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课文伊索寓言的教案
<p></p><p><strong>学习目标:</strong></p><p>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p><p>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p><p>3、知道这三则寓言的故事,能从寓意中获得教益。</p><p><strong>学习重点:</strong>能结合生活中的例子体会寓意。</p><p><strong>学习课时:</strong>两课时</p><p>第一课时</p><p>一、了解寓言及《伊索寓言》的有关知识。</p><p>1、同学们都很喜欢看寓言故事,那你们知道寓言故事有什么特点吗?</p><p>2、查阅资料,简介《伊索寓言》及其作者。</p><p>二、初读寓言、读通读顺。</p><p>1、我们首先来学习《狐狸和葡萄》。提出初读要求:想想这则寓言讲了什么故事,注意生字的读音,读通读顺句子。</p><p>2、汇报初读情况。学生说说自己对寓言内容的理解。</p><p>3、你认为哪些字的读音应提醒学生注意:</p><p>三、细读课文,领会寓意。</p><p>1、自读每自然段。思考: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狐狸非常想吃葡萄? 自己先找出来读一读。师生交流。</p><p>2、小组合作讨论:狐狸能想到哪些方法去够葡萄?</p><p>3、“白费劲”说明了什么?你能想象出此时狐狸的神情吗?</p><p>4、自读第二段。思考: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狐狸在“白费劲”、“无望”的情况下,仍然对葡萄恋恋不舍?</p><p>6、同学们吃过成熟的葡萄吗?是什么滋味?狐狸为什么说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p><p>默读第三自然段。从上面的故事你能知道“无能为力”是什么意思吗?你怎么理解这段话?</p><p>提示寓意对照前面的故事或生活中的事例把你所读懂的道理讲给同学听听。</p><p>四、积累迁移,自学写字。</p><p>狸、葡、萄、馋、酸</p><p>《伊索寓言》导学案</p><p>第二课时</p><p>一、学习第二则寓言《牧童和狼》。</p><p>1、自读寓言,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读顺句子。想想这则寓言讲了什么故事?</p><p>2、默读第一和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在“好几次”和“后来”发生的事情中,牧童和村民们各有什么不同的表现?抓住重点词语,读懂课文。</p><p>3、体会:牧童两次“大叫”时的不同情感,村民两次听到“大叫”的不同情感。</p><p>4、生活中你有经历过或见过听过类似的例子吗?</p><p>5、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自己对寓意的理解。</p><p>二、学习第三则寓言《蝉和狐狸》</p><p>1、还记得我们学过的《狐狸和乌鸦》的故事吗?自己讲一讲。</p><p>2、初读寓言《蝉和狐狸。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读顺句子。想一想这篇寓言说了一件什么事?</p><p>3、想想《狐狸和乌鸦》和《蝉和狐狸》这两个故事有什么相似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p><p>4、读第三、四自然段,思考:蝉为什么没有上当?</p><p>5、读第五自然段,说说自己对寓意的理解。</p><p>体会蝉不仅有智慧,更重要的是它能从同伴的灾难中吸取教训。(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例子)</p><p>三、积累迁移。</p><p>选一两个你喜欢的寓言故事,讲给别人听。</p><p>四、当堂检测</p><p>完成《练习册》、《语文补充习题》作业。</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