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生命,生命》的教案
<p></p><p><strong>教学目标</strong></p><p><strong>知识技能</strong></p><p>1、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用心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人生的大问题。</p><p>2、 提高朗读能力,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p><p><strong>过程方法</strong></p><p>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注重质疑问难,切磋学问,砥砺思想,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好课文。</p><p><strong>情感态度</strong></p><p>在熏陶感染中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体味人生,关爱生命。</p><p><strong>教学重点难点</strong></p><p>重点</p><p>领会文章主旨,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懂得人生的意义和价值。</p><p>难点</p><p>改变学生粗枝大叶的阅读习惯,引导学生深入、细致的研读文章</p><p><strong>教学内容和目的</strong></p><p>1、教师导入;</p><p>2、学生借助注释和词典,读一读,写一写;</p><p>3、看导语,默读课文,画出各段“主题词”,并从主题词入手,整体把握文章内容;</p><p>4、朗读训练;</p><p>5、问题设计与研讨;</p><p>6、小结这次质疑与研讨的经验;</p><p>7、比较阅读;(课后练习二)</p><p>8、课上练习;</p><p>9、学生交流。</p><p>1、唤起学生注意,进入讲授主题。</p><p>2、夯实基础,为朗读扫除障碍。</p><p>3、初读课文,大致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整体。</p><p>4、训练朗读技巧,提高朗读水平。</p><p>5、激发参与意识,培养合作精神,深入细致的领会文章内涵。</p><p>6、总结好方法,达到共同研讨,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p><p>7、自主学习的进一步深化,教师点拨,找出比较阅读的技巧。</p><p>课前准备</p><p>教师准备</p><p>学生准备</p><p>适合课文朗读的伴奏带;</p><p>制作教学课件。</p><p>搜集珍惜生命、热爱生命的事例,以备上课交流。</p><p>教学过程设计</p><p>教学步骤</p><p>设计意图</p><p>1、导入:心脏在跳动,生命在继续,同学们有没有认真的思考过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呢?还是“习惯”的忽略了这一问题呢?(稍微停顿)好,请同学们随老师走进杏林子的〈〈生命 生命〉〉,在她的感召下思考生命的大问题。</p><p>引发学生思考生命的大问题,并培养关注生命的情感。</p><p>2、学生借助注释和词典,读一读,写一写;</p><p>骚扰 小憩 茁壮 糟蹋 庸碌 辜负 昂然挺立</p><p>擎天撼地 肃然起敬</p><p>3、看导语,默读课文,画出各段“主题词”,并从主题词入手,整体把握文章内容;</p><p>事例 思考</p><p>飞蛾:生之欲望 意义</p><p>香瓜子:生命力 价值</p><p>心跳:生命 珍视、奋斗</p><p>4、朗读训练:(配乐)</p><p>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p><p>(1) 各自练读</p><p>(2) 点名朗读</p><p>5、问题设计与研讨:</p><p>研讨方式:四人合作,全班交流</p><p>(1) 三个事例为什么这样安排?为什么前两个事例举的都是小虫子、小瓜苗这样的小生命?</p><p>(2) 三个事例蕴涵的意思侧重点有什么不同?</p><p>(3) 小瓜苗仅仅活了几天,说得上“擎天撼地的生命力”吗?</p><p>(4) 三点思考侧重点有什么不同?</p><p>6教师小结</p><p>7、比较阅读:(课后练习二)</p><p>将这篇课文与下面的同题文章相比较,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p><p>8、课上练习:语言运用:补成一句话</p><p>(1) 一只--------不停地在---------飞来飞去,骚扰着我。</p><p>(2) ---------在----------小憩。</p><p>(3) ----------昂然挺立----------。</p><p>(4) ----------足以擎天撼地。</p><p>(5) 我可以----------也可以----------。</p><p>(6) ------------遇福遇祸,或喜或忧,-----------。</p><p>9、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珍惜生命、热爱生命的事例。</p><p>10、 布置作业:</p><p>(1) 研讨与练习一;</p><p>(2) 朗读练习。</p><p>夯实基础,为朗读扫除障碍</p><p>从把握主题词入手,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初步了解文章主旨</p><p>训练朗读技巧,提高朗读水平,根据文章内容,把握朗读时的语气、语调</p><p>激发主动的参与意识,以自主、合作的方式挖掘文章的深刻内涵。</p><p>进行比较阅读,培养鉴赏能力</p><p>学以致用,培养良好的运用语言的能力。</p><p>资料共享,培养搜集材料的能力、习惯。</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