少陵诗所谓“稳称身”者,实难其人焉。</p><p>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3分)</p><p>⑴昔有人持匹帛命成衣者裁剪。匹帛___________</p><p>⑵瘦者其腰仄。 仄___________</p><p>⑶性之缓者宜衣长。 缓</p><p>10.翻译句子。(4分)</p><p>⑴昔有人持匹帛命成衣者裁剪。_____________________</p><p>⑵余谓斯匠可与言成衣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p><p>11.这是一则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2分)</p><p>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p>12.文章中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举例说明。(2分)</p><p>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p>(三)阅读课内现代文,回答13—16题。(9分)</p><p>[甲]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是渔火。</p><p>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p><p>[乙]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我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涨势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p><p>13.怎样理解甲段中“朦胧”和“踊跃”这两个词语。(2分)</p><p>________</p><p>14.“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什么描写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分)</p><p>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p>15.甲、乙两段都写船速之快,乙段中哪一处是正面描写?哪一处是侧面描写?找出有关语句并把它抄写在下面。(2分)</p><p>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p>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p>16.从课文中,你可以看出作者对故乡有怎样的感情?(2分)</p><p>_____</p><p>(四)阅读课外现代文,回答17—20题。(13分)</p><p>羊的悲壮</p><p>盛夏,新疆乌拉泊地区的西域风景足以使人流连神往。铁路、河流、国道和山路的原始梧桐如彩带延绵交错,隐显于山冈土丘之间。偶尔伴随着牧歌和游动如云的羊群,更添了一派生命的活力。然而在这幅令人陶醉的牧羊图中,我曾目睹过一场羊群所遭遇的悲剧。</p><p>那天,我搭乘厂里的卡车途经那个地段,恰遇一列火车与之并行,不多久便看到前方有群羊正横越铁路,于是火车鸣笛并减速慢行。面对驰近的巨龙,羊群没有丝毫慌乱,它们犹如训练有素的队伍敏捷地分散到铁路的两旁,仍然悠闲自得地寻草觅食追逐嬉戏。正当火车滑行而过时,有只山羊突然腾跃而起,眨眼就穿过了一节空挂的平板车皮,矫健优美的跳姿、准确的时间差站人惊叹不已。这一跳引起了羊群的一阵骚动,跟着有好几只竞相效仿,结果被后面的车厢撞得皮破肉绽,有的还葬身车底。血的教训并没有阻止这种以卵击石的冒险,相反,平时温驯胆小的羊,此刻竟变得刚烈起来,它们无所畏惧视死如归,一字排开接二连三地奔腾跳跃,不一会儿就形成了一片白色的激流,冲击着横在它们面前的庞然大物。它们要抓住车厢之间一闪而逝的一线光明,跟上头羊,去服从与生俱有的强烈的从群本性,即便是用生命作代价也在所不惜。车厢被撞得“嘣咚”作响,听起来沉闷而又震撼,无奈之中眼看惨剧持续了三四分钟,火车停稳,走进现场仿佛置身于刚结束浴血搏斗的古战场,肃静而又悲壮。</p><p>牧羊汉从万般(jǔsànɡ)___中缓过神来。他挥起皮鞭去抽打那只一意孤行的头羊,它正站在小土坡上,体态硕大健壮,除了眼眶有黑色如熊猫,通过白色长毛,它环顾着四周,惊恐而不失骄傲。它任凭鞭子呼啸着在身上击起缕缕尘雾,倔强地摆动几下头部,翕动鼻孔喷着粗气,用前蹄急躁不安地撅刨着泥土,活脱一匹袖珍烈马。忽然它绕过牧羊汉身边,低头挺角向火车直扑过去,猛烈地碰撞使它翻滚倒地犄角断裂,它起身踉跄几步再次发起攻击,屡次反复,最终摇晃着倒地路基的碎石上,眼前的情景使大家顿时目瞪口呆。</p><p>我看到过___犬、__马、憨牛、灵驴,这次又见识了羊的悲壮。我想,对许多具有灵性的动物所作出的行动有时难以诠释甚至不可理喻,但又那么颇含寓意摄人心魄,于是人们就创造出类似希腊神话中人面羊身的畜牧保护神“潘”这样的人物,来表达自己的崇尚和追求,来祈祷六畜兴旺百姓安泰。</p><p>17.画线句“血的教训并没有阻止这种以卵击石的冒险”中:</p><p>⑴“血的教训”指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回答)(1分)</p><p>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p>⑵“以卵击石”的意思是___,其中“卵”在文中指___,“石”指___(3分)</p><p>⑶为什么这血的教训没能阻止这种以卵击石的行为?(请用原文回答)(2分)</p><p>18.根据拼音写汉字:(jǔsànɡ)___(2分)</p><p>19.选择括号内的词语填入横线上:___犬、__马。(2分)(备选词:骏、健、义、笨、乖、烈、老、猛)</p><p>20.第三段中“眼前的情景使大家顿时目瞪口呆”,“眼前的情景”指的是什么?(请概括回答,不超过12个字)(1分)你怎样理解头羊的这种行为?(2分)</p><p><strong>三、表达与写作(60分)</strong></p><p>21.按下面的提示和要求作文。</p><p>以“报答”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p><p>提示: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确实不乏各式各样的报答:既有子女对父母的,学生对老师的,受益者对恩人的;也有游子对故乡的,赤子对祖国的;当然,我们也不应忽视,还有人类与大自然之间彼此的报答……</p><p>要求: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扫自己的角度选材,题目自拟;②联系生活和自己的切身感受,围绕着一个主题自选写作角度,有真情实感;③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500字。</p><p><strong>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系统复习检测(一)参考答案</strong></p><p>1.⑴恬 kànɡ ⑵ 缠住不能脱身,束缚 ⑶噪、澈、燥、彻</p><p>2.⑴万里赴戎机 ⑵竹中窥落日 ⑶弹琴复长啸 ⑷谁家玉笛暗飞声 ⑸双袖龙钟泪不干 ⑹ 有约不来过夜半</p><p>3.修改病句⑴删去“首先”或把“首先”放在“是”后;⑵在“我爱读书”后加“的活动”;</p><p>4.法布尔 昆虫的史诗 科普 讲昆虫生活</p><p>5.示例:硕果是秋天的颂歌 雪花是冬天的裙袂</p><p>6.⑴嘲笑马克·吐温办的报纸销量小,读者少。⑵我们报纸销量很正常,如果你不在我们的报纸上登广告,你的生意就会失败。</p><p>7.“阔”表现出江水浩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乎与岸相平,江面显得广阔浩渺。“阔”了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了春天一到,大地回春,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p><p>作用:这些语句具体而详尽地表现了“我”由害怕困难到增强信心到战胜困难的全过程,描写具体而细致。</p><p>8.运用拟人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希望和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p><p>9.⑴一匹绸缎 ⑵狭窄 ⑶慢</p><p>10.⑴以前有个人拿着一匹绸缎要裁缝裁剪做衣服。⑵我认为这个裁缝师傅可以和他谈论做衣服方面的事情了。</p><p>11.这则寓言说明办事须从具体情况出发,做到了胸有成竹,没有不成之理。</p><p>12.对比、引用。例子:①少年科第者,其性傲,胸必挺,需前长而后短;老年科第者,其心慵,背必伛,需前短而后长。肥者其腰宽,瘦者其身仄。性之急者宜衣短,性之缓者宜衣长。②不论男女衣裳,要如杜少陵所谓“稳称身”者,实难其人焉。</p><p>13.朦胧,形容词作动词用,“变得朦胧”的意思;踊跃,化静为动,写船行速度之快,突出了“我”急于看社戏的心情。</p><p>14.比喻、拟人。化静为动。突出了“我”急于看社戏的心情。</p><p>15.正面描写: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p><p>侧面描写:连夜雨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p><p>16.喜爱 留恋</p><p>17.⑴效仿头羊的山羊或撞得皮破肉绽或葬身车底</p><p>⑵拿蛋去碰石头,比喻不估计自己的力量,自取灭亡。 羊的血肉之躯 火车</p><p>18.沮丧</p><p>19.义犬 烈马</p><p>20.头羊反复用犄角去撞火车。示例:因为牧羊人的鞭打而愤怒。</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