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19 18:50:33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二单元谈中国诗同步练习(带解析)

<p>高中阶段对于古诗词的学习从未阶段,以下是第二单元谈中国诗同步练习,请大家认真进行练习。</p><p>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p><p>精髓( ) 梵文( ) 轻鸢( )</p><p>羡妒( ) 颦蹙( ) 一蹴而就( )</p><p>2.辨析下列字形并组词。</p><p>鉴签拔拨慨概溉</p><p>譬劈璧 辨辩辫瓣 瞭嘹缭镣</p><p>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p><p>(1)这种现象在中国文化里数见不鲜。</p><p>(2)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p><p>(3)你们的诗人狂起来可了不得!有拔木转石的兽力和惊天动地的神威。</p><p>(4)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p><p>4.辨析下列近义词,选择最恰当的填空。</p><p>(1)静默 沉默</p><p>①证券公司或者散户厅就像一个舞台,开盘的时候热闹,收盘之后______,即使在行情低迷时期也一样。</p><p>②张晖没有______,他选择在论坛上发帖,揭露事实真相,还行使了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力,毫不犹豫地把执法犯法者告上了法庭。</p><p>(2)一蹴而就 一挥而就</p><p>①他说以前在民主革命时期(2023年以前),自己写文章是思如泉涌,________,有时甚至是站在排字房的门口,写一页,排字工人排一页。</p><p>②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史立山表示,建设低碳城市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持之以恒的努力才能实现目标,不可能________。</p><p>5.文学常识填空。</p><p>《谈中国诗》一文的作者是__________,字默存,江苏无锡人。著名学者、文学家。代表作长篇小说__________,已有英、法、德、俄、日、西语译本;短篇小说集__________;散文集__________;学术著作__________,是一部具有开创性的中西比较诗论。</p><p>(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p><p>据有几个文学史家的意见,诗的发展是先有史诗,次有戏剧诗,最后有抒情诗。中国诗可不然。中国没有史诗,中国人缺乏伏尔泰所谓“史诗头脑”,中国最好的戏剧诗,产生远在最完美的抒情诗以后。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早熟的代价是早衰。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这种现象在中国文化里数见不鲜。譬如中国绘画里,客观写真的技术还未发达,而早已有“印象派”“后印象派”那种“纯粹画”的作风;中国的逻辑极为简陋,而辩证法的周到,足使黑格尔羡妒。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的聪明。</p><p>1.这段文字中“早熟”和“早衰”分别指什么?请用原文回答。</p><p>2.作者举“梵文的《百喻经》”一例,意在说明什么?</p><p>3.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p><p>(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p><p>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长诗”这个名称压根儿是自相矛盾,最长的诗不能需要半点钟以上的阅读。他不懂中文,太可惜了。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两三分钟。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当然,一篇诗里不许一字两次押韵的禁律限制了中国诗的篇幅。可是,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不过,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外国的短诗贵乎尖刻斩截。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p><p>一位中国诗人说:“言有尽而意无穷。”另一位诗人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用最精细确定的形式来逗出不可名言、难于凑泊的境界,恰符合魏尔兰论诗的条件:</p><p>那灰色的歌曲</p><p>空泛联接着确切。</p><p>这就是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我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济慈名句所谓:</p><p>听得见的音乐真美,但那听不见的更美。</p><p>4.理解下面这句话的含意。</p><p>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不过,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p><p>5.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是富于暗示。作者为什么要“换个说法”?有什么好处?</p><p>6.你是如何理解作者对爱伦坡“他不懂中文,太可惜了”的评价?</p><p>基础运用</p><p>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p><p>A.精髓(suǐ)无垠(yín)荟萃(cuì)</p><p>吞言咽理(yè)</p><p>B.梵文(fán) 羡妒(xiàn) 单薄(báo)</p><p>轻鸢剪掠(yuān)</p><p>C.犬吠(fèi) 叫嚣(xiāo) 逍遥(yáo)</p><p>一蹴而就(cù)</p><p>D.颦蹙(pín) 洋溢(yì) 归宿(sù)</p><p>数见不鲜(shù)</p><p>2.下列词语无错别字的一项是()</p><p>A.居高临远 卓尔不群 能言善变</p><p>B.聊以慰藉 斩钉截铁 回长荡气</p><p>C.卧心尝胆 毕恭毕敬 凌风出尘</p><p>D.惊天动地 义愤填膺 拔木转石</p><p>3.选出标点运用有误的一项()</p><p>A.另一位诗人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p><p>B.譬如田园诗——不是浪漫主义神秘地恋爱自然,而是古典主义的逍遥林下——有人认为是中国诗的特色。</p><p>C.《谈中国诗》选自《钱钟书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2023年版。)有删节。</p><p>D.比较曹操的《观沧海》和普希金的《致大海》,写一篇一二百字的短文。</p><p>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p><p>A.老尹的柜子里摆满了他多年收藏的各种款式的打火机,每次他向别人介绍这些宝贝的时候,总是如数家珍。</p><p>B.冬天,老年人要增加营养,也要适当运动,在户外锻炼时,一定要量入为出,以步行为宜,时间最好选择在傍晚,还要注意保暖,防止着凉。</p><p>C.小王看好了那件款式新颖的运动鞋,可惜带的钱不够,只好忍痛割爱了。</p><p>D.六年未出片的林志颖最近发行新专辑《挡不住我》,为了这张专辑,他推掉了多部戏约,但他一点也不以为意,总觉得一定要做自己喜欢的事才会开心。</p><p>5.(2023吉林延边高三阶段检测)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p><p>A.廉价住房制度建设是住房保障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如何解决当前存在的房源不足,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p><p>B.日前,温家宝总理签署第560号国务院令,正式颁布了《全民健身条例》。这部六章四十条的条例,是历史上新中国第一次以法规的形式,对全民健身的权利义务加以规定。</p><p>C.近年来,教育部门屡发新规,教育顽疾却毫无起色。相反,针对新规旧律,当前中小学教育还形成了多项潜规则,2023年11月1日央视曝光了其中八个,称“其积弊之深令人震惊”。</p><p>D.黑恶势力常常以热心公益事业、注重个人修养的幌子,表面上力图与主流价值观相适应。黎强、陈明亮、岳宁等涉黑人员在被捕前都有从事慈善活动的经历。</p><p>阅读鉴赏</p><p>(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p><p>古典诗歌的“情理交通”</p><p>这里所说的“情”,既包括情感,也包括诗歌的美感; “理”则不只是一般的“理趣”,更侧重指一种人生体悟。诗歌是抒情的艺术,但我以为没有纯粹的“情”或纯粹的“理”。在优秀的诗歌作品中,“情”和“理”总是共生交织的,也就是说,情感和体悟总是同时出现的。凡体悟都带有一定的情感,而从情感中也总能得到一些体悟。这些情感和体悟是超越了技术层面的东西,只有投入一己的人生体验,拿它去和古人碰撞,你才能读懂古人,和他们息息相通,深入到他们的心灵中去,真正地理解他们的人生,进而思索探求自己的人生。这样,读诗就不再是文学鉴赏或研究层面的一种行为,而是上升为一种生命方式,一种活法。这才是高境界,也是常人难以企及的境界。</p><p>读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那么豪隽,那么豁达,那么纯净,那么不经意,他把自己的人生浓缩在一场雨中,我们的人生也随之绽出洗礼过的清新和芬芳。再读黄仲则的《癸巳除夕偶成》:“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那种孤寂,那种落寞,那种忧患,那种清醒,我们在人生低谷当中不都曾有过这样的情形吗?可谁能像黄仲则说得这样透彻?</p><p>名篇之所以为名篇,名句之所以为名句,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可以挑动别人的生命之弦,形成长时间的共振和回响。我在读古诗词时经常有一些篇句萦回脑际。仅以近古的创作而言,比如黄庭坚的“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比如吴文英的“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比如袁凯的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比如张文光的“偶得故人天上句,如怀明月夜中行”,他们会让我感到爱情的馨香,友情的温暖,乡愁的沉重,韶华的流逝。这些诗句像烙铁一样,会在自己的人生中留下清晰的印记。</p><p>在为一家期刊作龚自珍诗选时,我在很有限的篇幅中略去了不少名篇,而选入了一首一般选家都不会注意的《己亥杂诗》第八十首:“夜思师友泪滂沱,光影犹存急网罗。言行较详官阀略,报恩如此疚心多。”为何如此?龚定庵写出了我的心声!在讲解部分我写道:“诗有多种读法,其中一种与年龄和阅历有关。如上这一首不太引人注意的诗,以前我读不懂,大概也是不会选的。但近日先师严迪昌先生遽归道山,在写完一篇纪念他的文章之后读到这篇作品,则如中雷击,轰然而有共鸣,刹那间体会到了定庵写下此二十八字时内心的沉痛和悲凉。”</p><p>读诗,说到底是读人,读人生,能读到这个境界是一种幸福。</p><p>6.下列关于“情理交通”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p><p>A.所谓“情”,就是我们常说的情感;所谓“理”,则更倾向于指人生体悟。</p><p>B.在优秀诗歌中,没有纯粹的“情”和“理”,两者常常共生交织,同时出现。</p><p>C.我们只有做到和古人“情理交通”,才能真正读得懂诗歌,而技术层面的东西是没有用的。</p><p>D.“情理交通”不仅指诗歌中的“情”“理”共生交织,更指读者要用自己的人生体验去和古人“交通”。</p><p>7.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p><p>A.黄仲则的《癸巳除夕偶成》,深透地道出了对孤寂与落寞的感悟,读过这首诗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触。</p><p>B.名句之为名句,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它道出了人们普遍存有的情感、体悟,从而引发读者强烈的共鸣。</p><p>C.“爱情的馨香、友情的温暖、乡愁的沉重、韶华的流逝”和上文黄庭坚、吴文英、袁凯、张文光的诗句内涵并不是一一对应关系。</p><p>D.由于作者悲痛的心情和《己亥杂诗》第八十首“思师友”的情境十分契合,所以读后作者“如中雷击”,于是他读懂了诗歌的“沉痛和悲凉”。</p><p>8.对全文意思理解不当的一项是()</p><p>A.读者能不能读懂诗歌,不仅和他的艺术修养有关,更和他的人生体悟相关。</p><p>B.常人的境界不高,因为他们没有把读诗上升到一种生命方式。</p><p>C.能“在自己的人生中留下清晰的印记”的,应该就是能和自己建立起“情理交通”关系的诗句。</p><p>D.我们的人生体悟能帮助我们理解诗歌,诗歌反过来也能给我们的人生以启示。</p><p>9.作者以前读不懂《己亥杂诗》第八十首,现在读懂了。请根据原文说说其读懂的原因。</p><p>(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p><p>词在发展的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不过,起源于民间的文体,到了文人手中,往往被赋予更深的意义,因而几乎在词得到北宋文人比较普遍喜爱的同时,词坛就出现了尊体注之说。这一学说大致是在相反相成的两个层面展开的。</p><p>北宋前期,《花间》、南唐词风盛行,学之者多追求风格细腻柔婉,至柳永则趋于平俗浮靡,于是有苏轼对传统词风的改革。苏轼改革词风的方式是“以诗为词”,主要表现为对题材内容的拓展,对格调意蕴的重视等。这在主要以倚红偎翠为基本内容的传统中,显得非常另类,所以当时经常得到讽刺性的评价。</p><p>值得提出的是,苏轼的这一类创作有着非常鲜明的自觉意识。这表现在,首先,他要突破传统,自成一家。其次,他在文学创作上一贯具有争胜心态。对词坛上某些冲破《花间》、南唐词风的努力,他应该是曾经注意的。以我们对苏轼个性的了解,他肯定要在这方面继续力争超越前人。所以,苏轼实际上是在几个方面争胜,既有和传统词风的争,也有和体现士大夫意识的新兴词风的争,前者是破,后者则是进一步立。</p><p>就在苏轼提出词“自是一家”不久,李清照又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说法,同样进行了“尊体”的探讨。不过,和苏轼不同,李清照主要是从词的体性入手的。在其著名的《词论》中,这位女词人对北宋词坛作了全面梳理,在对所谓“俗词”大加声讨的同时,主要批评了忽视词的音乐性的做法。因为词自产生以来,本身就是一种音乐文学,到了李清照的时代,仍然主要是音乐文学。偏离了这一传统,或者使得这一传统变味,显然不能为词坛的多数人接受。</p><p>尽管苏轼和李清照的词论彼此带有一定的否定性,但不可否认,二者都有尊体的动机。前者是从意义的层面上,要把词向传统诗文的表达功能靠拢,从而否定“小道”之说;后者则从词的本来意义上,强调艺术的精工,从而保证这一文体的特殊性。看似相反,实则相成。</p><p>苏轼和李清照的尊体论,实际上从两个方面划出了中国词史的轨迹,因而不断在后世得到回应。</p><p>注:尊体:指词这种体裁被词作家所推崇,不再被视为“小道”。</p><p>10.下列关于“尊体”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p><p>A.词在发展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到北宋时期,词坛始出现尊体之说。</p><p>B.苏轼“以诗为词”,对传统词风进行改革,这在当时是非常另类的表现。</p><p>C.当时词坛有人正努力冲破《花间》、南唐词风,苏轼也力争以创作实践来超越前人。</p><p>D.李清照并不反感北宋词坛的“俗词”,她主要批评了词作忽视音乐性的做法。</p><p>11.下列对苏轼、李清照尊体的“两个层面”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p><p>A.苏轼突破词的传统,主要表现为拓展词的题材内容,重视词的格调意蕴,因此自成一家。</p><p>B.李清照主要是从词的体性入手,来维护“别是一家”的词的本来特征——音乐性。</p><p>C.苏轼和李清照的词论,分别从意义的层面上和艺术的层面上尊体,两者相反相成。</p><p>D.两种尊体论从不同方面划出了中国词史的轨迹,但都不被当时词坛的多数人接受。</p><p>12.依据文中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p><p>A.苏轼的幕僚调侃“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体现当时词坛对苏轼“另类”词风的讽刺性评价。</p><p>B.超越传统词风是“破”,超越新兴词风是“立”,由于创作上的争强好胜,苏轼“立”的成就远远大于“破”。</p><p>C.进入南宋以后,李清照由于有了国破家亡的惨痛经历,其词作内容转为深沉,但依然保持了音律之美。</p><p>D.苏、李的尊体论,不断在后世得到回应,可以推想,它们会在拓展主题和遵守音律两个方面不断互补。</p><p>13.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主旨。(不超过25个字)</p><p>近代,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迅猛发展,而中国在这些方面落后了。我们应当立志图强、奋起直追,虚心向西方学习,凡是好的、有用的都应该学,这是没有疑问的。但我们如果因此丢弃了“自我”,失去了自我的根基,忘记了“我们自己是谁”,那恐怕就要成为民族罪人了。历史证明,一个民族一旦失去了自己的文化传统,尤其是标志文化特质、体现文化灵魂的哲学思维传统,那就很难“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终究要被淘汰出局。况且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独特的哲学思维个性,更应该发挥所长,为创造人类的新文化和新哲学作出应有贡献。</p><p>14.下面两个句子的表达很一般,请你稍作修改,力求收到提高表现力的艺术效果。</p><p>(1)春天刚到,一些小草就长出了地面。</p><p>修改句:</p><p>(2)墙上,科学家的肖像正在看着我们。</p><p>修改句:</p><p>15.《谈中国诗》谈的是“中国诗歌”这一笼统抽象的概念,作者不是空洞地谈理论,而是化抽象为形象,运用巧妙的比喻,把一些抽象的概念、道理阐述得深入浅出。请你以“生命”为话题,运用比喻论证写一个片段。</p><p>答案与解析</p><p>基础积累</p><p>1.suǐ fàn yuān xiàn dù pín cù cù</p><p>2.鉴别/签约 挺拔/点拨 慨叹/气概/灌溉 譬如/劈开/玉璧 辨别/争辩/辫子/花瓣 瞭望/嘹亮/缭绕/镣铐</p><p>3.(1)经常看见,并不稀奇。</p><p>(2)皱着眉头,形容忧愁。</p><p>(3)拔出树木,转动石头,形容力量巨大。</p><p>(4)形容文章、乐曲等十分动人。</p><p>4.(1)答案:①静默 ②沉默</p><p>解析:静默:指寂静,没有声音;肃立不作声,表示悼念。沉默:指人不爱说笑,不说话。</p><p>(2)答案:①一挥而就 ②一蹴而就</p><p>解析:一蹴而就:踏一步就成功,形容轻而易举。一挥而就:一动笔就写成。形容写字、画画、作文很快就完成。</p><p>5.钱钟书 《围城》 《人兽鬼》</p><p>《写在人生边上》 《谈艺录》</p><p>文本研读</p><p>1.“早熟”指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早衰”指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p><p>2.借梵文《百喻经》批评中国艺术和思想体构缺乏严密的逻辑性,脱离实际,没有坚实的基础,其结果必定影响艺术的健康发展。</p><p>3.从整体上论述了中国诗的一般发展规律,即讲求事情性并一蹴而至崇高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p><p>4.“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所从事的事情是微雕,以此来比中国诗人创作的诗歌之精练简短。用生活之中的看东西“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来比中国诗的精练微妙更是形象逼真,将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了。</p><p>5.更形象生动。“暗示”已经比较形象了,在作者的笔下竟然还能创造出更形象、更生活化、更准确的词句:“怀孕的静默。”怀孕是女人的一种生理现象,一般而言,将要做妈妈是一种甜蜜的幸福,这里用这种生活中的现象比喻诗歌的暗示性分外妥帖,且别具幽默。</p><p>6.答案:略</p><p>解析:对这句话中的“可惜”的理解,要结合下文所读的中国诗之短小,体会到作者之用意在于衬托中国诗的超以象外的短小精练,而不是嘲笑爱伦坡的目光短浅。</p><p>能力提升</p><p>1.C 解析:A项“咽”应读“yàn”;B项“梵”应读“fàn”,“薄”应读“bó”;D项“数”应读“shuò”。</p><p>2.D 解析:A项“变”应为“辩”;B项“长”应为“肠”;C项“心”应为“薪”。</p><p>3.C 解析:C项,逗号应放在小括号后面,删去括号内的句号。</p><p>4.D 解析:A项,“如数家珍”指好像数着自家的珍宝那样清楚。比喻对所讲的事情十分熟悉。老式钟表本身就是“家珍”,谈不上“如”。B项,“量入而出”指根据收入的多少来定开支的限度。C项,“忍痛割爱”指忍痛把自己心爱的东西交给别人。D项,“不以为意”指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对人、对事抱轻视态度。</p><p>5.C 解析:A项成分残缺,应为“解决……问题”;B项语序不当,应为“新中国历史上”;D项搭配不当,应为“打着……幌子”。</p><p>6.D 解析:A项,“情”还包括“美感”;B项,“常常”不对,原文是“总是”;C项,“技术层面”是读懂诗歌的基础。</p><p>7.A 解析:原文“我们在人生低谷当中不都曾有过这样的情形”暗含有过这样情形的人才能对这句诗特别有感触,而不是“读过这首诗的人都会”。</p><p>8.B 解析:B项,偷换概念,强加因果。</p><p>9.作者的人生体悟已经上升到能读懂它的程度;</p><p>作者当时的处境和这首诗所描绘的情境相似,引起了作者的共鸣。</p><p>10.D 解析:从第四段“在对所谓‘俗词’大加声讨的同时”可看出,李清照是反感“俗词”的。</p><p>11.D 解析:文章并未提及李清照的尊体论不被当时词坛的多数人接受,事实上也不是这样。</p><p>12.B 解析:文章并未提及苏轼“立”的成就远远大于“破”的成就。</p><p>13.参考答案:学习西方,更要保持和发扬本民族哲学思维传统。</p><p>解析:该段文字的主要信息应锁定在“历史证明”到结尾,关键词语是“哲学思维传统”“独特的哲学思维个性”“新哲学”,因此,概括主旨应落脚在“哲学思维传统”上。</p><p>14.(1)春天刚到,一些性急的小草就钻出了地面。(加上“性急的”“钻”,把小草拟人化了)</p><p>(2)墙上,科学家的肖像正对着我们微笑。(“正对着我们微笑”,意蕴丰厚)</p><p>15.写作提示:运用比喻论证要注意这样几个问题:</p><p>(1)要学会联想和想象;要注意从一个高度上去认识问题。</p><p>(2)找到不同事物的相似性。</p><p>(3)要恰当地描绘相似事物(喻体)的特征来表现本体。</p><p>(4)注意无论怎样比喻都要扣紧主题。</p><p>答案示例:生命如画,有浓墨泼洒,也有淡笔轻描;生命如歌,有轻吟浅唱,也有黄钟大吕。君不见李太白、杜工部之一生,浓墨泼洒,铸就生命之伟大;裴多菲、雪莱之一生,淡笔轻描终写尽生命之真谛。君不见轻吟浅唱之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高歌猛进之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p><p>生命是山,我们无法预估它的长度,我们却可追求它的高度。生命是路,它是由一块块不起眼的沙石组成的,而不是铺金布银,平平淡淡中尽显生命之完美。生命是一叶扁舟,航行于茫茫沧海之中,只有经历暴风雨的洗礼,才会迎来明天海上初升的太阳。</p><p>第二单元谈中国诗同步练习的内容及答案解析就分享到这里,优学语文网希望对大家提高成绩有帮助。</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二单元谈中国诗同步练习(带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