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19 18:54:21

七年级语文《小巷深处》教案

<p></p><p><strong>【教学目标】</strong></p><p>1、知识与技能:积累生字词语,理解课文内容。</p><p>学习通过人物的外貌、神态、心理等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p><p>掌握以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安排材料的方法。</p><p>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p><p>情境教学法。</p><p>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深沉、无私的母爱,增强对亲情的理解。</p><p><strong>【教学重点】</strong></p><p>1、学习通过人物的外貌、神态、心理等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p><p>2、感受深沉、无私的母爱,增强对亲情的理解。</p><p><strong>【教学难点】</strong></p><p>1、掌握以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安排材料的方法。</p><p>2、感受深沉、无私的母爱,增强对亲情的理解。</p><p><strong>【教学准备】</strong></p><p>教师准备</p><p>1、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找出生字词,自己注音、释义。</p><p>2、搜集有母爱的诗词、谚语。</p><p>3、准备录音机、录音带。</p><p>学生准备</p><p>1、预习课文,解决生字词,初通文意。</p><p>2、搜集有关母爱的诗词、谚语。</p><p><strong>【课时安排】</strong>2课时</p><p><strong>【教学过程】</strong></p><p><strong>第一课时</strong></p><p>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p><p>母爱是人世间最伟大、最无私的爱,我们自从降临到这大千世界,就无时无刻的感受到母爱。于是,在文人墨客的笔下,就产生了许多不朽的篇章,同学们,你们知道都有哪些关于母爱的诗词谚语吗?(儿行千里母担忧”(谚语)“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唐孟郊)“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唐韩愈)“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谚语)“长江能容百代客,寸草难报三春晖”(对联)“难偿世上儿女债,可怜天下父母心”(谚语)“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鲁迅))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位母亲的形象,她虽是养母,却胜过生母,她以一位母亲的崇高无私的爱呵护着“我”长大,但“我”却在长大后,对于抚育“我”长大的养母产生了隔阂,对养育“我”长大的贫困的家产生了厌恶之情,并且离开了它,养母与“我”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母女二人后来的生活又怎样了?让我们带着对文中这母女二人的命运和情感的关切之情来阅读这篇感人至深的抒情散文。(板书课题、作者)</p><p>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p><p>通读课文</p><p>1.正字、正音</p><p>瘦瘪叩击哽咽黝黑憧憬揶揄执著名正言顺</p><p>炫耀荤菜造孽蹒跚油腻熏黑斑驳费解落寞</p><p>2.思考: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了解故事情节和内容)</p><p>一个双目失明的妇女用卖冰棍的微薄收入,收养了“我”这个弃婴,并含辛茹苦地养大了“我”,而“我”却对贫困的家庭产生了厌恶,躲避母亲,最后“我”被母亲深深的爱所感动而悔悟流泪,回到母亲身边。</p><p>三、再读课文,品味母爱</p><p>1.学生交流文中最令人感动的地方,并说说理由。</p><p>同学们,在母亲为我无私付出和我情感发生变化的过程中,肯定会发生许多让你感动的事来,请同学们讨论交流一下自己对课文的感受。</p><p>参考:写盲母对养女的爱质朴感人,伟大的母爱蕴含在平凡的事情之中:</p><p>(1)用自己卖冰棍的微薄收入收养了“我”;</p><p>(2)为了“我”,她拿出了所有的积蓄换住处;</p><p>(3)抱着“我”处处炫耀,为“我”和别人吵架;</p><p>(4)为了“我”,她改变了以往泼辣的性格;</p><p>(5)为了“我”,她终年辛勤劳作,苦心经营;</p><p>(6)把“我”调养得像个“千金小姐”,并为“我”取得的每一点成绩而骄傲;</p><p>(7)当我为家的贫困、母亲的卑微而沉默,回避同学甚至厌恶这个家,想离开这个家时,她抑制自己的感情,表现得很平静;</p><p>(8)她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每月进城给“我”送生活费和营养品,可是,为了照顾我的情绪,每次都默默地让别人带到学校,自己孤零零的回家。</p><p>盲母在生活中对养女的深沉无私而又无微不至的爱,读来感人至深。</p><p>2.讨论:文章描写盲母爱养女的生活片段的文字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文章以什么为线索?“我”对母亲的感情有哪些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p><p>参考:写盲母的几个生活片段是按时间顺序写的,“我”对母亲的感情变化是贯穿全篇的一条感情线索。按照这条线索,“我”对母亲的感情变化可分为4个阶段:</p><p>(1)对生活感到满足,并为有这样的母亲而自豪;</p><p>(2)沉默、回避同学,开始厌恶自己的家,不再与母亲相伴而走;</p><p>(3)淡忘了家、淡忘了母亲殷殷的招呼声,与家完全隔绝;</p><p>(4)悔悟,为自己的虚荣、无知而流泪。</p><p>变化的原因是:幼时纯真,长大后虚荣心作祟,后来,老婆婆的一番话教育了“我”,打动了“我”,从而使我悔悟,情感回归。</p><p>四、讨论:"我"是个坏女孩吗?(学生各抒己见)</p><p>五、小结:</p><p>文章用朴实无华的语言,通过生活琐事表现养母对"我"的爱,一个善良、充满爱心的母亲跃然纸上,让我们感受到母爱的伟大与无私。同时我们也看到了"我"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养母的感情变化了,最后被母亲"深深的爱所感动而悔悟流泪,这平实的叙事申潜藏着一条深沉而真挚的感情之流。</p><p>板书设计</p><p>小巷深处</p><p>林莉</p><p>盲母(爱)养女</p><p>(1)收养“我”满足、自豪</p><p>(2)搬家时感</p><p>(3)为我吵架沉默、回避</p><p>(4)该脾气间情</p><p>(5)终年辛劳淡忘、隔绝</p><p>(6)为“我”骄傲顺线</p><p>(7)抑制感情悔悟、感激</p><p>(8)送生活费、营养品序索</p><p><strong>第二课时</strong></p><p>一、回顾上节内容,导入新课</p><p>《小巷深处》这篇文章以“我”的感情变化发展为主线,从“我”对生活的满足,为母亲而骄傲,写到“我”长大后对贫穷的家产生厌恶进而离开家,最后以“我”被母亲深深的爱所感动而悔悟流泪结束。那么,具体是母亲的哪些地方感动了我呢?</p><p>二、自由阅读课文,品味母爱</p><p>1、边阅读边思考:文中刻画母亲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现了母亲怎样的性格特点?(学生思考讨论)</p><p>参考:刻画母亲用了多种描写方法:</p><p>外貌、神态描写:</p><p>(1)“夏天,母亲就如同一尊雕像……身上的衣服早已辨不出色彩来。”这段外貌描写突出母亲的辛劳、苍老,写出了“我”对母亲无私的付出的敬佩和赞颂。</p><p>(2)“在风中,她无助地……又光又亮的竹棒。”这段外貌、神态描写,抒发了“我”被母亲无私伟大的爱深深感动之情,也流露出“我”对于自己无知、爱慕虚荣的深深自责。</p><p>(3).“在风中,她的脸……又仿佛在等候。”表现了母亲终年劳动,饱尝日晒的艰辛;母亲痛苦又坚强的心情、神态。</p><p>(4)神态:“她依旧满面春风”巧妙地掩饰因“我”不回家而引起的内心深深的失落与痛苦。</p><p>总结:以上几处是对母亲外貌、神情刻画的句子,它表现了母亲为了养育“我”终年劳动、饱尝日晒的艰辛,写出“我”同家隔绝后,母亲既痛苦又坚强的心情与神态,同时,也抒发出了“我”被母爱打动,有深深的自责的思想感情。</p><p>语言描写(略)</p><p>动作描写(略)</p><p>2、反复阅读末尾3节文字,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深厚感情。</p><p>参考:形象是感情的寄托,“村旁那长长的路…长长的人影”,还有母亲那黝黑的脸、粗糙的手、暗淡的眼睛和挺拔的身姿、充满憧憬的神态,都是作者寄托感情的形象,作者借对这些形象的描写,抒发了“我”对盲母的理解、感激和至爱之情。</p><p>三、总结全文,理解主题</p><p>参考:用饱蘸深情的笔墨,抒写了养母对“我”深切而无私的爱和“我”对养母的敬爱、感激之情。感情极为真挚,富有感染力。</p><p>文题“小巷深处”是母女俩家的所在,是她们生活的场景,也是作者感情的寄托所在。</p><p>四、感悟母爱:母爱就在我们身边,她像春雨一样滋润着我们,学习了这篇感人的散文,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请大家结合自己的实际写一段最想对妈妈说的话(教师也可以说说)。</p><p>妈妈,我想对您说……</p><p>(想想你的母亲为你付出了多少,你是怎么回报的)</p><p>妈妈,我想对您说:“您三十年的风风雨雨,三十年的含辛茹苦,把我养大。今天,作为人民教师的我-您的孩子,正在教育战线上默默耕耘着,我对教育事业的奉献不敢说像‘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样伟大,但我可以毫不犹豫的做到‘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总有一个人将我们支撑,总有一种爱将我们包围.这个人就是母亲,这种爱就是母爱!”(播放《烛光里的妈妈》)</p><p>五、小结:同学们,母爱是孕育万物的源泉,是推动世界走向光明的根本动力,母爱是最崇高、最美好的。母爱像阳光一样,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要你细心感受,你不难发现你生活在母爱之中,请珍惜这份浓浓的亲情吧!</p><p>六、布置作业</p><p>以《亲情》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p><p>要求:</p><p>(1)选取两三个生活片段,围绕一条线索组织材料,表现主题;</p><p>(2)运用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p><p>(3)有适当的议论和抒情,写出真情实感。</p><p>板书设计</p><p>小巷深处</p><p>林莉</p><p>描写方法人物特征</p><p>外貌、神态描写终日辛劳</p><p>语言描写无私付出</p><p>动作描写深沉的爱</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七年级语文《小巷深处》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