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19 18:54:33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外国诗两首》教案

<p></p><p>《外国诗两首》包括了《蝈蝈与蛐蛐》和《夜》,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下面是小编分享的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外国诗两首》教案,一起来看一下吧。</p><p><strong>【教学目标】</strong></p><p>1、加强朗读,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把握全诗主旨。</p><p>2、学会比较阅读。</p><p>3、揣摩诗句,通过联想和想像,进入诗歌意境。</p><p><strong>【教学重点】</strong></p><p>1、感受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p><p>2、借助联想和想像,以意驭情,强化有感情的朗读。</p><p><strong>【教学难点】</strong></p><p>揣摩语言,学会比较阅读。</p><p><strong>【教学课时】</strong></p><p>1课时。</p><p><strong>【教学步骤】</strong></p><p>一、新课导入</p><p>自然万物,生机勃勃,充满诗情画意,令无数诗人为之讴歌。</p><p>二、《蝈蝈与蛐蛐》</p><p>1、作者简介:</p><p>济慈(2023~2023),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即成孤儿,自幼喜爱文学,一生写有不少的著名诗篇,如《夜莺颂》等。他的诗,想像丰富,绚丽多彩,诗中有画,色彩感、立体感强,具有一种永恒的美。可惜他宏才初展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他的墓碑上写着:“这里安息着一个把名字写在水上的人。”</p><p>2、学生朗读诗歌。</p><p>3、整体把握:</p><p>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它把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比作大自然的歌声,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p><p>4、诗中怎样表现虫声之美?</p><p>衬托:盛夏生机勃勃的景象。</p><p>冬日的寂寞冷清、人们家中的温馨。</p><p>三、《夜》</p><p>1、作者简介:</p><p>叶塞宁(2023~2023),俄罗斯诗人,出身于农民家庭。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30岁时,因思想极度矛盾,精神忧郁,自杀身亡。</p><p>2、反复朗读诗歌。</p><p>3、请归纳这首诗每一小节的内容:</p><p>第一节:写夜的静谧。</p><p>第二节:写溪水在轻轻歌唱。</p><p>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p><p>第四节:再次写夜的静谧、月色的美丽。</p><p>4、尝试用自己的话,描绘诗中所写的夜景:</p><p>学生以小组单位自主活动,答案不求统一,只求感悟独特。</p><p>四、拓展比较</p><p>与郭沫若《静夜》相比,你的感受有何不同?(学生自主发言)</p><p>预设:</p><p>相同──都描绘了静谧的夜景、美丽的月光。</p><p>不同──《夜》:描写眼前实景,传达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安适、宁静的心境。</p><p>《静夜》:在写景基础上转入想像世界,引发对理想境界的遐想。</p><p>五、课堂小结</p><p>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因为它是生命的歌吟。无论济慈、叶赛宁,还是包括我国诗人在内的许许多多诗人,都是大自然的歌手。他们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又把自己融入自然,并通过诗歌表现出来,渗透着自己对自然的心灵感应,渗着生命的底蕴,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表达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p><p>六、布置作业</p><p>1、完成《语文作业本》。</p><p>2、熟读这两首诗。</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外国诗两首》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