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高考文言文虚词整理 高考文言文虚词用法及总结
<p> 虚词是文言文中必备的内容,每个虚词都有什么意思呢?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不同的虚词有什么意思和一个虚词有什么不同的意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哦!</p><h3><strong> 2023高考文言文虚词整理</strong></h3><p><strong> 一、而</strong></p><p>(一)用作连词。</p><p>1.表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p><p>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p><p>2.表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p><p>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p><p>3.表承接关系。可译为“就”。</p><p>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p><p>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p><p>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p><p>5.表假设关系。可译为“假如”。</p><p>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p><p>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p><p>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p><p>7.表示因果关系。</p><p>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p><p>8.表示目的关系。</p><p>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p><p>(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p><p>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p><p><strong>二、何</strong></p><p>(一)用作疑问代词</p><p>1.单独作谓语,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p><p>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p><p>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p><p>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p><p>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p><p>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p><p>(二)用作疑问副词。</p><p>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p><p>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p><p>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p><p>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p><p><strong>三、乎</strong></p><p>(一)用作语气助词。</p><p>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p><p>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p><p>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p><p>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鸿门宴》)</p><p>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p><p>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p><p>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p><p>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冯谖客孟尝君》)</p><p>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p><p>于是乎书。</p><p>(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p><p>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p><p>(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p><p>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p>
页:
[1]