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19 18:54:55

七年级语文上学期第第三次月考试题

<p></p><p>每个学期的各个考试是教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主要途径,下文是小编分享的七年级语文上学期第第三次月考试题,欢迎阅读参考!</p><p><strong>一、积累与运用(30分)</strong></p><p>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3分)</p><p>A.殉职(xùn ) 热忱(chén) 窸窣(sū) 狭隘(ài)</p><p>B.干涸(hè) 迸溅(bèng) 伶仃(lín) 炫耀(xuàn)</p><p>C.援助(yuán) 哄笑(hòng) 尴尬(gǎ ) 嬉戏(xī)</p><p>D.吆喝(yāo ) 诀别(jüé) 扒窃(pá ) 恍惚(huǎng)</p><p>2.选出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 )(3分)</p><p>A.抽噎 闲情逸志 惊慌失错 踉踉跄跄</p><p>B.窘迫 心旷神怡 获益匪浅 骇人听闻</p><p>C.蹒跚 更胜一愁 豪不犹豫 随声附和.</p><p>D.嗔怪 恍然大悟 各得奇所 鸦雀无声</p><p>3.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 )(3分)</p><p>A.被誉为“最美司机”的吴斌,几十年如一日服务乘客,任劳任怨,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顶着肋骨被撞断和肝脏破裂的剧痛,停稳汽车,保障了乘客的安全。</p><p>B.她小心翼翼地撕开信封,将里面的紫色信笺拿出来,认真地读着每一个字。</p><p>C.他俩表演的双簧真是太有趣了,连一向严肃的林老师都忍俊不禁地笑了起来。</p><p>D.这个决定让我们莫名其妙,本来喧嚣的教室,立即变得鸦雀无声。</p><p>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3分)</p><p>A. 通过这次实践活动,使我们磨炼了意志,增长了知识。</p><p>B. 他看见大病初愈的朋友脸上露出了笑容。</p><p>C. 绍兴黄酒是全国最大的黄酒产地。</p><p>D. 思想内容是否健康,是衡量作品好坏的重要标准。</p><p>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p><p>A.《纪念白求恩》赞扬白求恩的四种精神都是极其重要的,它们没有主次之分。</p><p>B. 《植树的牧羊人》描述了一个孤独的牧羊人,用自己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将荒芜之地变成了人们可以安居乐业的田园。</p><p>C.《走一步,再走一步》作者通过童年的经历感悟到:在人生的道路上,面对艰难险阻时,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认真解决,终将战胜大困难,取得最后的胜利。</p><p>D.《诫子书》是诸葛亮54岁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对儿子的殷殷</p><p>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书中。</p><p>6. 给下面语段的空白处依次填入一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p><p>接天莲叶,映日荷花,亭亭莲蓬,柔嫩玉藕,无不牵惹诗情,引人遐思。让我们学</p><p>做莲叶的事业吧, ;让我们学做荷花的事业吧, ;让我们学做莲子</p><p>的事业吧, ;让我们学做藕的事业吧, 。</p><p>①把寂寞留给自己 ②把芬芳献给他人 ③以苦心孕育未来 ④以宽阔拥抱生活</p><p>A.②①④③ B.④②③① C.③②④① D.①④③②</p><p>7.诗文默写。(10分)</p><p>(1)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___________。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p><p>(2)__________________,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p><p>(3)《夜上受降城闻笛》中唤醒“征人”思乡情绪的句子是:</p><p>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p>(4)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是怎样的呢?《<论语>十二章》中对此进行了这样的阐述: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p><p>(5)《峨眉山月歌》中抒发作者对友人思念之情的句子是:</p><p>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p>(6)《<论语>十二章》中感叹时光飞逝,启示人们珍惜时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p>8.综合性学习:(2分)</p><p>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p><p>2023年夏天,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推出全新文化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把生活中常见的汉字推向舞台,成为主角。随着时代的发展,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越来越便利,生活中需要写汉字的机会渐渐少了。2023年,文字益智类节目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呼吁大家重新开始关注文字,认识它的魅力。节目通过增强趣味性让男女老少都可以参与进来,既起到娱乐的效果,观众又学到了知识。许多观众认识到自己对文字其实是似是而非,识字水平远没有想象的好,开始重视文字,很多人表示要把自己的输入法改成手写的,不做只知音不识字的“文盲”。</p><p>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p><strong>二、阅读理解。(14分)</strong></p><p>(一)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6分)</p><p>岑参</p><p>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p><p>【注】此诗写于安史之乱长安被攻陷之时。</p><p>9、这首诗写了_____ __这一中国传统节日,从__ ______、 ______ __等词语中可以看出。(3分)</p><p>10、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p><p>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p>(二)(共8分)</p><p>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一日,主人尽寝厅事,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而取其革。 “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p><p>【注释】①俟:等待 ②遁逸:原指逃跑,这里指隐蔽。</p><p>11、指出下面的“其”各指代什么:(3分)</p><p>(1)竟忘其为狼 ( )</p><p>(2)将啮其喉 ( )</p><p>(3)乃杀而取其革 ( )</p><p>12、“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表现了狼________ 的特点。(1分)</p><p>13、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警惕像狼一样的坏人,这类人与文中狼有什么相似之处?找出原文语句回答。(2分)</p><p>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p>14、文中划线句子除了对狼表示谴责以外,还表达了什么意思?(2分)</p><p>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p><strong>三、现代文阅读.(26分)</strong></p><p>(一)咬人草小记(共12分)</p><p>①在x疆,有一次到山里访问哈萨克牧人,很偶然地认识了一种奇怪的植物。</p><p>②如果不是x疆友人介绍,我决不会注意它们的。那是在爬坡的路上,前面的人突然大声叫起来:</p><p>③“小心!咬人草!”</p><p>④咬人草?草会咬人,我有点不相信。这是生在路边的一种普普通通的草本植物,叶色暗绿,有点像深秋经霜后的菊,没什么可怕的地方。</p><p>资*源%库⑤“可别轻视它,碰它一下,就像被毒蜂蜇一样,手上要肿痛好几天呢!”友人正儿八经地关照我,绝无开玩笑的意思。</p><p>⑥这愈发激起了我的好奇心。我俯下身子,绕着一丛咬人草仔细看了半天,除了发现叶瓣上有些细小的透明的刺之外,没有任何特别之处。我掏出随身带的旅行剪</p><p>用摊开的笔记本接着,小心翼翼地剪下两片叶瓣。我要把它们带回去,让上海的朋友也能见识一下这种奇怪的草。</p><p>⑦“算了吧,它会咬你的。”友人笑着劝我。</p><p>⑧“不怕。”我很自信地回答。</p><p>⑨咬人草夹进了我的笔记本,我却安然无恙。这叶瓣似乎有些桀骜不驯,硬硬的,不肯平伏,那些尖尖的小刺竟戳穿了两页纸。,但不管怎么样,它们是我的俘虏了。这种小草会咬人,a如同河豚的有毒,如同海胆的有刺,如同贝类的有壳,只是它在同其他生物的生存竞争中形成的一种自卫本领。</p><p>⑩几天之后,我几乎淡忘了这小草。一次,我翻开笔记本准备记一些什么,还没来得及写一个字,只觉得手指上猛地一阵剧痛,就像被尖利的牙齿狠狠咬了一口。我一下子把笔记本摔得老远,那咬人草的干叶从本子里掉出来,落在我的脚边——b依然是硬硬的,一副倔强的模样,仿佛一对暗绿色的眼睛冷冷地嘲笑着我……</p><p>(11)啊!咬人草,它终于咬了我!</p><p>(12)咬是被咬了,我却并没有记恨,相反,倒生成一种敬佩的心情来——这任人践踏的、可怜的小草,性格的刚强不屈竟一至于此!它似乎要提醒我一些什么……</p><p>(13)我没有再把草叶夹进笔记本,而是任它们在沙土中躺着。因为我确信,假如带着它们,我一定还会被咬的,我不可能老是警觉地惦记着它们,防着它们,也不可能改变它们的性格,与其强迫它们耿耿于怀地跟我,c不如让它们在自己的泥土中找到归宿。</p><p>(14)然而,关于这咬人草的故事,我是很难忘记了。</p><p>15.用文中两个词语概括咬人草的性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p><p>16.咬人草成了“我的俘虏”后,作者接着写了“河豚的有毒”“海胆的有刺”“贝类的有壳”,作用何在?(3分)</p><p>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p>17.“依然是硬硬的,一副倔强的模样,仿佛一对暗绿色的眼睛,冷冷地嘲笑着我……”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运用此种修辞手法的作用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p>18.“不如让它们在自己的母土中找到归宿”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p><p>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p>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p>(二)睡在炊烟里的母亲(14分)</p><p>①摸着黑回家的母亲,与黑暗融为一体,像一片不被人知的最单薄的影子,贴着地面,缓缓蠕动。</p><p>②母亲老了,总是遗忘。晾晒的衣物忘了在下雨前收回,莫名其妙就弄伤了手脚,衣服上的扣子去向不明,做饭糊锅的次数越来越多……有人说,这是老年痴呆症的前兆,的确,现在的母亲,有时候甚至分不清左手和右手。</p><p>③唯一忘不掉的,是她自己的孩子。三个儿子,三颗骄傲的星星。三个女儿,三件贴心的棉袄。忘不掉孩子们的生日,大概她也知道自己的记性不佳,便在日历上找到那些日子,然后叠起来,用以提醒自己。</p><p>④除了儿女,母亲的口袋空空如也。</p><p>⑤如今,儿女们如鸟一样飞远,母亲的桌上只有一双孤独的筷子。母亲,被冷落在遥远的炊烟里,一转身又是一年。</p><p>⑥看到炊烟,就看到母亲了。我总是这样想,并习惯了这样去看每个人家的炊烟:炊烟缓缓,那一定是孩子们都在母亲的怀里,母亲用她的安详笼罩着孩子们的美梦;炊烟凌乱,那一定是孩子们迟迟未归,母亲牵肠挂肚,急得在院子里打转。</p><p>⑦那时,我就是个喜欢疯跑的孩子,也是喜欢哭泣的孩子,满脸鼻涕的孩子。可是,母亲依然会毫不犹豫地、深深地吻下去。</p><p>⑧一丝风也没有的时候,炊烟笔直笔直的,那很像年轻时候的母亲,身材高挑,相貌出众,被村里无数后生的眼睛偷偷地打量过。</p><p>⑨可是一阵风就会将那笔直的身段吹弯,就像现在佝偻着的母亲。原来,炊烟也是会老的啊。母亲,用褶皱、用后半夜的一盏油灯、用老花镜、用哆哆嗦嗦的手、用手上的针线……爱着我们,却极力不发出声来。哪怕一声轻咳,都埋在一块柔软的巾帕里。</p><p>⑩驼背的母亲,离土地越来越近。我担心有一天,她的头会低得触到地面,那是母亲的句号。如果耳背的上帝还能听见我的祷告,我不祈求风调雨顺,不祈求鸿运当头,只求让母亲可以伸直了腰身,好好地伸个懒腰。</p><p>⑾柴米油盐,是这一生和母亲最亲密的事物。厨房是母亲的舞台,围裙是她的道具,锅碗瓢盆是她的乐声。即便在艰苦的日子里,母亲也总是认认真真地做饭,从来不对付。都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可是母亲却不一样,没看见她用了多少食材,却总能变着花样地做出许多可口的饭菜来。母亲在厨房里劈啪作响,把贫苦颠得上下翻飞,把日子炒得香滋辣味。灶台底下的火焰,总是忍不住蹿出来为母亲鼓掌。</p><p>⑿而从灶台下欢快地跑向屋顶的炊烟,是缠绕在母亲手上的戒指,一生都未曾褪下。因为,在母亲的指缝间,我总能闻到葱花的味道,家的味道。</p><p>⒀炊烟,就这样在我的目光里一茬一茬地熄灭,又一茬一茬地升起。</p><p>⒁今夜,我想念母亲。可是我无法回到她的身边,唯有希望故乡的风能轻一点儿,别把我家的炊烟吹得东倒西歪。因为母亲在炊烟里睡着,她累了,让她多睡一会儿吧,借着炊烟的暖。</p><p>19.请问第②段与第③段在内容上是否矛盾?为什么?(3分)</p><p>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p>20.“如果耳背的上帝还能听见我的祷告,我不祈求风调雨顺,不祈求鸿运当头,只求让母亲可以伸直了腰身,好好地伸个懒腰”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p><p>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p>21.请赏析第11段中“厨房是母亲的舞台,围裙是她的道具,锅碗瓢盆是她的乐声”一句。(从修辞或表达效果两方面入手)(3分)</p><p>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p>2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母亲的形象。(3分)</p><p>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p>23.你认为该文题目好不好,说说你的理由。(3分)</p><p>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p><strong>四、作文(50分)</strong></p><p>成长路上,父母的一声叮咛,老师的一丝关怀,同学的一句慰问,温暖着我们的心窝。请以《温暖》为题目,写一篇文章。</p><p>要求:(1)书写工整,卷面整洁;</p><p>(2)主题突出,结构完整,内容充实,立意新颖;</p><p>(3)恰当运用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要写出真情实感;</p><p>(4)文体不限(诗歌除外)。</p><p>(5)不少于600字。</p><p><strong>初一语文试题答案</strong></p><p>一、积累与运用(30分)</p><p>1、A 2、B 3、C 4、D 5、A 6、B(前6小题各3分)</p><p>7、诗文默写(10分,每空1分,错字、漏字、添字均不得分)</p><p>⑴随风直到夜郎西 ⑵博学而笃志</p><p>⑶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p><p>⑷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p><p>⑸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p><p>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p><p>8、综合性学习(2分)</p><p>中央电视台推出文化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引起人们对文字的重视。</p><p>二、阅读理解(14分)</p><p>(一)(6分)</p><p>9、重阳节 “九日” “登高” (3分)</p><p>10、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3分)</p><p>(二)(8分)</p><p>11、(1)指小狼(2)主人(3)狼 (共3分)</p><p>12、阴险狡诈(1分)</p><p>13、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2分)</p><p>14. 对主人不识狼的阴险本性表示嘲讽。(2分)</p><p>三、现代文阅读(26分)</p><p>(一)咬人草小记(12分)</p><p>15、坚强不屈,桀骜不驯(2分)</p><p>16.意在说明咬人草咬人不是有意害人,而是出于自卫,同其他生物一样是生存竞争中形成的一种自卫本领。(3分)</p><p>17.拟人。(2分)歌颂了咬人草刚强不屈的性格。(2分)</p><p>18.表达了作者对咬人草坚强性格的敬佩、喜爱之情。(3分)</p><p>(二)睡在炊烟里的母亲(14分)</p><p>19、不矛盾。母亲因年迈总是遗忘自己生活中的事,但却忘不了自己的孩子,对比中更突出了母亲对孩子的牵挂和疼爱。</p><p>20、写出了“我 ”对年迈母亲身体状况的担忧,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感恩与敬重、怜爱和美好祝愿。</p><p>21、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母亲一生都在为家人做饭,做饭一景足见母亲为这个家的辛勤付出。</p><p>22、不辞辛劳、关心孩子胜过关心自己。</p><p>23、示例:好。题目形象地突出了母亲勤劳的品格,具有“文眼”的作用。</p><p>四、作文(略)</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七年级语文上学期第第三次月考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